1938年10月,武漢、廣州相繼失守,全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寇針對這一情況,逐漸轉變政策,開始對國民黨實行以誘降為主的作戰方針,将軍事進攻直指八路軍、新四軍!
當時,日寇已經将軍隊推進到開封、信陽、合肥、嶽陽、蕪湖、杭州一線,投入的兵力多達百萬。他們認為:“隻要控制中原,實質上就能支配中國。”
此時,華中已經成為了抗日的生命線,但是國民黨頑固派卻在日寇的誘降下,大舉反共,在多方制造摩擦!
劉少奇在這樣的情況下,臨危受命,被任命為中原局書記(後為華中局書記)。

劉少奇
劉少奇分析當時的華中情況時說:“發展華中的最好時機,事實上已經過去了,但還沒有完全過去,還來得及補救。”
1938年11月23日,劉少奇同朱理治、郭述申、李先念、譚希林一行離開延安奔赴中原。他們一到河南渑池,就立刻投入到緊張的工作當中。
劉少奇根據中原的政治、軍事形勢以及地理特點,從實際出發,決定撤銷湖北、河南省委,建立鄂中北區黨委及豫南、豫西、鄂豫皖、豫皖蘇省委。
他明确地指出:“淪陷區黨的任務是建立黨的組織,發動群衆,武裝群衆,開展敵後遊擊戰争,建立根據地;未淪陷區黨的任務是恢複和發展黨的組織,發動群衆,武裝群衆,積蓄力量,準備遊擊戰争和支援敵後抗戰。進而,在思想上、組織上基本糾正王明投降主義錯誤。”
1939年1月15日,以李先念為司令的新四軍獨立遊擊大隊向武漢外圍挺進,以開辟新的抗日根據地。針對武漢失守以後,抗戰已進入相持階段的戰略形勢,劉少奇對不同的地區做出了不同的部署。
他說:“豫西地處敵我鬥争的前沿,還有淪陷的可能,是以擺在豫西黨組織面前的任務是,随時開展遊擊戰争,建立抗日根據地。為此還要大力發展黨組織,加強統一戰線。豫西南情況不同,還會穩定一個時期。”
“整個中原地區的形勢,是開展遊擊戰争的形勢,是發展的形勢,你們這個地區還是國民黨頑固勢力統治區,在目前的形勢下,是要隐蔽、精幹、儲存力量,在上層人士中積極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在友軍工作中,要積極進行和上層人物交朋友的活動。同時還告誡他們,最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出現一股逆流,國民黨頑固派怕群衆起來抗日,怕群衆擁護我們。在他們力所能及的地方,壓制抗日救亡運動,打擊我們。對此,你們要有精神準備。對在國民黨軍隊中的中共地下黨員,則要求他們下決心沉下去。”
劉少奇(攝于1941年)
對于鄂中地區,劉少奇指出:“你們那裡有國民黨的桂系部隊,有川軍,也有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還有地方勢力。這些部隊中間,有進步的,也有倒退的;有主張團結抗戰的,也有堅決反共的。他們互相之間存在着不同的沖突,鬥争是很複雜的。”
“你們得進一步做好統戰工作,同時,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要發展進步勢力,争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
“要争取時間,擴大武裝力量,迅速打開敵後抗戰局面。”
在劉少奇的指揮下,鄂中特委高舉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聲勢浩大地發展抗日武裝。不久,便組織了公安寨伏擊戰和夜襲雲夢城兩次著名的戰鬥。特别是在公安寨伏擊戰中,我軍擊斃日本天皇的皇親,在日寇軍中造成巨大震動,應城至宋河全線日軍為他戴孝三天!公安寨戰鬥,是黨上司的鄂中抗日武裝對日軍的第一次重要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鄂中軍民倍受鼓舞。
對豫蘇皖邊區根據地的開創,劉少奇提出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原則,由小塊發展到大塊,有一塊發展到多塊,然後連接配接在一起。這一重要的訓示,令豫蘇皖邊區立刻成為了聯系華北、華中各個抗日根據地的樞紐,成為了我軍向東挺進,開辟蘇北的前進陣地。
劉少奇在延安楊家嶺窯洞裡寫《論共産黨員的修養》
華中等來了劉少奇,就像是奄奄一息的病人等來了妙手回春的神醫,幾個月之内,華中的抗戰形勢煥然一新。
劉少奇堅決貫徹執行了黨中央發展華中的訓示,根據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堅定地提出:“向敵後發展,在敵後放手發動群衆,放手擴大新四軍,堅持發展進步勢力,争取中間勢力,孤立反共頑固派,獨立自主地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
彭雪楓後來對李波人說:“少奇同志這一來,許多根本問題都解決了。”
1939年3月18日,出色完成任務的劉少奇奉命傳回延安。在離開之前,劉少奇再次分析了當時的抗日形勢以及華中各個地方的實際情況,對各省的工作都做出了周密詳盡的計劃,為之後開展抗日新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