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續上路向北,天黑前趕到舍夫沙萬小城。翌日清晨走上高處遠眺,小鎮剛剛掀開雲紗,展露出清新的面容。寬闊山谷之中的舍夫沙萬建城于1471年,海拔564米,北臨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最南端的安達盧西亞自治區隔海相望。
早期來自安達盧西亞的猶太教和穆斯林居民,因逃離迫害和戰亂來到這裡定居,形成現在融合了地中海、摩洛哥兩地的特色,且保有安達盧西亞的風情。
來舍夫沙萬就是為看它的這片藍,這片不可思議聲名遐迩的藍。老城裡幾乎所有的房子全部被當地人刷上了藍色的塗料,隻是刷得有點任性,有點張狂,仿佛要用盡世上所有的藍色來妝點這個小城。
在西班牙入侵之前,舍夫沙萬還保持着與世隔絕的形态。這裡規定基督教徒不得拒絕進入,違者會被處死。西班牙人到達舍夫沙萬後,非常驚詫地聽到當地的猶太人依舊說着截然不同的來自于中世紀的卡斯提爾語言。
現在流行的把牆塗成藍色的習俗,來自于1930年代的猶太難民,而以前門窗都被塗成傳統的穆斯林綠。
小城規模随着穆斯林和猶太難民的不斷進入而擴充。他們修築了帶有小陽台的白色房子,用瓦來平鋪屋頂。在猶太教裡,藍色代表天空和天堂,藍色寓意是在上帝的保佑之中,也是猶太人鄉愁的展現。後來小城裡的居民紛紛效仿,舍夫沙萬便被藍色包圍。
沿街道上的拱形土牆門拾階而上,大片大片藍色映入眼簾,夢幻般鋪天蓋地,仿佛一望無際大西洋地中海的深藍與天空的淺藍交彙在了一起,彙聚成一片甯靜的藍色港灣。清爽的空氣,清新的藍色,安靜的小巷,淳樸的民風,而我們隻要慢慢散步就好。
每一次轉角、每一次擡頭都是藍色的誘惑。這是一個将藍色發揮運用到極緻的世界,粗看一片藍,細辨卻是各種藍,深藍,淺藍,湖藍,靛藍,孔雀藍,寶石藍------在這裡能夠看到所有能夠想象到的各種藍。
雖然出彩的隻有藍色,但這座阿拉伯特色鮮明的小城卻居住着不同的民族,穿着傑拉巴匆匆而過的是摩爾人,戴着白圓帽款款而行的是猶太人,身着豔麗服飾池旁洗刷的是柏柏爾女人,喝着薄荷香茶閑坐街頭的都是些阿拉伯男人。他們操着各種各樣的語言,守着各種各樣的習俗,穿着各種各樣的服裝,卻相處在同一個背景,仰望着同一片天空,求同存異,互為補色。
來自沙漠的遊牧民族柏柏爾人,保持了最原始的摩洛哥傳統生活方式,顔色明快的棉線裝飾的帽子,衣服寬松而飄逸,在一片藍色海洋中,格外引人注目。
藍色的牆上、石梯上、屋檐下,随處可見的手織棉毯、羊毛地毯,充滿北非風情的皮革制品,還有五顔六色的天然染料,充滿藝術氣息。
在熱烈的陽光下轉悠了好久,在這裡坐下用餐,感覺冰爽。然後神清氣爽的繼續上路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