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立陶宛在台灣問題上挑釁“一個中國”底線之後,又一個小國斯洛文尼亞跳了出來 。當地時間1月17日,斯總理揚沙在接受印度媒體采訪時揚言,目前斯洛文尼亞正在考慮與台灣互設“代表處”的相關事宜。在采訪中,揚沙始終用“國家”來稱呼台灣地區,還對中國反對台灣地區加入世衛組織等行為“表示遺憾”。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對此表示了“深感震驚,強烈反對”。

連續有小國肆無忌憚地挑釁中國,成了當今世界令人匪夷所思的國際現象。這其中,除了背後有其他大國暗中慫恿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小國曲解了中國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尤其是中國曆來主張的不幹涉他國内政的原則。真是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在五十年代率先提出的,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成為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近七十年來,中國踐行不幹涉他國内政的原則,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稱贊。但也有極少數搞國際投機的小國認為有機可趁,誤以為挑戰中國,不但毫發無損,還會得到某些大國的恩惠,是包賺不賠的生意。立陶宛和斯洛文尼亞現政府就是其中的兩個典型。
中國多年來堅持不幹涉他國内政的政策,主持了國際正義,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貢獻,自身也受益良多,當然要繼續堅持。但今後似有必要強調這一政策的完整性,中國不會主動幹涉他國内政,但前提是“互不幹涉内政”。如果有人幹涉了中國的内政,其外交、内政就别指望不受到中國的反擊。
中國國防政策采取“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在外交上也需要有積極防禦的戰略思維。戰略上采取防禦,但在有必要時,不妨在政策上采取更加積極進取的态勢,以防止陷入被動防禦的境地。
有鑒于此,中國除了要繼續對個别大國違反“一中原則”的行為進行針鋒相對的鬥争外,對那些膽敢挑釁的小國,也要善于發揮觸及全球的政治、經濟、安全影響力,包括對其内政、外交、經濟、安全等,展開有力的回擊,以牢牢把握國際、外交鬥争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