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演藝60年,音樂劇《西區故事》仍具有現實意義

兩個年輕人相遇,墜入愛河,并終身承諾彼此,但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他們之間創造了不可逾越的鴻溝,兩個敵對幫派之間的争鬥最終抹去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被稱為"西區故事"。

劇作家亞瑟·勞倫斯(Arthur Lawrence)最初來自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他将兩個家庭之間的鬥争轉變為紐約市兩個幫派之間的沖突,創作了一部仍然通過時間和文化差異散發着魅力的音樂劇。

目前,音樂劇《西區故事》正在上海文化廣場上演至12月6日。

演藝60年,音樂劇《西區故事》仍具有現實意義

"裡程碑"音樂劇

1957年首演的《西區故事》是音樂劇史上的"裡程碑式"作品。

該劇改編自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紐約貧民窟,主人公的名字變成了托尼和瑪麗亞,他們來自紐約貧民窟的兩個強大幫派(鲨魚幫,賈茨幫),雖然深深相愛,但最終陷入了與幫派有關的仇恨。

這部音樂劇的主要團隊被稱為"夢之隊":編劇是亞瑟·勞倫斯,當時被認為是百老彙的第一位編劇;詞曲作者是流行指揮家萊昂納多·伯恩斯坦;編舞家傑羅姆·羅賓斯在百老彙;導演哈羅德·普林斯後來排練了《劇院魅影》;而當時21歲的作曲家斯蒂芬·桑德姆(Stephen Sandham)長大後成為"美國音樂劇之父"和"英國雙星"。

演藝60年,音樂劇《西區故事》仍具有現實意義

在此之前,沒有一部音樂劇像《西區故事》那樣揭露過社會的黑暗、戰鬥和謀殺;對白很少,舞蹈構圖特别耀眼,芭蕾舞、拉丁、爵士、現代舞,羅賓斯充分調動了舞蹈的戲劇功能,力量雄厚,精力充沛;伯恩斯坦在樂團的作曲下,創作了古典、拉丁、爵士風格的配樂,突破了傳統的歌舞表演風格,進入了那個時代的青春。絲綢搭扣與舞蹈場景的結合。

在過去的60年裡,West End Story赢得了七個獎項,包括奧利弗獎和托尼獎。由于這部音樂劇如此成功,1961年,好萊塢導演将其翻拍成電影,在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了10個獎項。直到1997年《泰坦尼克号》上映後,這一紀錄才被打破。

演藝60年,音樂劇《西區故事》仍具有現實意義

喬伊·麥克尼利

當下仍有現實意義

由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學生喬伊·麥克尼利(Joey McNeely)于12年前創作的《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是世界上唯一的羅賓斯原創編舞版本。

在新版本中,麥克尼利恢複了傑羅姆·羅賓斯的作品,并融入了21世紀的新美學。

McNeely解釋說,在過去的60年裡,戲劇本身和舞台技術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版本改進了布景,燈光和聲音。

"最重要的差別在于,演員的着裝盡可能簡單,更性感,露出更多的皮膚,更符合當下的審美品味,觀衆自動看到它并說,'我也想穿這種衣服,有這樣的故事。"

正如《西區故事》的原著選擇聘請新人而不是著名演員一樣,麥克尼利選擇了一些新的美國演員——他們都在百老彙被探索過,仿佛他們是生活在作品中的角色,渴望通過歌舞和表演來表達一切。

"這是青少年之間的故事。這意味着每個演員都應該處于大緻相同的年齡,才能擁有角色所需的狀态和精力。麥克尼利說。

演藝60年,音樂劇《西區故事》仍具有現實意義

"起初我沒有足夠的信心,慢慢地,我發現在舞台上表演就像托尼本人一樣,在舞台上找到自信,這就是我從托尼那裡學到的,"托尼的演員凱文哈克說。"

1957年在百老彙,為什麼《西區故事》會成為"裡程碑"音樂劇?

麥克尼利認為,1950年代的百老彙音樂劇在喜劇片中很受歡迎,但《西區故事》開啟了悲劇的結局,更像是現實生活,"從那時起,百老彙就有了更多現實生活和栩栩如生的音樂劇,比如那些關于艾滋病患者、精神病患者、連環殺手的音樂劇。"

此外,以前的音樂劇更側重于唱歌,不太在乎舞蹈,在《西區故事》中,舞蹈和音樂一樣重要,成為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把它拿掉,它會影響你對整個故事的了解。是以,無論是音樂愛好者還是舞蹈愛好者,他們都喜歡這個節目。"

而且,過去音樂劇演員"唱舞分離",演員負責唱歌,舞蹈負責跳舞,但在這部劇中,舞者和歌手的身份并不明确,每個角色都兼具歌舞兩者的角色。

《西區故事》較長的描述了種族和文化沖突造成的危害,無論在哪個國家上演,都會與當地觀衆産生共鳴。

這就是為什麼《西區故事》現在仍然具有真正的意義,麥克尼利說。

"這個故事仍然發生在每個國家的每家報紙上,在美國和墨西哥等許多地方,曆史上有很多情感,文化沖突每天都在發生,他們無法了解自己不同的種族,他們無法了解彼此的感受,他們滋生暴力,他們扼殺希望。《西區故事》讓我們反思一下,這是它的實際意義所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