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過秦論中鑄以為金人十二中金人的意思

有關十二銅人的文獻記載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 《史記索隐》按:“二十六年有長人見于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

” 《正義》引《漢書·五行志》雲:“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

” 陳直《三輔黃圖校注》三輔黃圖卷之一:“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鐘鐻,高三丈,鐘小者皆千石也。

” 《三輔黃圖校注》引《三鋪舊事》雲:“鑄金狄人,立阿房殿前。

” 《長安志》引《三輔舊事》雲:“秦作銅人,立在阿房殿前,漢徒著長樂宮大夏殿前。

” 又雲:“坐高三丈,銘其後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

’” 《三國志·魏書·董卓傳》雲:椎破銅人十及锺鐻,以鑄小錢。

《關中記》雲:董卓壞銅人,馀二枚,徙清門裡。

魏明帝欲将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緻。

後石季龍徙之邺,苻堅又徙入長安而銷之。

《過秦論》雲:“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

編輯本段史料分析銅人的稱謂 史料中有關銅人的稱謂很多,大概有以下幾種:鐘鐻、金人、鐘、金狄人、翁仲、銅人等。

将銅人稱作“鐘”,那是因為銅人是空心的,像鐘的樣子。

将銅人叫“金狄人”,那是因為夷狄人是銅人的原形。

翁仲即銅像。

銅人的重量和高度 關于銅人的重量史料中有這麼幾個數字。

①“重各千石”;②“鐘小者皆千石也”;③各重三十四萬斤;④各重二十四萬斤。

為什麼會有四種數字呢,我們說這些數字均屬估計數字(而實際上隻有三個數字)。

非确切數字。

推想,這麼大的銅人也是無法一一去稱的,重量隻能是個估計。

千石之說隻是泛指。

十二枚銅人不是一樣大,也不是一樣重。

小者千石,大者應該大于千石。

确切說來,應該有十二個數字才對。

石是秦時的重量機關,一石為一百二十斤。

秦時的一斤等于現在的256.26克,按最小數字一千石計,合今30715.2千克。

按二十四萬斤計,合今61502.4千克,按三十四萬斤計,合今87128.4千克。

這就是說最小的一枚銅人重也在30噸以上,大的則在87噸以上。

關于銅人高度史料記載有三說:①:“高三丈”;②“坐高三丈”;③“有大人長五丈……鑄而象之。

”這就是說銅人的高度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三丈,合今8.12米;另一種可能是五丈,合今13.7米。

顯然這個數字也不是确切數字,也是個大約數字。

銅人的造型 ① 銅人的相貌應該是狄人相貌,服飾也是狄服。

② 銅人是坐姿。

長五丈的人坐下來也差不多是三丈,與史料相吻合。

王莽夢見五枚銅人起立,可以說明這一點。

③ 正背均有銘文。

史料有兩說:“其胸前銘”;“銘其後”。

銘文是由李斯撰文,蒙恬書寫。

李斯是丞相,蒙恬是大将軍。

由此可見銘文檔次之高。

鑄造如此大的銅人,銘是必不可少的。

從史料中零星銘文的内容推斷十二個銅人應該均有銘文。

④ 銅人應該是空心的。

按照銅的比重計,最大的重量87128.4千克,它的體積為9.8m3;最小的重量30751.2千克,它的體積為3.5m3。

這與身穿狄服,下有座子,高三丈的銅人造像比,數字小多了。

可以見得銅人是空心的。

銅人造型的思考 “金人十二”,十二這個數字寓義着什麼呢?十二這個數字很奇特。

古時的人把大地分成十二支,稱為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統合起來就是大地。

大地還有一種分法,先分成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每個方向再分出兩個方向,這就是四面八方。

四面八方也是十二。

可見十二這個數字是能夠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個統一的大地。

大地不就是天下嗎?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個天下統一的封建王朝嗎?至此,我們不難了解十二這個數字就寓意着“天下統一”。

還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個月,如此往複便是千秋萬代。

兩者合一,十二這個數字解密後就是:天下統一,千秋萬代。

秦始皇所希望的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夷是上古人對域外人的稱謂,狄是地名,即現在甘肅的臨洮。

秦長城西起臨洮,臨洮在長城内,也就是說原來的夷狄人現在已經成了國人。

将銅人造像成夷狄人,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秦所建立的封建統一國家是一個多民族大團結的國家。

編輯本段銅人的鑄造方法和過程推測 兩千多年前冶煉技術還不發達的秦時,能鑄造30到80餘噸的銅器确屬一件奇迹。

它是怎樣鑄造出來的呢?據知,北京大鐘寺有一口明代永樂銅鐘,座高5.9米,重約5萬公斤,内外滿鑄佛經文字,聲音洪亮,榮膺為“鐘王”。

研究認為它是采用地坑造型法鑄造的。

秦十二銅人采用的應該就是這一方法。

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個大坑,依坑作成範模,鑄成後破壞範模,挖開地坑,将鑄器拖出來。

鑄器小容易拖出來運走,鑄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問題。

鑄一個可以不計餘力,批量澆鑄就不能不考慮這個問題。

聰明的設計者想出了辦法:在地面上築台,在台中心做範,鑄成後破壞築台,鑄器即可容易運走。

鑄下一個時,補好築台,重做範模。

秦十二銅人想必就是用這種方法鑄成的。

範的問題解決了,銅水溶化的問題又如何解決呢?根據以往考古發現,在殷墟安陽小屯一帶,曾在冶煉遺址裡發現有坩鍋殘片,經複原,可盛銅液12.7公斤。

按此推算鑄造銅人,需要三到五千套這樣的裝置方可完成。

三到五千套裝置,需要數萬人操作。

分散溶銅容易,統一澆鑄就難了,其配合協調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聰明的設計者仿照“将軍盔”的原理在範模台上做了個大形固定鉗鍋,再讓銅液溶化後能夠自行流出,注入地坑範模中。

不斷地對鉗鍋燒火加溫使銅塊溶化流出,再不斷地投以銅塊,這樣以來就形成了泉注式的銅水,澆鑄問題也就解決了。

編輯本段傳說與現實 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朝的開國皇帝。

關于他的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得甚為廣泛。

在傳說中,他既是一位功不可沒的大英雄,是中華民族在驕傲,另一面他幾乎又成了暴君、殘忍的代名詞。

秦始皇帝為了永世享用他的征戰功績,做出了種種至今在世界上仍記人歎為觀止的壯舉,為世人留下了很多解不開的曆史之謎,12金人的鑄造便是其中的一個。

在秦都鹹陽,秦王宮阿房殿前, 屹立着12個銅器鑄造的大銅人,因為銅是黃色的,是以又稱作金人。

他們身着外族服裝,每個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很難運輸,而且他們渾身雕有精細的花紋,且個個耀武揚威,精神抖擻,英勇無比,日夜守護着秦王宮殿。

銅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為曆史上所罕見。

在這方面,有很多曆史書籍記載。

如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鐘*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遷宮中。

賈誼的《過秦論》也有“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記錄了12金人的故事。

令人奇怪的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鑄造這12個銅人的目的是什麼呢?為什麼耗費巨資鑄造這個笨重又沒有實際作用的金人呢?圍繞這個問題,存在兩種主要說法。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秦王趙政創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稱始皇帝。

但由于呂不韋曾經專權的陰影和辛辛苦苦征戰得來的皇位不易,為了實作自己當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的宏偉願望,是以他坐穩皇帝後始終在憂慮和思考着如何確定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

而要坐穩天下,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收繳和銷毀流散民間的各種兵器,隻有這樣,才能防止别人的武力奪權。

于是,他總是在尋找一個合理的借口,來收繳全國的兵器,機會終于來了。

一天,在大臣們的陪同下,秦始皇正在觀看舞燈籠和各種雜耍。

正在看得高興的時候,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裡拿着刀劍等兵器的武士上場表演。

秦始皇看見後,又觸動了自己的長久以來的心病。

這時候,恰巧臨洮一個農民送來一條消息,說是見到12個巨人,而且他們當地還傳唱着一道童謠:渠去一,顯于金,百邪辟,百瑞生。

秦始皇聽後,龍顔大悅。

于是他假托征兆,說這是順應天意,下令收繳民間兵器,集中到大都鹹陽,鑄成12個銅人。

實際上,秦始皇收兵器鑄造銅人,完全是出于鞏固自己皇位的考慮。

這兒還有另外一個故事版本。

有一天,秦始皇正在阿房宮中休息。

突然,夢到天氣大變,天空昏暗無光,并且伴有鬼神妖魔作怪,于是他非常驚恐害怕。

正在他手足無措之際,忽然有一個白發蒼蒼、長髯飄飄的老道來到他的面前。

這個老道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他揮動着後中的拂塵,指點迷津道: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

說完,随着眼前金光一閃,老道人便不見了。

秦始皇也從夢中驚醒了。

他夢醒後,甯可信其有,也不信其無,立即下令将全國的兵器收到鹹陽,鑄成了12個銅人。

有很多專家學者也曾經指出,秦始皇一生非常相信方士道人的話,再加上建國之後的擔憂心情,這種說法是可信的。

但遺憾的是,今天我們是看不到這12個銅人的蹤影了。

那麼,它們究竟到哪裡去了呢?難道如此巨大的銅人會不翼而飛?目前,關于金人的下落問題存在着三種猜測:有人認為,當初西楚霸王項羽在攻克秦都鹹陽後,曾經火燒阿房宮。

在火燒阿房宮時,連同象征秦王朝永固的這12個金人也一起燒毀了。

還有一些曆史學者指出,這12個金人是毀在董卓的手上。

東漢末年,董卓率軍攻入長安,将其中的10個金人銷毀,并鑄成銅錢,而剩下的兩個被他下令遷到長安城清門裡。

到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下令把這兩個銅人運到洛陽。

當成千上百的工匠們運到霸城時,由于金人的重量太沉,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巨大的工程,于是就停止了搬運。

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的石虎又把這兩個金人運到了邺城。

後來前秦的苻堅統一北方,他又把這兩個金人從邺城運回長安銷毀。

至那時,存在于世間約600年的12個金人全部被銷毀了。

另有一種說法是比較樂觀的,他們根據史料記載認為,這12個金人并未被毀掉。

因為12個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愛之物,是以在秦始皇陵墓營造好後,這12個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寶一起随着秦始皇的死去被當作随葬品葬于陵墓中了。

現在,由于一些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發掘工作暫時還不能開展,是以十二金人的下落問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也許到了我們的考古技術達到秦始皇陵墓開掘的那一天,這個曆史上的未解之謎才有可能被解開。

編輯本段十二銅人的下落 《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載“(董卓)悉椎破銅人、鐘虡,及壞五铢錢。

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郭,不磨鑢。

” 《資治通鑒》卷第五十九《孝靈皇帝下》:“董卓壞五铢錢,更鑄小錢,悉取雒陽及長安銅人、鐘虡、飛廉、銅馬之屬以鑄之,由是貨賤物貴,谷石至數萬錢。

” 《正義》引《關中記》雲:“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徒清門裡。

後石季龍徒之邺,苻堅又徙之長安而毀之。

” 《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略》曰“是歲,徙長安諸鐘虡、駱駝、銅人、承露盤。

盤折,銅人重不可緻,留于霸城。

大發銅鑄作銅人二,号曰翁仲,列坐于司馬門外。

又鑄黃龍、鳳皇各一,龍高四丈,鳳高三丈馀,置内殿前。

” 《後漢書》也記載“又壞五铢錢,更鑄小錢,悉收洛陽及長安銅人、鐘虛、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

” 正史《三國志》《後漢書》與《資治通鑒》均記載董卓毀銅人鑄成銅錢應該可信,“悉椎破銅人 ”與“悉取雒陽及長安銅人”之“悉”是“盡、全部”的意思,也就是說十二銅人都毀于董卓之手,而 《關中記》非正史,其可信性本身是需要打折扣的,其記叙的内容也有探讨的地方。

而《魏略》倒是說到了有2個銅人,不過是現鑄的,并不是很多人說的董卓毀了十二銅人之十,留了2個被魏明帝帶到了霸城。

然而正史隻說“銅人”而沒有說“十二銅人”或“秦銅人”,這也留下了值得商榷的地方:董卓毀掉的銅人真的是秦始皇所鑄的“十二銅人”嗎? 關于十二銅人的遷移,隻有在漢朝時從鹹陽被搬遷到長安的記錄,在董卓之前并沒有從長安遷出的記錄了。

而董卓銷銅人鑄銅錢,别說如史書記載的“悉椎破銅人”了,就是隻需要一部分銅人來鑄錢的話,估計以十二銅人那麼大的目标是很難從董卓這個"銅人破壞神"的手下幸免的。

上一篇: 會議通知
下一篇: 清明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