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上關于方臘的記載見列傳二百二十七方臘傳。
“宣和二年十月,起為亂,自号聖公,……,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
……,徽宗始大驚,亟遣童貫、譚稹為宣撫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晉蕃漢兵十五萬以東,且谕貫使作诏罷應奉局。
三年正月,臘将方七佛引衆六萬攻秀州,統軍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軍至,合擊賊,斬首九千,築京觀五,賊還據杭。
二月,貫、稹前鋒至清河堰,水陸并進,臘複焚官舍、府庫、民居,乃宵遁。
諸将劉延慶、王禀、王渙、楊惟忠、辛興宗相繼至,盡複所失城。
四月,生擒臘及妻邵、子毫二太子、僞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殺賊七萬。
四年三月,餘X悉平。
臘之起,破六州五十二縣,戕平民二百萬, ……, 王師自出至凱旋,四百五十日”。
可見方臘是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起義,宣和三年二月基本敗局已定,四月被俘,宣和四年三月餘X被徹底平定。
其規模達六州五十二縣,涉及人口二百萬,(按宋史地理志,北宋末總共有4京,30府,254州,63監,1234縣,人口4500多萬)。
朝廷動用了15萬大軍,出動了樞密使童貫才鎮壓下去的。
其中沒提宋江參加了平定方臘。
另據列傳一百二十三韓世宗傳:“宣和二年,方臘反,江、浙震動,調兵四方,世忠以偏将從王淵讨之。
……,世忠窮追至睦州清溪峒,賊深據岩屋為三窟,諸将繼至,莫知所入。
世忠潛行溪谷,問野婦得徑,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險數裡,搗其穴,格殺數十人,禽臘以出。
辛興宗領兵截峒口,掠其俘為己功,故賞不及世忠。”
從這段看,方臘是被日後的抗金名将韓世忠擒獲的,但功勞被辛興宗搶去。
宋史上有關宋江的記載總共有三段,分别是:
本紀二十二徽宗四,宣和三年有“二月庚午,……癸巳,赦天下。
是月,方臘陷處州。
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将讨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列傳一百十二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
聲言将至,叔夜使間者觇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钜舟十餘,載鹵獲。
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
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
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列傳一百十二侯蒙傳,“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臘以自贖。
’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命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從上面的史料可以看出,第一、宋江投降應該是在宣和三年二月以後的事情。
第二、宋江一度還是挺嚣張的,“官軍數萬無敢抗”,但屬于流寇性質。
第三、宋江人馬不會很多,張叔夜用了卧底和千名死士設伏加上少量“輕兵”、“健卒”就搞定了宋江,而宋江則是在副手被擒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才被迫投降的。
第四、侯蒙(時任毫州知州)曾經建議宋江去打方臘,但朝廷似未接納。
那麼宋江到底有沒有參加了平定方臘的戰争呢?我們再看看其他資料,據畢沅的《續資治通鑒》宋記卷九十四,宣和三年所發生的有關事情按時間順序如下:
正月,“方臘陷婺州,又陷衢州,守臣彭汝方死之。”
二月,“降诏招撫方臘”。
“方臘陷旌德縣及處州。
步軍都虞候王禀複杭州。”
同月,“淮南盜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轉掠十郡,官軍莫敢撄其鋒。
知亳州侯蒙上書,言江才必過人,不若赦之,使讨方臘以自贖。
帝命蒙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又命張叔夜知海州。
江将至,叔夜使間者觇所向,江徑趨海濱,劫巨舟十馀,載鹵獲。
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設伏所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
三月,“方臘再犯杭州,步軍都虞候王禀等戰于城外,斬首五百級。
官軍與賊戰于桐廬,敗之,遂複睦州。”
四月,“童貫、譚稹前鋒至清河堰,水陸并進。
方臘焚官舍、府庫、民居宵遁,還青溪幫源洞。
貫等合兵擊之,臘衆尚二十萬,與官軍力戰而敗,深據岩屋,諸将莫知所入。
王淵裨将韓世忠,潛行溪谷,問野婦得徑,即挺身仗戈直前搗其穴,格殺數十人。
庚寅,擒臘以出。
世忠,延安人也。
忠州防禦使辛興宗,領兵截洞口,掠為己功。
諸将并取臘妻子及僞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洞石穴中,殺賊七萬馀人,其X皆潰。
臘之亂,凡破六州、五十二縣,戕平民二百萬。
所掠婦女,自賊洞逃出,裸而缢于林中者,相望百馀裡。”
八月,“方臘伏誅。”
續資治通鑒的記載與宋史完全吻合,有些文字也完全相同。
宋江宣和三年二月投降。
而同月官軍對方臘的戰事也開始占據主動,“複杭州”,三月“複睦州”,四月方臘被俘,基本被平定,八月伏誅。
沒提到宋江同平定方臘有任何關系。
宋會要輯稿有關評定方臘的記載中,也沒有提到宋江。
在野史中倒是有所提及,據李[上直下土]的《皇宋十朝綱要》卷一八,“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陽軍,又犯京東、河北路,入楚州界。
知州張叔夜招撫之,江出降,……,六月辛醜,辛興宗、宋江破賊上苑洞。”前半段同宋史和續資治通鑒的記載基本符合。
後面則提到六月份辛興宗同宋江破賊上苑洞。
宋史和續資治通鑒都提到了辛興宗參與平定方臘,卻沒有提到宋江。
可見即便宋江參加了平亂,這支部隊也是可有可無的,最多是一支偏師。
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曾引用《中興姓氏奸邪錄》和《林泉野記》中有關宋江征讨方臘的記載,但這畢竟不是第一手史料,是以不能做數。
而于1939年出土的宋将折可存的墓志銘中,明确記載折可存平定方臘後,“班師過國門,奉禦筆:‘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繼獲” 。
另外,時任大名府元城縣尉的李若水(後官至禮部侍郎,靖康二年與徽、欽二宗一起被俘,拒絕金國高官厚祿勸降,不屈就義,谥“忠愍”)的《忠愍集》卷二有詩一首: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骖意氣驕,士女骈觀猶駭愕。
今年楊江起河北,戰陣規繩視前作。
嗷嗷赤子陰有言,又願官家早招卻。
我聞官職要與賢,辄啖此曹無乃錯。
招降況亦非上策,正誘潛兇嗣為虐。
不如下诏省科徭,彼自歸來守條約。
小臣無路扪高天,安得狂詞裨廟略。”
著名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據此考證出,曆史上宋江雖曾招安投降,但并無征方臘一事,後又叛,被折可存在平定方臘餘X後所鎮壓。
本人傾向于鄧老先生的結論,綜合上面的史料,宋江投降不會早于宣和三年二月這點是肯定的,而此時方臘基本大勢已去,方臘被俘是在宣和三年四月。
而李若水的詩,有明顯的時間要素“去年”、“今年”,也就是說到了宋江投降後的第二年宣和四年,宋江等人的作為是不令朝廷正統看法滿意的,否則就不會“招降況亦非上策,正誘潛兇嗣為虐”這麼說了。
若是宋江投降後,作為主力去鎮壓方臘,李若水斷不會這麼寫。
從這個角度看,宋江基本上不可能去平定方臘。
是以,我們基本可以得出結論,水浒上所謂宋江率梁山大軍打方臘建功的故事純屬子虛烏有。
即便按野史的說法,宋江投降後參加了這次平亂行動,頂天了也就是在方臘被俘之後帶了一支小部隊參與鎮壓方臘的殘餘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