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遇到婚外的感情,最好是放手

愛情總是撲朔迷離,在最好的時光裡,遇見不好不壞的人;在最尴尬的年紀,遇見相見恨晚的人。

有多少相愛的人,拼命把愛情藏在心底,然後若無其事地與别人交談。分明是動了情,卻注定要狠心轉身。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談婚論嫁。此後,責任勝于愛情。

一個有家室的人,如果你遇到了婚外的感情,請做好以下四件事,别太固執,最好是放手。

遇到婚外的感情,最好是放手

01

認識自己的情感,準确判斷。

古希臘達爾斐神廟上镌刻着一句話:“認識你自己。”

人的眼睛有上億像素,但隻能看清别人的臉,連自己的鼻子都看不清。

有一天,蘇格拉底的學生,慫恿他去集市上看熱鬧。學生們說,集市上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不管誰去了,都會收獲滿滿。

剛開始,蘇格拉底 不以為然。後來,學生們拉着他去了集市。

轉了一圈回來,學生們問,有什麼收獲?

蘇格拉底說,原來,他認識了那麼多不需要的東西。

是吧,人這一輩子,需要的東西,真的不多,隻是我們的内心有了貪欲,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好,都歸于自己。

錢多了,可以施舍個窮人;房子太多了,可以出租給别人;婚姻之外的愛情,需要舍去。

有了婚外的愛情,其實是面臨着一道選擇題:A或者B,總要選擇一個,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越是難以選擇的感情,越需要深刻認識。

安靜下來,審視自己,看看那些感情是多餘的。用眼睛掃射自己,這是一種“刀刃向内”的勇氣,你别害怕。

你真的不是救世主,不能讓全世界的異性都過得幸福。即便是古時候的皇帝,也不能讓三宮六院裡的妃子,都幸福美滿。

看清自己,你就會找到多餘的愛情,懂得取舍。

02

預見自己的未來,找到方向。

你可以做三種假設:離婚之後,和婚外的人在一起;堅決不離婚,也不和婚外的人斷交,一直糾纏;回歸家庭,善待夫妻。

其一,你成全了婚外的人,那麼就要遵循“半路夫妻,各自是賊”的套路。人是有私心的,總得為自己的孩子多考慮。是以,偷偷把金錢留在自己身上,如果愛情失敗了,起碼自己的孩子不會吃虧。

長期相處的過程中,你一定會偏袒自己的孩子,對方也會。家裡的孩子越多,沖突就越突出,麻煩就越多。

更可怕的是,你的孩子會恨你,不管你對他多好,都無法治愈孩子内心的滄桑。

其二,長期一腳踏兩船,能夠保證“密不透風”嗎?真的好難。并且,這樣的生活,會讓你疲于應付。

當你的夫妻知道你變心之後,一定不會讓你好過;當婚外的人逼着你離婚的時候,你一定是左右為難的。

其三,回歸家庭之後,以前的事情,注定會慢慢淡忘。哪怕身邊的人知道了你的過去,多半也會諒解你。

日子依舊很平淡,你的内心也很壓抑。慢慢熬,等待孩子長大,夫妻變成老伴。

當然,你可以有多種假設。并且從假設的情況來看結局,你就知道如何選擇了。沖動是魔鬼,會讓你迷失方向,千萬别這樣做。

遇到婚外的感情,最好是放手

03

尋找“外人”的缺點,學會疏遠。

為什麼你和夫妻的感情會越來越淡?當初,你遇見他的時候,不也是怦然心動嗎?

人與人走得太近了,缺點都會暴露出來,生活的瑣事,變成吵架的導火索。

按照相遇、熱戀、結婚、争吵的流程,去看第三者的真實面目,你就會發現,過一陣子,他的醜陋面就暴露出來了。

不管多美的女人,在家裡也會挖鼻孔、随意穿戴、卸掉臉上的化妝品;不管多帥的男人,都會打嗝、發怒。所有人,都會長皺紋、白頭發,還會有可惡的老年斑。

隻要你用心觀察,第三者身上的缺點,比身邊的夫妻更多。一切美好,皆因距離。弄丢了距離,感情就有了煩惱了。

從愛一個人,到讨厭一個人,也許就是幾天時間的事情。你可以試一試,拉長距離。

04

主動向夫妻坦白,接受批評。

絕大多數人,有了婚外戀,一定是拼命掩藏起來的。

畢竟,感情本身就是對身邊人的一種傷害。

把自己的醜事,說給夫妻聽,這一定需要很大的勇氣。并且要面對夫妻鬧離婚的後果。流淚、哭訴、絕望、誤解、沉默......各種各樣的情緒,都可能會發生。

“紙包不住火”,你不說,不等于别人不知道。如果你還有一丁點“回歸家庭”的想法,都可以主動和夫妻溝通一次。

很多人,經曆過“夫妻的打罵、親屬的勸說、家庭的壓力”之後,就醒悟過來了。

早一點把事情戳穿,免得“心越走越遠”,也許是好事。

遇到婚外的感情,最好是放手

05

結束語。

齊秦唱過一首老歌:“不讓我的眼淚陪我過夜,不讓你的吻留着餘味,忘了曾經愛過誰,慢慢習慣了寂寞相随......”

時間真的是一個好東西,總能讓你遇到一些人,也忘記一些人。眼淚流過了,慢慢會被風幹;痛苦來了,還是會過去的。

不管你的人生,經曆了多少繁華,到頭來,還是要變老。當青春的激情一點一點褪去,留在你臉上的吻痕,會變得微不足道。

遇到相見恨晚的人,一點都不奇怪,要是太較真,你就輸了。

學會面對,把生活的碎片拾起來,把幸福藏在心底。

愛過了,不是不愛了,而是已經過去了,不必強留。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