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亞瑟王,到底有沒有這号人物?

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仔細一探究曆史,卻發現竟然查無此人。

就拿影視劇中家喻戶曉的亞瑟王、梅林法師、圓桌騎士來說,也是這樣的曆史之謎。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亞瑟王,到底有沒有這号人物?

在探究亞瑟王的故事之前,讓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這座叫不列颠島嶼的曆史。

最初踏足不列颠島的是約公元前3000年的北非人,經過現在伊比利亞半島,跨過當時疑似還未被海洋斷絕的路上通道來到了不列颠并定居了下來,并渡過了漫長的新石器時代。

公元前500年左右,來自歐洲中部阿爾卑斯山的凱爾特人再次入侵不列颠,早已習慣了田園牧歌生活的古伊比利亞人在這群曾經血洗過希臘和羅馬的“野蠻人”面前毫無還手之力,拱手将積累了數千年的文明傳遞給了新租戶。

有趣的是這批凱爾特人的首領叫做布魯圖斯,在曆史上,這位首領曾經血洗希臘溫泉關、亵渎奧林匹亞神廟、最後戰死在馬其頓。而到了英國禦用曆史學家撰寫的《不列颠諸王史》中卻被記叙為此人是特洛伊後裔(羅馬的建立者也說自己是特洛伊的後裔,看來外國人和我們中國人一樣喜歡攀高枝認祖宗),此王率領大軍曆經千難萬險,克服九九八十一難,在月亮女神戴安娜的指引下來到了不列颠,并以自己的名字Brutus來命名這座島為“不列颠”。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亞瑟王,到底有沒有這号人物?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不列颠”這個名字源自凱爾特人一個叫做“布裡屯”(Brythonic)的部落。——布裡屯,我的老家就住在這個屯啊!

緊接着,羅馬軍團在凱撒的率領下于公元前54年開始,經過幾代人,終于渡海征服了此地,将凱爾特人趕去了北部的蘇格蘭高地和西部的威爾士山谷。但是在當時的羅馬人看來不列颠島距離永恒之城羅馬太遠,簡直到了已知世界的盡頭,是以并不熱衷于将凱爾特人強推掉,有兩個羅馬皇帝索性在北方邊界上先後築起了長城——當然這長城絕地無法和中國的萬裡長城媲美,但是作用卻是類似的,而且啟發了後世的一部魔幻作品——《冰與火之歌》。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亞瑟王,到底有沒有這号人物?

然而随着羅馬帝國的日益沒落,海島又來了新的入侵者,這就是來自更加原始的日耳曼人的撒克遜人和盎格魯人。

終于,在公元407年,當地駐軍在一位叫做康士坦丁的貴族指揮下,有序撤離了不列颠島。

這時候,傳說的亞瑟王和他的法師、武士們出場了。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亞瑟王,到底有沒有這号人物?

傳說亞瑟王的父親是前任國王尤瑟,而他是個私生子從小被交于魔法師梅林撫養和教導。魔法師梅林則可以随意改變自己容貌的年齡,不過他大部分時間都以年邁的老者示人。兩人有着深厚的友誼。

國王尤瑟駕崩後,主教聽從梅林的建議召集所有的貴族騎士,以一把插在教堂墓園石塊中的“石中劍”來標明新的國王,這把寶劍上的有這樣的銘文:“拔出此石中劍者,即為英格蘭之王”。這把劍被稱為“王者之劍”的聖劍“Excalibur”(古凱爾特語中“斷鋼”之意)。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亞瑟王,到底有沒有這号人物?

然而,沒有人能從岩石中拔出那劍,除了亞瑟。于是他的身世一經披露,右手握石中劍,于是就被推舉為英格蘭之王。

亞瑟王統治下的不列颠空前繁榮,亞瑟還遇見自己的Miss Right——桂妮維亞,而他的嶽父則送給亞瑟王一張巨大的圓型桌子作為嫁妝,這就是著名的“圓桌騎士”中的“圓桌”了。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亞瑟王,到底有沒有這号人物?

圓桌代表“平等”和“團結”,傳說亞瑟王的騎士最多時曾達到150名,騎士們在戰場上沖鋒陷陣,在圓桌上讨論國事,雖然他們也會有分歧和派系,但隻有在圓桌上才沒有君臣之别,每個人都被允許自由發言。

亞瑟王統治期間,正是羅馬帝國崩潰,屬于日耳曼人的撒克遜人大舉入侵的時代,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率領不列颠人民奮起反抗,通過十二次戰役并最終在巴頓山之役中一舉擊潰敵軍,将所有外來入侵者驅逐出不列颠。

在英國人心目中,亞瑟王和圓桌騎士是正義與希望的象征。在那個野蠻黑暗的年代,正是這群英雄以勇敢和堅強驅逐了強敵,帶領不列颠人尋找到光明,時至今日,圓桌騎士已不再僅僅是一個曆史名詞,而成為“英勇”、“忠誠”和“信任”的代名詞。

傳說亞瑟王與圓桌騎士們擊敗撒克遜人之後,又開始了尋找聖杯的旅程,經過無數艱難險阻最終找到了聖杯。

蘭斯洛特是最著名的圓桌騎士之一,傳說他被湖中的仙女養大,不僅英俊高大,而且溫柔體貼,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是以亞瑟王任命蘭斯洛特成為了王後的侍衛。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亞瑟王,到底有沒有這号人物?

然而,影視劇中的狗血劇情開始了, 亞瑟王同母異父的姐姐摩根女爵用迷藥使亞瑟王将她看成了桂妮維亞,并春宵一度,使得摩根懷上了亞瑟王血脈的孩子,亞瑟王既是這個孩子的老舅也是老爸——英國人的輩分怎麼論啊!這個私生子就是後來叛亂并使王國最終走向滅亡的莫德雷德。

好巧不巧,王後桂妮維亞目睹了這一切,于是心生怨念,就像段譽他媽刀白鳳一樣,找人給亞瑟帶起了“帽子”,這個對象就是蘭斯洛特騎士。

事情敗露之後,亞瑟王在壓力下将桂妮維亞處以火刑,然而對王後一往情深的蘭斯洛特劫法場救佳人,兩人渡海逃往法蘭西,在教皇的調解下,蘭斯洛特交還了桂妮維亞,雖然桂妮維亞願意做修女贖罪,但是耿耿于懷的亞瑟王還是決定親征法蘭西向蘭斯洛特複仇。

但是這次遠征蘭斯洛特,給了私生子莫德雷德篡位的良機。

留守監國莫德雷德散布亞瑟王戰死的謠言,并欲強娶桂妮維亞(什麼狗血劇情啊!),亞瑟王聞訊後,急忙回兵不列颠,最終雙方在卡姆蘭進行決戰,最終兩人的對峙中,亞瑟王用手中的長矛刺向莫德雷德,穿透了後者的軀體,而莫德雷德也在臨死之際用盡全力,雙手握劍砍向亞瑟王的頭。

亞瑟王醒來時,他發現逆子已死,圓桌騎士們也已幾乎全部戰死,隻剩下一名騎士貝狄威爾,亞瑟王讓貝狄威爾将聖劍投入湖中,最終與世長辭了。

桂妮維亞得知亞瑟王離去的消息後,決定一生都在修道院裡忏悔。

蘭斯洛特傳回英格蘭求見桂妮維亞,但是心意已決的桂妮維亞始終不肯相見,心灰意冷的蘭斯洛特最後也成為了修道士,至此,亞瑟王與他的圓桌騎士的傳說故事到此終結。

也曾有一部《亞瑟王》電影将其描寫成羅馬人,身為雇傭軍的亞瑟和他的夥伴們為英格蘭原住民而戰。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亞瑟王,到底有沒有這号人物?

亞瑟王究竟是什麼人?曆史上究竟有沒有這個人?

答案是查無此人。或者說可能有原型,但是絕無亞瑟本尊。

據考證,“亞瑟王”可能是凱爾特的一個小酋長,所謂團結在他周圍的圓桌武士可能隻是一批雇傭兵。

在凱爾特人抗擊撒克遜人的作戰中,撒克遜人祭起宗教大旗,在天主教教廷的支援下蠶食不列颠島,原本泾渭分明的民族戰争漸漸演化為宗教戰争。

正如傳說中的當首席魔法師梅林的離去令亞瑟王走向沒落一樣,當天主教牧師在不列颠取代了有“森林之子”之稱的德魯伊巫師後,陷入分裂的不列颠人最終兵敗哈良德長城,昔日不列颠南部羅馬帝國的農莊最終成為了日耳曼-撒克遜人的角鬥場,猶如《冰與火》之歌中的七國紛争的年代随之到來。

也将引出我們查無此人系列的第二位人物——羅賓漢的登場。

文 | 雲間大彭

最近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