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服務中歐中亞班列的山東年輕人:鐵龍“絲路”飛馳 青年逐夢遠航

作者:國際線上

“落,落,慢點,往北來點,東頭再往南回一點……”

伴随着一聲聲指令,龍門吊和拖車有條不紊地忙碌作業。31歲的濟南南站貨運班組貨運副主任臧劉佳萌戴着記錄儀,認真巡視現場,盯控每一個環節,確定裝車安全有序。

臨近春節,濟南南站更加繁忙與熱鬧,一列列中歐中亞班列似鐵龍開行,使這個三等小站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一群鐵路青年的身影也由此進入公衆視野。

2017年8月5日,伴随着汽笛聲,濟南南站第一列中歐班列順利開出,由此這個小站開啟了助力“一帶一路”的新篇章。陸地航線上的一節節貨箱見證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攜手發展,成為打開歐亞大陸經貿密碼的鑰匙。

5年來,小站的發展讓人驚歎:從最初全年僅開行14列309車,到2021年全年開行97列4885車;從發送貨物品類以服裝、玩具等日用品為主,到如今已涵蓋機械裝置、汽車、空調等大件,“國貨之光”海爾電器坐着集裝箱走出國門,長城汽車在異國他鄉跑出中國速度;特别是疫情期間,中歐中亞班列高位運作,為抗疫物資的運送開啟了一條“綠色生命通道”。

有一群90後姑娘伴随中歐中亞班列一起成長,她們的身影遍布各個工種。

臧劉佳萌稱得上一員“老兵”。對于5年前第一列班列開通時的場景,她至今記憶猶新——各項标準的制定落實,箱内貨物的裝載加強,濟南悶熱的8月讓她身上的工作服幹了又濕,濕了又幹。班列順利開出的那一刻,她臉上有藏不住的激動和自豪。

為了保證運輸安全,需要對加強方案較為複雜、重量分布不均的集裝箱進行輪重測定。輪重測定儀重達30斤,臧劉佳萌常常抱着它對每輛車的8個車輪逐一測量,計算資料。“差不多就行了,你不累嗎?”不止一個人問,她總是笑着回答:“差一點就是差很多,如果我把不好這個關口,隐患就跟着上路了,這一路山高水長,可就麻煩啦!”

班列貨物種類多,品類雜,受理工作繁重,27歲的受理貨運員徐潇然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2021年11月受理霍爾果斯資料時,通過反複檢視客戶提供的裝箱照片,她發現兩箱貨物混裝危險品聚苯乙烯,及時通知管理人員進行甩箱處理,保證了安全萬無一失。

“想到經我手發出的貨物都能安全抵達歐亞國家人民的手中,為共建‘一帶一路’貢獻微薄的力量,我的内心就無比自豪。”徐潇然這樣解釋對工作的熱愛。

随着中歐中亞班列運輸數量不斷增加,26歲的貨運值班員卞飛深感作為班組長的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精細安排工作計劃,計算如何能快裝快卸同時保證安全,事無巨細的裝箱檢查……在她的帶動下,班組成員工作效率飛速提升,車站的裝卸車紀錄不斷被重新整理。

今年1月2日,卞飛和同在濟南南站工作的車站值班員顧正訂婚,這對年輕的鐵路夫妻一起見證着中歐班列的蓬勃發展。卞飛盼望着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後能和夫妻去滿洲裡國境大門看看,拍一張中歐班列駛出國門的打卡照。

從2017年第一趟到如今的300多趟,31歲的中歐班列司機楊祥秋用一趟趟安全行車裡程見證了班列的點滴變化,也親曆了班列從最初時速80公裡提高到現在的120公裡,開行範圍越來越廣,開行頻率也越來越高。

“班列班次越來越密,說明我們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經貿合作越來越緊密。”楊祥秋一臉驕傲地說。

楊祥秋所在的濟南西機務段擔任中歐中亞班列在山東的主要運輸任務,從20人到48人,5年間,班列司機隊伍在逐漸壯大。而駕駛班列的司機也成為高素質、高水準司機的代名詞。

這些可愛的年輕人見證了中歐中亞人民友誼的經貿通道的提速拓寬,而這條“鋼鐵絲路”也承載着他們的青春夢想。

青島車務段膠州站擔負着“上合示範區青島多式聯運中心”中歐班列開行的重任。29歲的張偉華從連結員成長為負責車站所有列車運作指揮工作的學習車站值班員,他慶幸自己的成長步伐和中歐班列的發展同步。

如今,膠州站的中歐班列已由最初的單一中亞線路,增加到41條線路,可以直達“一帶一路”沿線18個國家46個城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