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濱海灣新區紮實建設高水準對外開放綜合改革創新實驗區。
松山湖科學城。 南方日報供圖
立足“雙萬”新起點,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東莞打開城市格局的新密碼是什麼?
近期結束的東莞黨代會和東莞兩會,給出了答案:重大平台戰略。包括松山湖科學城、濱海灣新區、水鄉功能區、銀屏合作創新區在内,各大平台将勇當先鋒,挑起大梁,成為引領全市發展的重大引擎;南部九鎮,則要打造深莞深度融合發展的樣闆,五年後GDP總量将占全市40%,成為全市重要增長極。
以重大平台戰略為載體,東莞将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深化與廣州、深圳都市圈的融合發展,加強與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的一體關聯發展。
“C位”擔當
松山湖創新發展再擔重任
東莞對于松山湖的期許,是全力加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強化對全市創新發展的輻射帶動。具體而言,就是要在創新驅動發展、科研平台打造、激發“雙創”活力等方面,再次擔起排頭兵重任。
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複同意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方案,松山湖科學城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以此為契機,松山湖安排一大批重大科技設施建設、落地,以大科學裝置“撬動”科技創新“杠杆”,正逐漸形成“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的全鍊條、全要素創新體系。
目前,散裂中子源已投入使用,先進阿秒雷射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南方光源預研測試平台正式啟動,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成果連續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重大技術進展,還彙聚了一批高水準企業。
今後五年,東莞将深化與中國科學院、工程院等的戰略合作,全力推動散裂中子源二期、先進阿秒雷射等大科學裝置動工建設,推進科研設施面向全社會開放共享,加強與光明科學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南沙科學城等的關聯發展,共築大灣區科研創新集聚地。
與此同時,松山湖科學城再被賦予重任。東莞将推動各鎮街加快承接松山湖科學城等的科技成果轉化,建構“戰略平台策源、鎮域轉化落地”的創新格局,推廣創新創業社群建設模式,統籌一批低成本空間,完善科技孵化鍊條,打造科研與轉化緊密結合的創新創業綜合體,促進創新成果轉化。
發展新引擎
濱海灣新區打造制度型開放高地
濱海灣新區,被視為東莞積極對接港澳關聯前海、大力打造制度型開放高地的首選。
從交通網絡布局到産業項目落地,從城市配套完善到民生工程興建,作為引領東莞未來三十年發展的新引擎,濱海灣新區至今共有38個項目列為市重大建設計劃項目、8個項目列為省重點建設計劃項目。
2021年10月啟動“百日攻堅”行動以來,濱海灣新區各重大項目推進如火如荼。景點地标頻頻出圈,高品質公共配套和精細化城市管理體系建設也不斷推進。有了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和重大項目的落地支撐,濱海灣新區遠期目标的輪廓也變得更為清晰:積極對接港澳、關聯前海,大力打造制度型開放高地。
在對接港澳方面,濱海灣新區将進一步加快莞港特色合作平台建設,同時以破解科技“卡脖子”難題為切入口,借助港澳資源力量,繼續多管道謀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離岸創新實驗區。
在區域合作方面,濱海灣新區将探索與前海地區融合發展,重點複制推廣前海的政策清單,持續承接前海外溢産業資源,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産業資源協同共享等方面與前海開展深度合作。
在對外開放方面,濱海灣新區将重點推動争創自貿試驗區新片區,紮實建設高水準對外開放綜合改革創新實驗區,從打造參與國際合作新平台、拓展城市發展新空間、建構開放型新産業、建構國際接軌新體制四個方面開展改革探索。
發展新路徑
傳統制造業高端化、綠色化、數字化轉型
水鄉功能區肩負着重要的使命:将被建設成為富有水鄉特色的高品質統籌發展示範區。
東莞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中,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産業基地和新能源産業基地,都位于水鄉功能區。目前,它正加速承接廣深産業溢出要素資源,推動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現代服務業等快速聚集發展,推進傳統制造業往高端化、綠色化、數字化轉型更新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根基的現代産業體系逐漸建構。
随着“統籌增效”工作的穩步推進,水鄉功能區深化改革創新和片區統籌高品質發展成效顯著,綜合經濟實力、科技創新能力和産業競争力均穩步提升。接下來,水鄉功能區将在城市建設、科技創新、産業更新、環境優化等領域持續統籌增效,加速成為全市片區統籌發展新樣闆和高品質發展名片。
銀瓶高端裝備産業基地也是東莞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之一,其所處的銀屏合作創新區位于謝崗鎮,将是東莞在未來“堅持生态優先,探索跨越式綠色發展新路徑”的重要載體。
未來五年,謝崗鎮将銀瓶合作創新區和銀瓶高端裝備産業基地兩大平台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打造3個“超百億級”産業叢集,力争引進8個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2個投資50億元以上超大龍頭項目,實作本土上市企業“零的突破”。到2026年,實作R&D占比達3.5%,高新技術企業翻倍突破200家。
南部九鎮
打造深莞深度融合發展樣闆
東莞黨代會報告提出,“南部九鎮要率先發展、引領發展,打造深莞深度融合發展的樣闆,五年後GDP總量要占全市的40%,成為全市重要增長極。”今後五年,東莞将努力實作經濟綜合競争力穩居全國前列,GDP總量突破1.4萬億元,力争形成2個GDP千億鎮街、3個以上800億鎮街、5個以上500億鎮街的先行發展序列。
想要實作上述目标,南部九鎮有實力也有底氣。其中,長安鎮是最被看好未來GDP能率先突破千億元的鎮街之一。
近年來,長安鎮經濟總量快速增長,連年突破百億關口:2018年GDP突破600億元,2019年突破700億元,2020年突破800億元。經濟資料快速增長的背後,展示出工業制造強鎮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長安鎮委書記葉孔新表示,今後五年是長安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是至為關鍵的動力變革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黃金期。接下來,長安将重點實施“五大工程”,努力打造灣區智能制造中心、創新人才高地、産城融合典範、和諧善治标杆、生态魅力之城。
GDP排名第二的虎門鎮,在東莞站上“雙萬”的新起點上,将以新作為肩負起新擔當。
“虎門的面積占全市約8%,人口占全市約9%,GDP占全市約7%,”虎門鎮委書記蔣亞軍表示,作為東莞經濟重鎮,虎門有很多顯著優勢,但也有短闆,“對外既要講好虎門故事,對内也要找準問題的關鍵。”
接下來,虎門鎮将全力以赴破題攻堅,不斷深化鎮黨代會提出的築基、塑城、強核、提質、惠民“五大行動”,努力在“辦實事、開新局”上取得新的成效,實作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