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淩源鋼鐵集團張宏豔(右二)勞模創新工作室員工正在交流技術改造心得。王 淼攝
在遼甯省朝陽市,淩源鋼鐵集團煉鋼軋鋼現場都是熟練勞工在操作。偌大的生産線不會為新人練手或者技能比賽而停歇,怎麼辦?張宏豔牽頭的勞模創新工作室研發的軋鋼模拟仿真實訓室這時候就派上了用場。通過VR連線,虛拟現實的場景就投映到電腦操作台,技術勞工可以完全仿真地進行實戰教育訓練。
“大型鋼企較早開始了智能制造的探索,我們得快速趕上來。”張宏豔告訴記者,她所在的淩鋼第二軋鋼廠系統更新改造即将進行,智能制造集中操作的實訓必須提前進入狀态。圍繞張宏豔勞模創新工作室,已集結創新骨幹23人、創新專業小組7個,輻射創新職工近300人。該工作室創立以來,已經完成創新項目33項,累計創造效益500多萬元。
勞模一枝花,帶動千萬家。為在推動高品質振興發展中充分發揮勞模和技能人才的示範引領作用,遼甯省總工會把建立勞模和職工創新工作室作為有效載體,累計投入8580萬元,支援建立各級勞模和職工創新工作室4658個;工作室累計完成創新成果1.2萬項,其中8957項成功轉化,申請專利3589個,直接或間接創造經濟效益756億元。與傳統勞模的印象不同,坐落于沈陽沈北新區北方軟體園内的張桂平勞模創新工作室,站在工業網際網路的平台上顯得十分“前衛”。全國各行業傑出的女人張桂平介紹,工作室側重培養大學生,組織學生為千戶規上企業建網站,為萬戶小微企業建網店,提高企業網絡化生存能力;通過研發沈陽市智慧工業雲和鍊上遼甯産業地圖與生産要素供需平台等,完成了全省14個城市、100個區(縣)、24個重點産業鍊、88個經濟區的13萬戶工業企業和19萬工業産品的數字畫像。與此同時,大國工匠的培養模式確定了畢業生的高品質就業。
“創新工作室充分發揮‘傳幫帶’的頭雁作用,成為培養後起之秀的大平台。”遼甯省總工會勞動和經濟工作部部長章楠說,創新工作室建立以來,累計提出職工合理化建議達15萬件,實作職工技術革新3萬項、發明創造1.2萬項、總結推廣先進操作法6320項。省市工會對創新工作室實施目标管理,不搞“一評永逸”。獎勵貢獻突出的,對每個創新工作室給予2萬元至10萬元不等的資金支援。對工作不連續、作用發揮不明顯的創新工作室,還會撤銷命名予以摘牌。
對于大的技術攻關項目,能不能在廣大勞模和技術能手之間開展聯手協作?
遼甯各地探索建立勞模和職工創新工作室聯盟。鼓勵各個勞模和職工創新工作室加強橫向聯合,自由結對、聯建共創,打破行業、機關行政隸屬關系,打破體制障礙,出台對創新工作室聯盟的資金扶持政策。不久前,經沈陽市國防工會牽線搭橋,沈陽航天三菱公司等8家企業的14個技術難題,被中航沈飛(集團)公司王剛勞模創新工作室等發标企業外的13個勞模創新工作室“揭榜”。沈陽航天三菱公司工會主席辛榮勤感慨道,聯合“揭榜挂帥”攻克技術難題的創新之舉,幫了企業大忙。
一花獨開不是春。創新工作室聯盟放大了人才聚集、集智創新、技術傳承功能。撫順市總工會在遼甯省率先成立跨區域、跨行業、跨企業的創新工作室聯盟,由70家各級勞模和職工創新工作室以及各級勞模工匠近500人組成,深度推進校企協作、産學研用深度融合,實作了技術協同創新、成果資源共享。(經濟日報記者 孫潛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