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聽省政府工作報告,廣東穩了

1月20日,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在廣州開幕,代省長王偉中作政府工作報告。這份備受關注的工作報告,既公布了過去一年廣東各領域發展的“成績單”,也給出了新的一年廣東發展的“任務書”。

2021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達12.4萬億元、同比增長8%,東莞成為廣東省第四個經濟總量過萬億元城市 ,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1.4萬億元、增長9.1%,進出口總額突破8萬億元、增長16.7%,金融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順利完成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确定的年度主要目标任務,實作“十四五”良好開局;在最短時間内打赢同新冠病毒德爾塔變異株的首次正面交鋒,及時高效處置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多起本土疫情,守住了沒有擴散到省外特别是首都北京的底線……

事實和資料雄辯地證明,在這不平凡的一年裡,廣東上下一心克難奮進,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績。

切實做到“六保”,努力實作“六穩”,穩中求進,這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的總基調。作為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科學研判經濟走勢,通過加大政策調節力度和擴大改革開放,激發了内生活力,也增強了發展動力,進而為全年實作經濟社會發展目标奠定了基礎。

這一年,廣東守住了“保”的底線。

穩增長,重在保市場主體特别是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廣東認真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制定了減輕企業負擔十項措施,全力做好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工作,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400億元。2021年全省淨增各類市場主體142萬戶,總量突破1500萬戶。

就業不僅是勞動者生存的經濟根基,也是其融入社會、共享發展成果的前提,是以就業從來都是最大的民生。2021年廣東堅持就業優先戰略,一系列政策圍繞着市場主體轉,支援企業穩崗擴崗,同時全力做好重點群體的幫扶工作,進而穩住了就業基本盤。2021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140萬人以上。

這一年,廣東築牢了“穩”的基礎。

2021年廣東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8%的成績,展現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更新的成效。主要表現在通過實施“六大工程”,制造業穩住了廣東經濟的底盤,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了9%,而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産業則成為了廣東經濟的新增量。願意“嘗新”的廣東消費者進一步帶動了廣東新經濟和新業态的蓬勃發展。

這一年,廣東也凝聚了“進”的力量。

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2萬億元,同比增長9.9%,兩年平均增長1.4%;廣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993元,同比增長9.7%;人均消費支出31589元,同比增長10.9%。這兩組資料密切相關,它們充分顯示越來越富的廣東人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内需旺盛則有望成為未來拉動廣東經濟強勁增長的新動能。

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需要,也是建構新發展格局的需要。廣東是科技創新大省,2021年通過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無論是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兩大國之重器的順利運作,還是廣東獲批建設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國家5G中高頻器件創新中心,都展現了科技強國戰略中國家對廣東的重視和信任,同時也為廣東未來的高品質發展指明了方向。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積累了更雄厚的基礎,彙聚了更強大的力量,2022年的廣東不會辜負全國人民的厚望。(南都評論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