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搓蹉

作者:創事技

雲南省2008(第②批)傳統舞蹈 新增項目

雲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搓蹉

搓蹉漢語意為“跳舞”,是普米族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傳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縣的通甸、河西、啦井、金頂及磴等鄉鎮普米族聚居的村寨。由于搓蹉以四弦的“比柏”伴奏,以羊皮鼓擊節,是以又被稱為“四弦舞”、“羊皮舞”。

  搓磋源于普米族傳說,據說很久以前,一位英俊的普米族小夥子,在星光燦爛的夜晚與仙女相會,第②天清晨仙女飄然而逝,小夥子為了紀念心中的仙女,便創作了一套搓磋舞。搓磋舞有很多形式,比如碗筷舞和撞胯舞。在碗筷的伴奏下,彼此有意的男女會用撞胯的方式來表達對對方的愛意。

雲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搓蹉

普米族萬人搓磋舞

  普米族搓蹉保留了古代藝術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特點,活動時人們圍成一圈或數圈,在四弦和羊皮包所奏音樂的引導下歡快起舞。舞蹈中舞步變化豐富,舞者在舞曲變換的空當放聲歌唱,一領衆和,張弛結合。普米族搓蹉分為敞開式搓蹉和封閉式搓蹉兩個類型,其中敞開式搓蹉屬自娛性舞蹈,它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成為普米族群眾日常自娛自樂的重要形式,也成為普米族交際、喜慶之類大型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普米族搓蹉不受時間、地點和人數的限制,參加者可随時介入舞蹈。舞者可以先後起步,也可以部分人舞蹈,部分人邊走邊唱,唱完後再行起舞。跳舞時,踏跺的力向為縱的關系,跨步的力向為橫的關系,退步時前偏,上身和下身方向相反,上前時後仰,上下身方向亦相反。速度一般為中速。速度慢時,舞步輕盈、飄灑,仿佛微風有節奏地牽動着衣裙。提速時,舞步粗犷、有力。傳襲至今的敞開式搓蹉有十二套舞步,其隊形包括手牽手的單圓圈、雙圓圈和半圓圈幾種,一般以返時針方向跳,也可按順時針方向跳。圍成雙圓圈時,同方向和不同方向跳均可。

雲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搓蹉

普米族“搓磋”演奏樂器羊頭琴

  搓磋舞蹈套名多,隊形、舞步變化豐富,有張有弛,不受參與人數的限制,少則幾十人參與,多可上萬人齊跳,多用于各種自娛、喜慶、健身活動,表達了民族團結和歡樂的情緒,是普米族人超喜愛的舞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20世紀80年代起,文藝工作者整理改編的“搓磋”開始在國内外演出,多次獲得省、國級獎勵。

  目前,傳統的普米族搓蹉正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出現生存危機,急需保護傳承。

大家好!我是創事技小編,喜歡歡迎點贊、轉發及關注哦!我會定期為你們推送更多非遺文化知識哦!#看見非遺新色彩##普米族##少數民族#@頭條熱點@熱門精選推

(文章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圖檔來源:源自網絡,侵權告知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