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往根上“澆水施肥”

董翰博

經濟發展的根基在于市場主體。市場主體如樹,若想枝繁葉茂、根系發達,生長期的悉心培育、精心護理至關重要。在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上,政協委員們認為:遼甯促進市場主體總量擴張、活躍發展,下一步在政策制定、制度創新上,須“更準”“更快”,應把市場主體的需求作為本源和動力,問策于企業、問計于基層,往根上“澆水施肥”,營造更優發展環境。

會場内的積極熱議,折射出會場外的一些實際。一些地方優化營商環境政策不缺、舉措不少,但實施後往往效果不佳、痛點依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這些舉措往往是“勺子沒有對準鍋”,未能及時全面地了解市場主體真正的“急難愁盼”。

經濟學家認為,任何制度都是對實際生活中已經存在的需求的響應。一條政策是否精準有效、一項制度是否管用到位,處于生産經營第一線的市場主體和基層群衆才是直接的親曆者、感受者,也最有發言權、評判權,其意見建議更具針對性、代表性。是以,杜絕政策抵達的“偏離導航”、制度創新的“自彈自唱”,增強幫助扶持市場主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需要政府部門既要“請進來”,更要“走出去”。

“請進來”,就是廣開言路,建立傾聽市場主體意見建議的長效機制。隻有深度了解企業的“最期盼”、群衆的“最渴求”,才會有助于發現營商環境建設中問題的“根子”,找到解決的“門子”。

“走出去”,就是深入基層,紮實細緻開展調查研究,始終關注終端、接觸末梢。隻有這樣,改革的思路、決策、措施才能更接地氣、有人氣,才能實作對市場主體痛點的對症下藥、靶向治療。

情況在一線了解,辦法在基層尋找,這是一種姿态,更是一種作風。隻有在服務市場主體的過程中努力達到這一要求,利于“樹木”茁壯成長的“墒情”才會持續好轉,才能讓更多人才和資本向遼甯集聚、在遼甯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