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更的第3周,我收到一條背景留言。

哦,在修煉如何變身超級行動派……(一本正經)
呸,趕緊捯饬捯饬開始更新!
電影《後會無期》裡有句台詞:“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紮心啊老鐵。
在結果面前,最重要的是行動。
1、知行合一,行動才能改變人
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那些有結果的人,都是行動力超強的人。
他們可能失敗了許多次,但一點也不妨礙他們重新開始,在行動中一次次疊代自己,最終取得勝利的果實。
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想得多、做得少。
瞻前顧後,思慮太多,還在“瞄準”的時候,牛人已經“射擊”了。
行動導向結果,就算腦海裡已經翻天覆地了,沒有行動,現狀依舊不會改變。
“今人卻就知行分作兩件事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
我如今且去講習讨論做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
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傳習錄》 王陽明
把知和行分為兩件事,以為必須要先知道才能做。如今我隻是讨論講習如何去做的功夫,等到真正知道之後采取行動,必然會導緻終身不行動,也就是終身不知道。
我們慣有的思維方式,是先搞明白一件事,再去做。
可不可以先去做呢?
在做的過程當中,對知加深體會,重新指導行。
演員張鈞甯(ning)在參加《向往的生活》時,每天都會早起打坐冥想。
她熱愛運動,十分自律。
曾有記者請教如何堅持運動,她回答:“在你猶豫的時候,你先穿上跑鞋下樓,這樣當你還沒做好決定的時候,可能已經跑完回來了。”
被想法困擾,不妨先把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丢到一邊,幹就完了。
2、比起意志力,建立習慣更可靠
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廢,常常會自責,覺得是自己意志力薄弱。
減肥中途,被美食誘惑,大吃一頓;
學習中途,被遊戲誘惑,大殺四方;
早起中途,犯困誤了時間,睡懶覺了;
戒煙中途,煙瘾又犯,沒抗住,抽了一根;
諸如此類種種,犯規後不免埋怨自己。
但是,人的熱情本身就會随着時間而減少,單單靠意志力很難完成一件事。
人犯懶、拖延的時候,腦子裡常有兩個小人在打架!
一個說:“快起床,想尿尿!”
一個說:“好困,不想離開被窩,再忍忍~~”
這時候怎麼辦?
“我數3個數,馬上起床!”
這是通過給自己壓力,找到過渡環節,督促自己。
父母教育小孩子的時候,也常說這句話:“我數3個數啊,你馬上過來吃飯/電視閉了/寫作業……”
但是,需要決策和對抗的事,都會消耗能量。
隻有習慣不會,起床後要洗臉和刷牙,我們不需要對抗就自動去做這件事了。
那麼,是不是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去訓練自己的行動,把它們變成習慣,
強迫自己,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到了這個時間就去做,并且給自己倒計時。
3、簡單開始,養成微習慣;持續行動,重複見效
你有過這樣的經曆嗎?
當你為自己設定每天讀書1小時,每天寫作2000字,每天運動1小時之類的目标時,很難堅持下去,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然後又陷入懊悔中。
萬事開頭難,開始的時候,讓事情簡單點,再簡單點。
《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從一個普通宅男變成作家,就是從1天1個俯卧撐開始。
試着改變目标,把閱讀1小時改成讀1頁書,寫作2000字改成100字,運動1小時改成做1個俯卧撐……
每天強迫自己完成,你會發現這些事輕而易舉,甚至在精力足夠的時候,超額完成。
當然, 在建立習慣之初,首先要明白為什麼要建立這樣的習慣,這件事能帶來哪些好處,也就有了行動的内驅力。
培養新的習慣時,最好不要超過3個。一下子做很多事,不可能樣樣如意。
擺脫高期待,有時候越大的決心,消耗的力氣越多。
先擁有小決心,建立微習慣,人的成就感慢慢增加,也會更有自信。
人總是喜歡立刻看到結果和回報,這是大腦的運作機制,是以為了持續行動,在重複中獲得成效,要懂得适當嘉獎自己。
自己建立一套獎勵機制,設定時間節點,在規定的期限裡,完成任務給自己小禮物吧!
也可以用另外一種監督機制,借助外力的幫助。
比如,公開承諾你要做的事,請大家監督你,在朋友圈打卡,或者尋找“隊友”,做不到就發紅包。
正所謂“自律不夠,他律來湊”。
4、抛棄自責,悅納自己
《從行動開始》這本書裡提到一個概念“自動化思考”,指人在無意識狀态下做出的思考。
自動化思考就像汽車在自動駕駛,據說每個人每天會出現700次自動思考,而且大部分是負面思考。
如果我們被這些負面思考影響,陷入情緒當中,怎麼能成事呢?
當腦海中浮現——“我為什麼做不到?我為什麼沒有别人做得好!”
替換成“我應該怎麼做比上次更好呢?”
前者關注目标,後者關注自我的成長。
悅納自己,失敗也是自己的一部分,臉皮磨厚,也就有了不斷嘗試和挑戰的勇氣。
人會懊惱、自責,通常是因為失控。
我們都想掌控自己,但是陷入負面情緒,對結果毫無幫助。
倒不如節省感情,投入到行動中。
“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散漫,那麼就算行為散漫,也不會為此感到煩惱,可是一旦意識到了自己散漫的問題,就會變得非常自責。
“散漫”這個詞的威力很強,發現自己是一個散漫的人,對一個人打擊是非常大的。但是這種自責想法對改變事态沒有任何幫助,讓我們忘掉一直的問題,從行動開始吧。”
《從行動開始》
不輕易評判自己,也不輕易給自己貼标簽、下定義,客觀表達某一種行為,會減少許多附加的情緒。
比如:“我今天遲到了。”
這是描述一種行為。
“我特麼又遲到了,我是拖延症晚期吧!”
這是帶有情緒的評判,且下了負面标簽。
悅納自己,不完美也值得擁抱和贊美。
人總會有弱點,正因如此,人生才需要修行。
跟蹤分析行動和計劃,不斷複盤、疊代,這是了解自己的課程,也是了解人性的課程。
點個贊,願你以行動為槳,劃動生活的船,變身超級行動派,加大馬力,改變自己!
(我是夢溪,感謝你的閱讀,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記得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