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峨堡,人口三千,要不是因為地處青海北大門,估計會像祁連深處的很多小鄉鎮一樣,籍籍無名。
作為青海與甘肅的交通咽喉,國道227線(甯張公路)、省道304線(峨祁公路)于此交會,每天通過的車輛平均超過5000輛次,再加上近幾年西北大環線旅遊熱度增高,交通壓力着實不小。

在青海名氣頂大的峨堡鎮。賈豐豐攝
這些,都由祁連縣交警大隊峨堡中隊負責。
說是中隊,其實隻有四名交警。雖然人少,但方圓國道、省道、鄉道,總共288公裡轄段道路、大大小小的事兒都歸他們管。青海地廣人稀,編制少、任務不少,是常态。
今年47歲的宋維勝,是中隊裡年齡最長的老大哥。2013年,宋維勝調入峨堡中隊工作,雖然早有耳聞,但現實情況還是讓他花了好大力氣才做好心理建設。“當地海拔較高,許多路段又在山的背陰面,逢上雨雪天氣,必堵無疑,而且當時連辦公場所都沒有,大夥就在帳篷裡辦公、休息。”
峨堡中隊管轄的景陽嶺垭口,每逢雨雪天氣,這裡堵車常常登上新聞。王飾堂供圖
對于旅客來說,峨堡意味着路過,但對這裡的交警來說,卻是長年累月的堅守,和日複一日的巡邏。
2019年10月5日下午,團團烏雲密布在峨堡上空,多年的經驗告訴宋維勝,估計有的忙了。帶上鐵鍁、錐桶,穿上棉衣棉褲,宋維勝和同僚們徑直趕往海拔3767米的景陽嶺垭口——情況比想象的還要嚴重,這是一段海拔較高、落差較大的山口,當時已經開始積雪結冰,雙向上行的車輛都遭遇打滑,無法前行。很快,車隊就堵得看不到頭,車流一動不動。沒走多久,警車也被堵住了,沒辦法,宋維勝和同僚們隻能棄車,徒步前行。走了快一個小時,終于趕到垭口所在的關鍵堵點。
連夜疏導交通。王飾堂供圖
緊急疏導、清理積雪、安裝防滑鍊、和乘客一起推車……從前日傍晚,一直忙到次日淩晨5點多,車流才緩緩移動起來。而此時,宋維勝和同僚們已經累得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眉毛上都結滿了冰。
但那一夜,也很溫暖。許多司機給他們送來食物,有的還主動拿來棉衣,在漫天風雪中,推車的号子聲此起彼伏,激蕩着大家的心聲。今年33歲的王飾堂來自甘肅武威,這也是他來到峨堡中隊後的第一場“硬仗”,現在回想起來,他打趣道,那也是我職業生涯的第一次“高光時刻”。
1月以來,降雪不多,王飾堂難得能坐在中隊值個班。賈豐豐攝
當高光時刻太頻繁的時候,也就成了平常生活。隻要降雪,景陽嶺、峨堡嶺、扁都口峽基本都會堵車,光去年12月,就大大小小堵了四次,他們不是在出警,就是在出警的路上,“路上即生活”。
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處理完事故,是以棉衣棉褲、友善面就成了他們每次出發前的“标配”。這對于患有糖尿病的宋維勝來說,确實很麻煩,吃得不規律、睡得不規律,看着眼前略顯消瘦的他,很難想象,他以前也是個200多斤的壯漢。“不過我們現在都有個通病,就是無論到哪,一旦遇到堵車,就忍不住想下車看看,哪怕不是在自己管轄的範圍内,也想指揮指揮,疏通疏通……”宋維勝笑言。
疏導交通。王飾堂供圖
當然,不被了解的時候也有。比如勸阻遊客不要亂停放車輛時,有人就會說“别人停咋都沒事?就我停這兒不行?”有的會說“我第一次來,我咋知道哪兒能停哪兒不能停。”宋維勝說,“開一段順暢的路,是每個人的希望,當自己感覺到随意舒服的時候,有可能就給别人帶來不便,是以希望大家都能多多體量别人,也了解了解我們的工作。”
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峨堡中隊的幾個老爺們在一起的時間遠遠超過了各自的家人,生了病互相照應、回來晚了有人給打飯、無聊時陪着解解悶……一口流利的青海方言,王飾堂早已把這裡當成了家。
最近,峨堡鎮一帶沒有降雪。到飯點了,大夥難得能湊齊,後廚包的餃子,冬日陽光暖暖地照進食堂,也照在祁連遠山。國道上,一輛輛車穩穩地開向遠方……
【來源:人民日報用戶端青海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