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每于寒盡覺春生
瑞雪翻雲,兆應豐年
寒極将盡,春和氣生
大寒
天氣寒冷到極緻之意。此時寒潮南下頻繁,是大陸大部地區一年中的“三九四九冰上走”的嚴寒時刻,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冬去春來,大寒一過,又是新的一個輪回。
古人大寒後處于冬閑時期,是以有充裕的時間來辭舊迎新,由此形成了很多傳統習俗,并流傳至今。比如縱飲、食糯、尾牙祭、趕婚、趕集、掃塵、糊窗、洗浴、供竈王爺過小年等,直至除夕夜守歲。基本覆寫了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是為了慶祝這一年的豐收,告慰先祖,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平安順遂。每年大寒這一天,全國各地均流傳了不同的飲食風俗,,這其中,食糯、尾牙祭因兼具地方和節氣特色,而更廣為人知。

食 糯
食糯,顧名思義就是要吃糯米制作的食物。糯米因香糯黏滑,是用來制作黏性甜品最主要的原料,如粽子、年糕、糍粑、湯圓、醪糟等。這些傳承千百年的特色美食,至今仍備受歡迎。糯米中含有較高的澱粉及7%左右的谷物蛋白質,同時糯米中還含有一些礦物質如鈣、磷、鐵,以及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葉酸等營養成分。
不過糯米澱粉幾乎全部是支鍊澱粉,相對于普通大米,糯米的血糖生成指數較高,是以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患者不宜多食。另外,糯米常常配以高油高糖的烹饪方式導緻,比如粽子、麻團、炸糕、糯米雞等,每次不宜攝入太多。
尾牙祭
尾牙祭是大陸南方一些地方的風俗,主要流行于東南沿海,尤其是閩南地區。“牙”是中國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每月的初二、十六,祭拜土地公神稱為"做牙",亦稱“做牙祭”,舊時在這兩天才有葷菜肉食可吃,俗稱的美餐一頓為“打牙祭”即由此而來。二月初二為最初的做牙(祭祀活動),叫"頭牙祭",年尾十二月十六的做牙是年度最後一個做牙,是以叫"尾牙祭"。現代企業流行的“年會”即是尾牙祭的遺俗。
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系以潤餅皮(類似春餅)卷包豆芽菜、筍絲、豆幹、蒜頭、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裡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幹、香菜、花生粉等,有點像肉夾馍。除此之外,還有白斬雞、海鮮等。到現在,随着時代變化,餐桌上又加入全國各地的特色食物,比如火鍋、剁椒魚頭、叫花雞等等,菜式越來越豐富,此時祭祀的含義已經很輕,這更代表的是辛苦一年後休憩和團圓之意了。
随着大寒到來,大地回春也已經不遠,萬物更新,大地回春,寒極而暖,否極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