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業,是一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負責的态度。所謂的敬業精神,是一種基于摯愛基礎上的對事業全身心忘我投入的精神境界。在古代曆史上,要說為國為民、嘔心瀝血的代表人物,那自然是鞠躬盡瘁留美名的蜀國丞相諸葛亮。他一生不辭辛苦,兢兢業業,靠着自己持之以恒的态度,實作了他《後出師表》中所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生活中,認準目标,無論外界有任何的變化,都锲而不舍地堅持下去,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可謂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人在遭遇風浪時,往往堅持不了太久就會放棄。常言道,無論是做什麼事情,隻要抱着持之以恒的态度堅持下去,必然會有所收獲。

在古代曆史上,有許多持之以恒的人物事迹。有的人,行得端走得正,為民謀福流芳百世;有的人,則把這種敬業的态度用錯了地方,最後卻贻笑大方,成為世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例如,在古代就有這樣一個人物,為了達到暴富的目的,竟然耗時20年隻為一件事:盜墓。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元朝時期,有一個日子過得窮困潦倒的書生,名叫賈胡。其手無縛雞之力,沒有一個好的前程,日子過得也比較拮據,平時隻能靠借貸維持生活。有一天,他在街上閑逛時遇到了曾經的一位同窗好友,看着昔日和自己一樣的同窗如今穿金戴銀、出手闊綽,立刻便詢問緣由。同窗也不打啞謎,直接告訴賈胡自己是靠着盜墓緻富的。
看着眼前的處境,在同窗身上得到啟發的賈胡,便下定決心自己也要靠盜墓緻富。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盜墓并非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首先得明确哪裡有墓地,其次得掌握一定的盜墓技術。毫不誇張地說,想要做一個優秀的盜墓賊,所學的知識比較多,不是光憑一番熱血就能成功的。
為了能像同窗那樣靠着盜墓改變自己的命運,為此,賈胡找來了許多風水玄學以及有關古墓記載方面的書籍,經過長達一年時間的刻苦鑽研,再加上各種曆史文獻的積累,他還真找到了一處名人古墓。該古墓位于徐州,乃是秦朝末年著名的謀士、政治家,被項羽尊稱為“亞父”的範增陵墓。
範增,早年投奔項梁,項梁戰死後,他便輔佐項羽。跟随項羽參加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戰、之後攻破關中。在多年的沙場生涯中,範增屢獻奇謀,被項羽親切地尊為“亞父”。秦亡後,劉邦率軍駐紮在霸上,項羽駐軍戲水之西。
此時的範增勸項羽說:“沛公居住在山東時,貪财好色。現在入關,财物絲毫不取,婦女沒有一個寵幸,這表明他的志氣不小。我令人望氣,發現沛公呈現龍虎五彩的景象,這是天子之氣。趕快攻擊,不要錯失良機。”《史記》記載:“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财貨,好美姬。今入關,财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大怒之下的項羽,便設下了鴻門宴,邀請劉邦赴宴,而範增也在宴會上,多次示意項羽殺劉邦,但項羽并沒有付諸行動。鑒于此,範增便讓項莊舞劍,借機行刺劉邦,這便是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由來。公元前204年,陳平施展“離間計”,項羽猜忌範增,得不到信任的範增便辭官歸家,在半道上病逝,被後人埋葬于徐州。
雖說找到了範增墓,但奈何折騰了許久沒有找到墓門,不甘心的賈胡便腦洞大開,便在墓地上修建房子住了下來。白天的時候,他過着正常的起居生活,到了晚上就開始一點一點地挖土。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一挖就是20年。
曆經20年的時間,賈胡終于如願以償,靠着從古墓中挖掘出來的金銀珠寶,從起初的窮困書生搖身一變成了财大氣粗的員外郎。暴富後的他不懂得低調到處炫富,結果被鄉鄰告發了。當地官府立刻派人進行調查,這才發現他盜墓賊的身份,家産充公,自己也被關進了牢房。
認準一件事,有目标、有決心是對的,但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得用在正确的事情上。像賈胡這樣的做法,為了暴富卻将敬業的精神用在違法的勾當上,實在是一種不可取的行為。對于此,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