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資銀行:因時而變,發揮“加油站”“安全帶”作用|預見2022

作者:烹饪界推薦家常菜單

回顧多年在華發展,有外資銀行從業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從行業自身來看,多年來的發展基本保持較為穩健的增速,在投入的基礎上有産出,然後再進一步投入,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另一方面,盡管外資銀行資産規模占比下降,但這一數字是相對的,銀行業整體規模同時在變大。

記者采訪了解到,大多數外資銀行對未來的前景還是充滿樂觀和期待,認為中國金融市場的持續開放能夠帶來實質性的發展機會,并提升相關機構在本地市場的競争力。

那麼,展望2022年,外資銀行從業人士看好哪些業務機會?并将做出哪些準備?

持續看好中國市場

未來外資銀行是否會一如既往看好中國市場?對于這個問題,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梁治文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給出肯定的答案。

首先,從目前宏觀環境來看,中國疫情防控工作做得好,經濟快速進入複蘇,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表現都展現出了強大韌性。

中長期而言,境外投資者總體比較看好中國經濟增長,也很期待中國金融開放和向低碳經濟轉型能帶來新的機遇。這些都為外資銀行在華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

此外,從市場發展來說,政府和監管大力推動建設資本市場,要求銀行業逐漸改變傳統的規模增長型經營模式。“我認為這些趨勢有利于外資金融機構發揮精細化、專業化的産品服務及風險管控能力等方面的優勢。”梁治文表示。

最後,外資銀行的優勢在于依靠強有力的全球網絡,發揮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海外機構和企業“走進來”的“橋梁”作用。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中國依然是吸引跨國公司投資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根據2021年5月經合組織釋出的報告,2020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第一大目的地。在華投資經營的外資企業是外資銀行在華經營客戶的基本盤。

此外,中國企業國際化步伐加快。頭部中資企業不斷做大做強,國際化能力增強,國際化的方式也在多樣化。這些中資企業在海外發展,大多需要依賴外資銀行的海外市場以及跨境服務能力。在中國已有一定業務體量和客戶積累的外資銀行,可以從中資企業繼續“走出去”中獲益。

“與此同時,境外投資者對中國市場仍然興趣濃厚。人民币資産對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不斷提升。”梁治文告訴記者,入市的便利化措施也為中國市場被納入全球指數鋪平了道路。境外機構投資者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力度,将有利于外資銀行的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托管業務和其他證券服務業務等,有利于外資銀行發揮橋梁和通道作用。

“橋梁”優勢非常明顯

梁治文表示,大多數外資銀行對未來的前景還是充滿樂觀和期待,認為中國金融市場的持續開放能夠帶來實質性的發展機會,并提升相關機構在本地市場的競争力。

渣打中國方面告訴記者,中國是渣打集團最為重要的戰略性市場之一,也是集團網絡收入的最大貢獻者。未來将繼續發揮獨特的國際網絡優勢和業務專長,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産品和服務。

此外,将繼續把握中國金融開放在國際和國内市場帶來的巨大機遇,包括“一帶一路”倡議、大灣區規劃、人民币國際化、債券市場開放、跨境貿易、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等。

可以說,在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中,金融服務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關鍵組成部分。據相關人士介紹,外資企業連通不同市場和市場參與者的“橋梁”優勢非常明顯。

具體來看,最初,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主要金融服務需求是海外融資和貿易結算。而随着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國企業不斷開拓國際市場,與外界的合作不再局限于貿易,對外投資規模也持續增加。

“這就需要金融機構提供國際化、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架起海内外金融橋梁,通過全球化的網絡和平台,為中國企業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援。”該人士指出。

梁治文也告訴記者,以中國中大型民營企業的國際化程序為例,過去,這些企業往往是在香港或者新加坡等離岸貿易中心設立貿易公司,以友善出口。随着在技術、管道、管理等方面的不斷積累,企業的國際化步伐也日益加快,探索外延式的業務拓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展開了頗具規模的對外直接投資,比如,在當地設立工廠或者直接進行并購。

“對于剛剛進入海外某個特定市場的中國企業來說,可能會面對龐大的市場、複雜的監管環境、不連貫的當地法律體系等諸多挑戰。”梁治文指出,以摩根大通為例,這恰恰是能夠提供增值和差異化服務的領域,幫助這些企業熟悉當地環境,穩步進入當地市場。

擴充相應業務空間

記者了解到,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可以展現在很多元度。而在幫助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金融服務除了作為“加油站”,還可以發揮“安全帶”的作用。

梁治文指出,除了傳統的流動資金貸款以外,外資銀行還可以提供定制化的貿易融資解決方案、多币種的外彙套保方案、最佳的市場經驗分享、全球關聯的财資管了解決方案以及全方位的投資銀行服務等,在幫助中國企業在全球拓展業務的同時,也為它們做好“守家人”的角色。

事實上,随着企業全球化的進一步推進,企業的财資管理往往需要經曆理念和實踐的轉型:從支援海外業務的融資、投資并購,到實作當地市場有效的經營和風險管控,以及建立配套的财資制度——這些都需要可靠的金融機構夥伴給予有力的支援。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跨境關聯方面,外資行也可以跟中資行進行合作,借助中資銀行在存款、客戶、網絡等方面的優勢,擴充一些在實際操作上可釋放的業務空間,比如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等。

而現階段,基于中外資銀行各自具有的優勢,這樣的合作也越來越多。

有銀行業觀察人士告訴記者,從規模上看,外資銀行過去一段時間增速低于大陸銀行業平均增速,導緻市場佔有率下降,但這一數字是相對的,銀行業整體規模同時在變大。

而從外資銀行自身來說,多年來的發展基本保持較為穩健的增速,在投入的基礎上有産出,然後再進一步投入,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該人士也告訴記者,外資銀行并不是對市場佔有率完全不在意,具體來看,相關業務的拓展方面做出的努力也有一點一點地被看到。值得一提的是,在資産規模之外,資産回報率這個名額也值得關注。

“從去年的情況看,也有外資銀行的個人業務獲得了一定的漲幅,不僅實作了盈虧平衡,而且有了可觀的盈利。”該人士指出,從長期來看,相關業務更多地是從線下做還是搭建線上平台也是值得關注的亮點。

關注宏觀環境變化

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某種程度上,需要銀行更多基于企業的生命周期和營運特點,提供多元化的産品組合和綜合服務,全方位支援中小企業融入“雙循環”、邁向高品質發展新階段。

渣打銀行表示,支援中小企業發展一直是其政策性業務重點。渣打中國積極緻力于伴随中小企業成長并捕捉區域化發展趨勢,包括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成渝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等。

展望2022年,恒生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指出,疫情後,全球對中國産業鍊的依賴性增強。由于疫情的反複性,預期中國出口将在2022年保持強勢。除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國家和大部分開發中國家疫情控制得并不好,同時面臨來自債務、财政、貨币等方面的壓力,産業鍊重建至少需要1-2年。

“假如美聯儲在2022年真如市場預期一般加息2-3次,将很可能把多國拖入債務危機,進而進一步影響産業鍊重建。歐美等發達國家都有意将部分制造業本地化,但在全球疫情消退前也很難推進。”王丹進一步指出,中國仍然是全球經濟穩定器,保證了大量工業中間品和消費品的供給。

2022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文萊、高棉、寮國、新加坡、泰國、越南等6個東盟成員國和中國、日本、紐西蘭、澳洲等4個非東盟成員國正式開始實施協定。南韓将在2月1日正式加入,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與緬甸将在完成國内準許程式後陸續生效實施。

“RCEP在2022年正式啟動,強化了中國作為亞洲制造業中心的地位,是以中國和東盟國家的貿易有望再創新高。”王丹進一步指出,世界各國正在展開基建投資計劃以提振經濟,中國作為機械、勞保用品和工業中間品的主要出口國,将會從全球财政擴張中受益。

另一方面,王丹認為,從國内情況看,2021年基建投資幾乎沒有增長,預計2022年也不會重新開機基建周期,适度超前的基建項目将主要集中在碳減排和與人民群衆生活品質緊密相關的公共設施上。産業園區和交通等大項目很難再密集上馬。

“過去,大規模的基建項目的确刺激了經濟增長,但支援此類項目的資金占用了大量銀行貸款,推高了實際利率,也擠出了本可以貸給實體經濟的資本。這和中央支援實體經濟的精神背道而馳。”王丹進一步指出。

适應變化做好準備

整體來看,在國家經濟結構轉型更新的過程中,銀行業擅長的領域也會随之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相關調整也在加快推進。

從2021年的情況看,在金融行業繼續擴大開放的背景下,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建構,同時受到疫情沖擊影響,内貿在外資銀行業務份額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具體來看,展現在扶持本土企業并對其出口業務給予支援等方面。

一位有多年外資銀行市場部門從業經驗的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沒有變化就沒有機遇。以從業人士角度展望未來的話,應該從一個比較樂觀的方面去準備自己,但也不要單純的樂觀,必須做好對于新的變化和機遇的了解,以及進行比較權重的風險分析,才可以為自己的部門、産品以及整個機構做出最好的準備。

結合相關舉措,國家希望把相關資金、能力、資源進一步投放到一些無論是對自身長遠發展還是人民都更有利的領域。盡管距離更明确看到相關效應或許還需要一段時間,從短期來看市場也面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但在這種趨勢越來越明确的情況下,今年接下來的幾個月也需要對相關變化給予更多的關注。

大趨勢對每一位從業者都有影響,關鍵在于有一個正确的判斷,還要有相關部署去應對。從公司角度已經做好了準備,基于長期對中國市場業務的看好,對相關具體業務也有比較大的期待,比如企業回國内發展上市和資本市場的發展等。

另一方面,記者了解到,随着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外資行的人才需求主要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通曉國際慣例,又有本土經驗的核心金融人才;二是了解金融科技的複合型人才。

上述行業人士也對記者坦言,從營運門檻、風控把握和企業文化的角度看,作為一家外資機構,找到合适的人才也非常重要。某種程度上,相關人才還需要進一步發掘并進行培養。從現階段來看,關鍵在于找到有潛能的人并給予足夠的教育訓練和發展空間,進而培養成為綜合性的雙栖型人才。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