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出劇情》(1):想要活成“如我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作者:無微閣

這本書的副标題是活在人生的真相裡。言下之意是很多人活在虛幻中,有意無意地自我欺騙。

《走出劇情》(1):想要活成“如我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網上有句話特别有意思,“太狠了,連自己都欺騙”,指的是拍照時使用了美顔功能。生活中這種自我欺騙、自欺欺人的事,比比皆是。

我常常有一種做法,得不到的,就說它不好,自己不喜歡。後來才知道,“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屬于一種“合理化”的心理防禦機制。

直面生活的真相,就是必須勇敢地睜開内在的眼睛,看清自己内心的各種隐藏和不堪。

在一邊看書、一邊模仿練習中,我有兩個體會。

《走出劇情》(1):想要活成“如我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一.培養自我内觀的習慣

周圍的人對我的評價有兩種,一種說我很小氣,這種評價是家人提的,另一種評價說我物欲很低,是朋友說的。

兩種評價的本質是一樣的,那就是我很少購物,極少送禮物。作為女人,我不愛逛街,除了購買生活用品外,不進商場。網購也一樣,直接搜尋必需品,購完下線。

這樣的我對很多新産品知之甚少,沒有了對商品的喜好,如何送别人禮物呢?

我曾經對此感到自豪,認為自己自制力強,不為商家所誘惑,提前進入“極簡”時代。

《走出劇情》(1):想要活成“如我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朋友說:“如果你沒有享受過,你就沒資格說你不喜歡。”真正的“極簡”是在物欲享受過度後的一種回歸。

漁翁與富翁雖一樣曬太陽,但其背後是有本質不同的。

我開始不停地問自己,商場上那麼多好東西,真的都不想要嗎?答案是否定的。

真相是父母從小到大不停地進行節儉教育,把我“多餘”的欲望滅了。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句話,“小時候要不到的糖,長大了也就不想要了。”果真如此。

《走出劇情》(1):想要活成“如我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今後想好好地把這種自我内觀,培養成一種習慣。凡事盡可能地進行心理上的深究。

二.培育直面真相的勇氣

“合理化”的心理防禦機制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來解釋并遮掩自我的傷害。自我欺騙、隐藏的本質是自己的内心受到傷害了,療傷當然需要勇氣。

喜歡好東西是正常的心理,不買的原因會有多種可能,包括買不起。買不起的時候就需要接受自己賺的錢不夠多,能力不足。

工作上無法晉級加薪,也需要接受自己能力有限,不夠優秀。

《走出劇情》(1):想要活成“如我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學會看清自己的缺點、瑕疵是一種能力,而敢于承認自己的愚蠢和無知就是一種勇氣了。

往後的日子,想要好好培育這種直面自己不完美的勇氣,接受無法改變的部分,積極改善可以改變的部分。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提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隻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隻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

我想做自己的“解套”人,不斷地認識自己,努力活成“如我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大家好,我是@無微閣 ,愛看書,愛追劇,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走出劇情》(1):想要活成“如我所是”,而非“如我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