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養玉先生講述年畫。 韋亮 攝
(新春走基層)耄耋老人的年畫情結:六十載記錄春節“年味”
中新網太原1月20日電 題:耄耋老人的年畫情結:六十載記錄春節“年味”
作者高雨晴
“年畫年畫,過年畫,年年畫。”畫了一輩子年畫,年近九旬的山西畫家孟養玉,讓一幅幅喜慶的作品走進中國千家萬戶。他20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中國民間,年畫就是年的象征,“希望通過展覽年畫,喚醒群眾對兒時過年的回憶以及對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視”。
觀衆用手機拍攝年畫作品。 韋亮 攝
大寒時節,山西考古博物館崇聖祠,漫天小雪徐徐落下。西側展廳内,一幅幅年畫作品吸引群眾駐足觀賞。眼下,離中國傳統佳節——春節,隻剩不到兩周時間。
對于華僑華人而言,春節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備年貨、貼春聯、挂年畫、吃團年飯、守歲、拜年……樣樣不可少。正是這些春節習俗,構成濃濃“年味”。
孟養玉介紹,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于漢代的門神畫,反映了民俗中“年”的文化内涵和意蘊,大多用于春節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小時候過年,我們都會貼年畫、看年畫,并從年畫中學習知識、接受教育。”孟養玉告訴記者,正是因為年畫,讓他踏入繪畫藝術的大門。
群眾在年畫作品前駐足觀看。 韋亮 攝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孟養玉創作出大量年畫作品,展現出中國的民俗文化、城市發展及時代變遷。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太原、青島、濟南等地展出,并被中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内外博物館和收藏家收藏。
台灣美術館編纂、畫家、藝術評論家徐士文曾在《略談中國人物畫的發展》一文中這樣評價孟養玉先生的作品:“其餘類似年畫的作品,頗有中西古典技法的細緻表現,寫實功夫到家,用色豐富而無俗氣,造型生動,表情自然。”
當天展覽的作品中,一幅被制作成立體展闆的年畫最引人注目,這是孟養玉于1982年創作的《萬盞花燈連北京》。隻見幾名孩童身穿棉襖棉褲、手舉各式花燈,排成一條長龍,另一邊,一名男孩小心翼翼準備點燃鞭炮,一旁年齡較小的男孩緊捂雙耳。
兩名主人公在作品前模仿年畫中兒時的自己。 韋亮 攝
值得一提的是,年畫中的兩名主人公當天也出現在展覽現場,并在這幅作品前模仿年畫中兒時的自己。“捂耳朵的是畫家的小兒子,那個準備點鞭炮的就是我。”孟養玉侄子王之激告訴記者,每次看到這幅年畫,都能喚起他兒時過春節的記憶。
孟養玉說,自己的作品能得到群眾的喜愛和青睐,不由得心生慰藉,一種愉悅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年畫承載着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說,“年畫承載着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春節臨近,希望自己的年畫,能喚醒記憶裡的‘年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