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0年前,一群農民集資,造了一座“中國農民城”

中國青年報用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上世紀80年代,浙江溫州流傳着民謠:“平陽讨飯,永嘉逃難,洞頭靠貸款吃飯……”1981年,著名的貧困縣平陽分縣,由一個貧困縣變成兩個貧困縣。其中蒼南尤為貧困,既沒有縣城、中心鎮,又沒有經濟中心,為此,當地決議要建經濟中心和物質集散中心——龍港鎮。

長篇報告文學《中國農民城》,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以一個不設鄉鎮和街道的“鎮改市”——浙江龍港的發展為主線,講述了小漁村發展為中國第一座農民城的真實曆史。

40年前,一群農民集資,造了一座“中國農民城”

20世紀後半葉,幾乎每個農民都有一個進城夢。在《平凡的世界》《人生》等經典作品中,均有對農村青年“有志者、誓進城”的奮鬥經曆的描寫,“農民進城”一度成為某一時期寫作的文學母題。而《中國農民城》則記錄了一群渴望進城的農民造出一座城的曲折曆程,寫出了新時代的創業史——農民造城。

40年前建鎮時,一片荒灘的龍港從幾個漁村開始發展,百姓生活困苦,第二任書記陳定模主動請纓到龍港鎮任職。他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帶領村民們就地建城,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趕上對岸的鳌江,讓農民們過上城裡人的生活——有電燈,有公路,有中學,有醫院,有圖書館。

沒有申請到國家投資,龍港在陳定模的帶領下,隻得挖掘“中央一号檔案”的政策資源——動員農民集資造城,在中國率先推出戶籍制度改革;在土地法出台前,率先實施土地有償使用,吸引了一批先富起來的農民“集資建城”,創造了震撼全國的“龍港速度”。

在《中國農民城》中,每個人物都在用生命和夢想書寫着傳奇。老書記陳定模是龍港的第一位奇人,他屢屢在絕地尋出生機,雖隻有國小畢業文憑,卻能通讀政治理論名著。在反複思考研究中,他借助改革開放政策和1984年中央一号檔案已出台“允許務工、經商、辦服務業的農民自理口糧到集鎮落戶”的政策,找到了改革的方法和依據。

龍港人早年間将萬元戶稱為“猴子”,每個“猴子”都有自己艱辛的奮鬥史,每個人的緻富路都記錄了被夢想照耀下的力拼苦搏。從小紡紗繡花的陳智慧、深山割膠的陳瑞星、蓋七層樓的楊恩柱,還有陳長許、楊曉霞、王均瑤等龍港人,每個人的富裕之路和觀念變革,都成為新時期農民實作中國夢的真實寫照。

作家鐵凝曾說:“文學藝術是人們認識和想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在這個新時代,作家藝術家尤其擔負着重大的責任,就是認識生活、認識世界,并将自己的認識和理想傳達給人民,從精神上啟迪人、激勵人,創造美好生活,推動社會進步。”《中國農民城》正是這樣一部作品,作者朱曉軍深入采訪和記錄了數百位龍港人的昨天和今天,留下了珍貴的城市變遷記憶和農民轉市民程序中的心靈史。

朱曉軍,當代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以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寫作一直備受關注,出版有《一個醫生的救贖》《高官的良心》《快遞中國》等作品,曾獲魯迅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等。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