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去百花潭,聆聽一個人的聲音

作者:作家荟

文/蘭華茂

去百花潭,聆聽一個人的聲音

在成都,我常去的地方是百花潭公園,隻為去聆聽一個人的聲音。

初次和百花潭相識,也并不覺得如何特别,隻道是尋常風景,把它當作一個打卡景點和名人的紀念館。

改變我看法的是一種文化與心靈的負債,因為我每到一個地方,總喜歡留下隻言片語,然而雖和百花潭有幾次親密的接觸,卻長時間沒有動筆,細想起來,或許是來去匆匆,未能心平氣和去看、去聽,去思考。

偏偏無意中又翻閱到巴金先生的書,那滿書的芬芳氣息,如水般純淨的語言,瞬間讓我心靈融化,眼眶濕潤,越看巴金先生的書,這種愧欠就愈加強烈,仿佛有很多的話郁積在心底,似高峽平湖一瀉千裡,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可是記憶已經模糊,故弄玄虛,胡編亂吹,不是我等行文的原則,欠巴金先生的債一定得還上。

終覓得一個稍稍空閑的周末,卻天公不作美,黎明的時候下起了小雨,淅淅瀝瀝的。我是個不怕事的,更不畏麻煩,什麼都攔不住我,二話沒說,傘也沒打,我已經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奮不顧身沖進了雨裡。

去百花潭,聆聽一個人的聲音

我喜歡離群寡居,踽踽獨行,倒不是脾氣古怪,自命不凡。其實,我很喜歡和朋友們談天說地,尋幽攬勝。有句話不是說,要想走得遠得一群人走,如果想走得快隻能一個人。去百花潭不是無所事事的純玩,而是去看巴金先生,有目的地寫點東西。這一路上或看或記,或坐或沉思,毋須看人臉色,征求他人意見,才能潇潇灑灑地自由出行。

當年曾吃過虧,早上已經八點多鐘,和朋友約好去江油李白故居,頌讀詩詞,好沾些仙風道骨,寫出些華采的文章,卻因為苦等一位女士化妝,足足有個把鐘頭,毫無動靜,最終被另一群朋友截去喝酒,竟沒有去成。後來又因為汶川地震,聽說李白故居很多古迹已經倒塌,損毀嚴重,更加怅然郁悶。

百花潭不太遠,不願意坐地鐵或公共汽車,老習慣,散步着走去,觀山看水,倒也悠閑自在。整整一個星期,都在寫字間的電腦前伏案疾書,正是頭昏眼花,腰酸背痛。散步對我來說,恰好是個活動筋骨,養性怡心的好運動。

雨細細的,更加地稠密起來,飄在臉上,冷嗖嗖的感覺,一股潮濕的青草味兒,刺激着鼻孔癢癢的,十分舒服。

前面,矗立着恢宏卓越的瓊樓玉宇,彩虹橋邊,綠草如茵,到處車流不斷,人來人往,是城市蘇醒的聲音。

遠遠地,就看到高大典雅的牌坊矗立,牌枋之上,檐角高挑,祥雲朵朵,或芙蓉,或荷葉,或鴛鴦,雕刻極為精美,一聯曰:訪覺慧圓亭煙柳偏牽尋夢客,入和諧天地潭鷗猶憶浣花娘。這不經意的話,讓我恍然來到百年曆史長廊,但見青絲縷縷,儀姿袅娜,肌膚凝脂的江南女子,是西施的重生再世麼?

去百花潭,聆聽一個人的聲音

兩邊蹲着一對威武雄壯的石獅,張牙舞爪。跨過鐵皮的門檻,幾聲嘶啾的鳥鳴,讓人蓦然回首,但見枝條搖曳亂顫,不知所往。

左邊是蔥郁的叢林,移步所到之處,枝繁葉茂,蝶舞翩跹,一步一驅,奇珍異葩,随處可見,人由景生,景随人願,置身其中,天地和諧,永恒清涼的世界。亭閣錯落有緻,殿榭巍然屹立,回廊曲曲折折,俱掩映于葉海綠濤之中,平添無限的期盼與遐思。

右首是一衣帶水的錦江,流水漣漣,漣漪朵朵,托着一個城市的剪影。那籠罩着城市的煙柳依依,随風而動,像沒有睡醒一般。這錦江裡彌漫着濛濛的霧氣,把整個樓宇掩映得隐隐綽綽,有幾分神秘。一路之上,三三兩兩的老者,或跑或走,或打太極拳,四肢伸展,自得其樂。

再看冰涼的欄杆之外,飛瀑傾瀉,氣勢壯觀,其聲如雷,白沫朵朵漸漸地飄逝,最喜歡那尚未撕裂之際,清澈透明的水簾,蘊育奔放的強大的能量。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我頗為喜歡那宏大的氣勢,久久駐足,不願離開。但見幾隻白鹭于碧波之上飛奔掠過,其身如雪,其翼軟而寬大,翩翩揮動,于粼粼的水面,美極了,似乎要飛入我的心底。

前面是淩駕于碧波之上的滄波橋,上面是亭是榭,雕梁畫棟,挺撥渾圓的柱子,直跨兩岸的青山綠水,天色蔚藍,浮雲朵朵,橋下碧波蕩漾,水流汨泹,我喜歡霧中的橋眼,粼粼地反光。上有數聯:濯錦浣花船通吳會,遊漂攜侶泊說古今,柳葉青青,好個煙柳畫橋,又雲:北度管橋暢通文脈,東流碧水濯我胸纓。憑欄而望,這真是:萬古此源幽方占郤鋇裡風情浣緣沐韻,百花應饒笑且相柔碧樓迹老詩章,真是絕妙好詞。其對雲:濯錦浣花滄浪一水,彩虹疊翠旖旎滿園,又有一聯:漂影天光,千秋嶺雪明心鏡,野花寶瓶,一樣芳華萬逝波。文人墨客,呼朋喚友,莫不歌詠于此,興緻甚哉!

去百花潭,聆聽一個人的聲音

不遠處,就是那株千年銀杏,枝幹挺拔,形态優美,有白果大仙之稱。其撥地而起,樹幹奇粗,枝條黑黝黝數不勝數,纏繞飽滿的葉子,叢叢藤條輕盈地挂在樹梢,恰似巨浪泛起無邊的波濤。

終于來到百花潭的驕傲——慧園,占地9畝,以文學巨匠巴金的著名小說“家”所描寫的高家大院為藍本設計修建。高大巍峨的故居,掩映于青松翠柏之間,格外地幽靜神秘。我自尋思,難道百年前的那場生與死,愛和恨,民族的覺醒與興衰,新思潮、舊禮法的磨擦和決裂的火花,馬上就在眼前上演,置身其中,不禁思緒萬千,心湖澎湃。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成都,原址系正通順街,1925年,巴金沖出封建大家庭,留學歐洲。後來家境破壞,大宅院被轉賣,被拆除,現僅剩唯一遺迹雙眼井,曾引起巴金無限的回憶與感傷。

慧園的正前方,是巴金青銅像,高3.2米,淨身真人一般大小,衣着四袋的中山裝,方眼鏡,眼睛深邃,凝視前方,左手背于後,右手柱着拐杖,快步前行,栩栩如生,仿佛又看到那個白發飄飄,頗具憂郁氣質的巴金。我正繞着銅像仔細地觀看,不曾想,小腿與底座相撞,我一個趄趔,這無聲的交流,是巴金老先生惱我不恭,給後生小輩一拐杖的清醉嗎?想到這,我也禁不住笑了。

去百花潭,聆聽一個人的聲音

川西名宅風格的慧園,大門左右二聯:巴山蜀水地靈人傑稱覺慧,金相玉質天寶特誇造雅園。果然出言不凡,氣宇蓋世。慧園是典型的四合院樣式,被翠峰如簇的假山虛掩,和大觀園中的蕪蘅居相似,象征外柔内秀麼?左右二廂房,中間博大的天井,鑲以整齊的青石,兩邊紅柱撐起曲徑通幽的回廊,并栽種大大小小幾十盆花,争芯吐妍,七彩争奇鬥妍,花蕊缤紛,芬芳襲人。當然還有幾株老樹,挺拔峭立,其葉如傘如蓋,竟然環院鑿有溝渠,水至清,潺潺地流,飄有一抹油油閃亮的青苔。

走廊之上,镂空的窗棂下,《世紀巴金展》收藏有巴金大量生平珍貴的圖檔,手稿,也有趣聞轶事介紹,如:不喜過生日,找東西,夏天的巴金,不要忘記中國話,狗狗屋,情系故鄉,冷靜認真的思索,拒絕題詞等等,通過這些介紹,讓我們對巴金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有一個大緻的了解。還陳列着老唱機,鋼筆,書桌,沙發,朋友的贈品,以及吳作人的熊貓圖,是巴金先生的生活點綴。

我還看到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也讀過愛情三部曲——《雷》《雨》《電》,以及《滅亡》、《寒夜》,讓人頓生感慨,那是一個群星璀燦,百家争鳴的時代,湧現了很多的巨匠大師,叱咤風雲。

巴金讓我難忘的還有《懷念蕭珊》,講述相濡以沫,生死患難的偉大的愛情,他們的笑貌音容猶在,催人淚下,不禁再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去百花潭,聆聽一個人的聲音

二重殿是紫薇堂,對聯曰:巨匠文章号召熱血青看融入激流三步曲,高山品格懷念赤忱耆老堅持真話一條心。我概歎舊社會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生靈塗炭,人民群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有幾人能說到做到,不僅家破人亡,也要憑空揭你三層皮。

牡丹廳紀念館裡,對聯又雲:慧此賞生成家褐,園因文建明德常新,藏頭詩點明慧園的由來。此間陳列幾十本巴金全集,小說,散文,詩歌不計其數,其創作之豐之盛,成就之高,讓我很有些敬畏。

駕馭洋洋灑灑,涓涓長流的文字,如驅牛趕羊,庖丁解牛,巴金當是其中的絕世高手。我曾經曆過的長篇小說的創作之難,好比蜀道之難。其中的折磨辛苦,由内到外,由外及内,非平常人所能體會,我曾綴文記之:“寫長篇小說這麼困難,是我始料未及的。它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包羅萬象的知識,創作激情的醞釀,持之以恒的态度,輕松惬意的環境。萬事俱備之後,才會有一個也許并不完美的故事。

小說需要無休無止的工作,對整部小說有良好的駕馭能力。就好比馬拉松比賽,有的時候,創作者已經達到生理和心理的極限,資源的儲備幾近枯竭。這個關鍵時刻畏狼畏虎,裹足不前,不經意喪失了寫作的沖動,将給自己留下多大的愦憾。俗話說,堅持就是勝利,在小說創作過程中非常重要。

故事的結構,語言的選擇,風格的形成,個性的轉變,我們需要不斷地修正,改進。好比正在暴風雨中前進的巨輪,我們不僅要掌好舵,還要提高警惕,随時躲避暗礁險灘。小說的寫作,确實是對作者能力的挑戰,心理的煎熬,堅忍不拔性格的考驗。快要看到終點,期盼彩帶飄飄的時候,那一份心浮氣躁,思維混亂,空空如也的感覺,于是狗尾續貂,留下終身愦憾。”不得不由衷的佩服與贊賞巴金先生的才華橫溢。

當然,這裡還有很多巴金先生的遺物,素壘寫經硯,彎彎的角杯,藝術的微雕,哭笑童、李白晁卿陶俑,壽星彩絲,抗美援朝杯,子彈銅手杖,小屏風,冰心女士贈送的書報夾,先生用過的台燈等等。難以想象,巴金先生的鴻篇巨制,都誕生于如此簡陋陳舊的地方,桌上還放着幾本随想錄,家初再叙,他明明還活着(魯迅)……真是起于平凡,止于高處,歎道妙筆生花似錦,寫透人間百味。牆上還懸挂着《神州華韻圖》繪有芙蓉、蝶、怪石,《西蜀春曉》卻是竹、水、花三色,說明巴金還是一位藝術造詣很深的學者,他的成就不是偶然,來自生活一點一滴,讓人發自内心的服氣。

巴金一生,是高風亮節,平易近人,為民請命,憂國憂民,極其光輝燦爛的一生。盡管他已經駕鶴西遊,漸行漸遠。但他的文字,他的品行,他的思想永遠激勵着我們這些新一代的四川人,走出盆地,把巴金精神發揚光大。

小小的百花潭,美麗的百花潭,文化的百花潭,承載着先生的輝煌與理想,永遠在我們的心底寫下如詩如虹的一筆。

每一次我來到百花潭,聆聽巴金的聲音,都是一次心靈的洗滌與升華。

去百花潭,聆聽一個人的聲音

作者簡介:蘭華茂,畢業于四川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多篇詩、文、小說發表于報刊、雜志、網站、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