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鐘聲已經敲響。回望剛剛過去的這一年,有非常多的教育事件備受社會關注。
新的一年,教育将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可以有怎樣的期待?
2022年1月5日,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在第十五屆上海民進教育論壇作了題為《城市學習力是城市的核心軟實力》的主旨報告。
什麼是城市學習力?
它何以成為城市的核心軟實力?
上海的終身教育将如何走向高品質發展?
一起來看——
(以下内容根據現場講話整理,有删改)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
今天我想從終身教育的角度來談我們教育如何來提升城市軟實力。
大家可能還記得,在去年10月31号晚上,有一場“史上最浪漫的核酸檢測”。那天發現了一例新冠病例曾到過上海迪士尼。在很短的時間裡面,幾萬人完成新冠病毒檢測。到淩晨3點鐘的時候,我們已經把所有去過迪士尼的2萬名學生和2000名老師全部排摸到位、通知到位,在家隔離。
這個事情讓我感受到的最大的一個力量就是一座城市的力量。它展現了上海城市精神,開明睿智,大氣謙和。也展現了上海的城市品格:開放、創新、包容。
整個城市的精神和品格,實際上是通過我們每個人展現出來的,是以人人都是軟實力。我們每個市民的素養提升了,我們的城市軟實力才真的提升了。
教育本身就是軟實力,這一點,我是非常感同身受的。
在2009年和2012年,上海先後參加了兩次PISA測試,排名都是全球第一。這為提升整個上海的城市軟實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時候我出訪,和别人說我是在上海市教委工作的,就會受到特别熱烈的歡迎和尊重。
上海的終身教育在全國也是走在前列的。
2019年,上海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學習型城市網絡,它每兩年會召開一次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
2019年,我代表中國到哥倫比亞去參加這次全球性的大會,在主旨論壇上介紹我們中國的終身教育,介紹上海的終身教育。會議上通過的《麥德林宣言》有六個起草人,我是其中之一,說明了上海終身教育的影響力。
2021年,上海榮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1學習型城市獎。
在頒獎典禮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研究所所長戴維·阿喬萊表示:“上海在為市民提供終身學習機會方面取得了突出進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讓所有市民都有機會不斷發展自己,并為解決當地和全球的挑戰作出貢獻。”
大家覺得上海的終身教育做得還可以,但是我内心還是非常焦慮的。比如,我們的老年大學一座難求,城市和鄉村的終身教育供給不均衡明顯,還有農民工教育問題。在上海的農民工,我們沒有給他足夠的教育支撐,這也是我們終身教育一個極大的痛點。
我告訴大家一個資料,在上海外來務勞工員近1000萬人,其中學曆在國中及以下的占65%,高中及以下的占85%。我們整個城市主要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隻有12.5年,發達國家一般都在13.5以上,差距很大。
上海終身教育“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率先建成以城市學習力為驅動的更高水準、更高品質的學習型社會,形成普惠多元、泛在可選的終身學習環境。
這裡有三個關鍵詞,一個是城市學習力,一個是更高品質的終身教育,還有一個是終身學習的環境。我就這三個關鍵詞稍微說一下——
關鍵詞1:城市學習力
我們所謂的學習力,從認知心理學方面,指的是學習的意識,想不想學,學習的政策和方法,這樣的一些素養。
城市學習力,就是每個人的學習力的一個總和。
《OECD學習指南2030》指出學習要讓學習者在陌生的環境當中自定航向,形成強大的适應能力和變革能力,聚焦創造新價值、協調沖突困境、承擔責任三項能力。這是對學習力的一個新的認識。
是以學習力不僅僅是指學習能力,更是改變的力量,就是通過學習以後我們改變我們自己,我們改變這個城市。學習力是城市最核心的競争力,而學習力是可監測、可評估的。
在2018年8月份我們釋出過一份有關上海市民學習能力的研究報告。這個報告告訴我們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結論:越愛學習的人生活越幸福。是以學習力有關每個人的幸福的能力,這也是我們發展城市軟實力的一個目标。
關鍵詞2:終身學習環境
就是說我想學就有地方學,哪怕在監獄,我們開放大學在監獄開設了一個學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我不學的話,會覺得很不好意思,那麼這個環境就形成了。
現在最愛學習的人群類型是兩“白”:一個是白領,還有一個是白發。
我們教委和SMG推出了金色學堂,這個頻道現在的收視率每天是100萬戶,說明我們老年人的學習能力完全被激發出來了。我們政府被追着要提供資源給他們學習。上海的發展厲害在什麼地方?小朋友不停地學,白領不停地學,老年人還在學。
怎麼把整個社會的力量提供出來給人們學習?
我們做了一個人文行走項目,每年有一百多萬人通過人文行走,把上海的一些點串起來,成為學習的資源。
我們開發學分銀行,在“十四五”期間,在座的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學分銀行的賬号,會把你整個學習的經曆記錄下來,并且得到激勵。
關鍵詞3:終身教育的高品質發展
國家頒布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标,首次為教育設單獨一章,名字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其中提到了高品質的終身教育。高品質終身教育要往以下幾個方面發展——
第一個内涵發展。一方面我們終身教育規模發展還要擴大,在五年之内上海的老年大學數量會翻倍。我們還會建設幾百個市民學習坊。更重要的是提升課程、教師和活動的品質,隻有這樣真正能夠提升我們終身教育的品質。
第二個是均衡發展。我們以前提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現在我們要提終身教育的均衡發展,我們的郊區可能會有更好的社群學校和老年大學。
第三個是開放發展。不僅僅是要向國内外先進的終身教育學習,我覺得最主要是終身教育要破圈。“人人、時時、處處”不僅僅指的是可以學,還包括為“人人、時時、處處”學習提供的支援。
我們去年做了一次老年大學社群學院的老師和志願者征集。我原來以為征集到6000個人不錯了,結果來了多少人?42萬人。“我來做老師,我會插花,我教他們,我有一定知識能力,我教他們。”上海的卓越就在于我們的老百姓。
最後一個是創新發展,這裡也有幾個關鍵詞:
“雙減”看上去是關于孩子的,而孩子也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部分,在基礎教育階段形成終身教育的理念,才是真的形成終身教育。家庭教育這塊,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孩子和父母一塊學習、一塊成長。在上海有幾十萬外國人,要思考怎麼讓他們更好地融入上海,讓他們為上海城市發展做貢獻的同時,成為新上海人。
最後一個職工教育,這個題目我想留給大家。我們幾百萬隻有國中、高中水準的農民工,如何提高他們的能力和學曆,這是在“十四五”期間要解決的大難題,也是上海城市終身教育的最大挑戰。
#展望2022 往期精彩回顧:
大咖說 | 李政濤:什麼是理想的“教育綜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