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蘇省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調研考試高二國文試題及答案

作者:非非老師講國文

國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題。

材料一

中國現代美學的主流是馬克思主義美學,離開了這個現實的審視來談美學,将是一種逃避與怯懦。

迄至今日,從形态說,馬克思主義美學主要是一種藝術理論,特别是藝術社會學的理論。馬克思、恩格斯講現實主義,論哥德,評拉薩爾的悲劇,評論《城市姑娘》《巴黎的秘密》,提及莎士比亞、巴爾紮克、狄更斯等等,主要都是講的藝術問題。到列甯的《黨的組織和黨的文學》、論托爾斯泰的著名論文,到毛澤東,仍然如此,并不斷發展。即使是盧卡契非常重視美學特征,也仍然是從文藝與社會關系這個基礎來立論。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藝術論有個一貫的基本特色,就是以藝術的社會效應作為核心或主題。這社會效應,又經常是與馬克思主義提倡的無産階級的革命事業和批判精神聯系在一起加以考慮、衡量、估計和評論的。馬克思主義要求無産階級藝術起革命的作用,強調藝術對社會的效應、功能、作用、意義。直到現在,我們說藝術是上層建築,藝術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會,藝術為人民為社會主義服務,等等,都仍是圍繞着藝術對社會的效應關系講的。是以說,馬克思主義美學主要是一種講藝術與社會的功利關系的理論,是一種藝術的社會功利論。

西方近現代美學主要是從心理上講藝術,他們常常強調藝術的非社會功利性的審美特征。像很出名的布洛的"距離說",便是要求審美要保持超功利的心理距離。這一理論現在大家已經比較熟悉了。

有趣的是,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也曾提出一個"距離說"。他的"距離說",恰恰與布洛相反,他認為盡管藝術是藝術,不能從外面強加什麼東西在上面,但我們在藝術欣賞時卻決不能陶醉在審美裡面,鑽進象牙之塔,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站在維護社會文明的立場,采取一種文化批判的态度。因而他的"距離說",恰恰是強調必須與純粹審美的欣賞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實際也是要藝術為現實服務,要求用批判的眼光來觀賞和對待過去的藝術和創造新的人民和無産階級的藝術。可見,這兩種"距離說",各自強調兩個不同的方面,一個強調超社會功利性的審美心理特征,一個強調藝術的審美與社會功利的密切聯系,或者說是強調除審美外,藝術有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作用和功能。

到毛澤東提出文藝有政治标準和藝術标準這樣兩個标準,便以突出的對立形式把這一觀點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毛澤東強調政治标準第一,這也正是馬、恩強調藝術反映現實、服務于現實,和列甯提出的藝術的黨性原則的進一步的發展,它甚至還可以追溯到黑格爾關于藝術的内容和形式的差別、強調内容決定形式等論點。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系統化了這些思想,而且還加上了中國自己的傳統。中國除了"文以載道"這一古老的傳統外,中國的新文藝,從五四時代起,也經常是與社會鬥争、革命要求以至革命戰争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它們常常是直接地為現實生活以至為革命鬥争服務的。在那個血肉橫飛、戰鬥激烈的時代和氛圍裡,你也決不會整天唱《教我如何不想她》之類的歌曲,演《哈姆雷特》之類的戲劇,盡管它們藝術水準如何高如何美;而更多是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和演《放下你的鞭子》《白毛女》,盡管在藝術上可能粗糙。

是以,從理論傳統和實踐傳統看,馬克思主義美學這種特框是有其時代曆史的原因的。它是馬克思主義本身的批判性、革命性和實踐性在藝術———美學領域中的展現。這就是我們所習慣了的馬克思主義美學。

(摘自李澤厚《美學三書》,有删改)

材料二

中國影視劇作品的美學變化呼應着時代大潮,與共和國的發展階段密不可分。正如新中國的曆史以1978年為界,可以明确區分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階段,在美學上,前後兩個階段的差異也明确可感。其中前一階段,基本延續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藝術家和理論家們反複摸索出來的"人民美學"範式。這個範式,是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為指導的,它在要求藝術家"真實地、曆史具體地"去描寫現實的同時,更要求"用社會主義精神從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勞動人民"。是以,"人民美學"範式下的創作,以塑造英雄形象、先進人物形象為目标,以此作為教育和引導人民的模範。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這一範式一度走向了極端,削弱了現實主義的靈魂"真實性和曆史具體性"。改革開放後,文藝創作恢複了對"人性、人情和人道主義"的描寫,但也随着市場經濟時代到來,文藝和知識界一度出現過"告别理想、躲避崇高"的極端之論。

但值得強調的是,在建黨百年之際,中國電視熒屏上出現了一批,如《覺醒年代》《跨過鴨綠江》《山海情》等讓人耳目一新的影視劇佳作。它們将鏡頭對準了勞工、農民、士兵和革命者,表現的重心也從都市日常生活和兒女情長轉移到勞工、農民、士兵和革命者們的生産、生活和鬥争;扭轉了塑造都市規麗新人物、平民小人物、世俗人物的潮流,轉而刻畫先進人物和英雄,展現他們的崇高美;《跨過鴨綠江》洋溢着革命的英雄主義、樂觀主義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山海情》的扶貧幹部們雖然面臨着艱苦的自然環境,但同樣有着必勝的信心,《覺醒年代》表現中共建黨的初心時刻,充滿革命激情和"社會主義絕不會欺騙中國"的必勝信念。

這批作品在新時代中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背景下,展示出了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共和國美學"。

(摘自劉海波《文化自信的新時代與"人民美學"的回歸》,有删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内容的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項是(3分)

A.馬克思主義提倡的無産階級的革命事業和批判精神,可以用來估計、衡量、評論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社會效應。

B.葛蘭西認為,在藝術欣賞時要和社會功利保持一定距離,才能站在維護社會文明的立場,采取一種文化批判的态度。

C.自五四時代起,中國的新文藝常常直接地展現出藝術反映現實、服務于現實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特點。

D.美學的變化與共和國的發展密不可分,改革開放前後兩個階段在美學上的明顯差異,主要原因是受到了市場經濟的影響。

2.根據材料内容,下列說法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從衆多馬克思主義者的研究來看,馬克思主義美學強調藝術的社會效應,是一種藝術的社會功利論。

B.通過對比布洛和葛蘭西的"距離說",可以看出改革開放前的"人民美學"與布洛的觀點更為契合。

C.在中國革命戰争年代,人們會更多表演《白毛女》而不是表演《哈姆雷特》《櫻桃園》之類的戲劇。

D.建黨百年之際的《覺醒年代》《山海情》等電視劇既符合葛蘭西"距離說",又符合馬克主義美學理論。

3.根據材料内容,下列各項中最不符合布洛提出的"距離說"的一項是(3分)

A.王爾德說,藝術除了表現自己以外,從不表現任何其他東西。

B.梁實秋在戰亂年代回避時行題材,不為時局左右,專注于人生的體味。

C.朱光潛在《談美》中說要見出事物的美,我們一定要從實用世界跳開。

D.文學研究會主張,一是為人生而藝術,二是強調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4.試結合材料二内容,簡要概括新時代"共和國美學"的特征。(4分)

5.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6分)

(二)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題。

老人與海(節選)

海明威

他們航行得很好,老人把手浸在鹽水裡,努力保持頭腦清醒。積雲堆聚得很高,上空還有相當多的卷雲,是以老人看出這風将刮上整整一夜。老人時常對魚望望,好确定真有這麼回事。這時候是第一條鲨魚來襲擊它的前一個鐘點。

這條鲨魚的出現不是偶然的。當那一大片暗紅的血朝一英裡深的海裡下沉并擴散的時候,它從水底深處上來了。它竄上來得那麼快,全然不顧一切,竟然沖破了藍色的水面,來到了陽光裡。跟着它又掉回海裡,嗅到了血腥氣的蹤迹,就順着小船和那魚所走的路線遊去。

有時候它迷失了那氣味。但是它總會重新嗅到,或者就嗅到那麼一點兒,它就飛快地使勁跟上。它是條很大的灰績鲨,生就一副好體格,能遊得跟海裡最快的魚一般快,周身的一切都很美,除了它的上下颚。它的背部和劍魚的一般藍,肚子是銀色的,魚皮光滑而漂亮。它長得和劍魚一般,除了它那張正緊閉着的大嘴,它眼下就在水面下迅速地遊着,高聳的脊鳍像刀子般劃破水面,一點也不抖動。在這緊閉着的雙唇裡面,八排牙齒全都朝裡傾斜着。它們和大多數鲨魚的不同,不是一般的金字塔形的。它們像爪子般蜷曲起來的人的手指。它們幾乎跟這老人的手指一般長,兩邊都有刀片般鋒利的切口。這種魚生就拿海裡所有的魚當食料,它們遊得那麼快,那麼壯健,武器齊備,以緻所向無敵。它聞到了這新鮮的血腥氣,此刻正加快了速度,藍色的脊鳍劃破了水面。

老人看見它在遊來,看出這是條毫無畏懼而堅決為所欲為的鲨魚。他準備好了魚叉,系緊了繩子,一面注視着鲨魚向前遊來。繩子短了,缺了他割下用來綁魚的那一截。

老人此刻頭腦清醒,正常,充滿了決心,但并不抱着多少希望。光景太好了,不可能持久的,他想。他注視着正在遇近的鲨魚,抽空朝那條大魚望上一眼。這簡直等于是一場夢,他想。我沒法阻止它來襲擊我,但是也許我能弄死它。劍齒鲨①,他想,你它媽交上壞運啦。

鲨魚飛速地逼近船梢,它襲擊那魚的時候,老人看見它張開了嘴,看見它那雙奇異的眼睛,它咬住魚尾巴上面一點兒的地方,牙齒咬得嘎吱嘎吱地響。鲨魚的頭露出在水面上,背部正在出水,老人聽見那條大魚的皮肉被撕裂的聲音,這時候,他把魚叉猛地向下紮進鲨魚的腦袋,正刺進兩眼之間那條線和從鼻子直通腦後那條線的交點上。這兩條線實在是并不存在的。隻有那沉重、尖銳的藍色腦袋,兩隻大眼睛和那嘎吱作響、吞噬一切的突出的兩颚。可是那兒正是腦子的所在,老人直朝它紮去。他使出全身的力氣,用糊着鮮血的雙手,把一支好魚叉向它紮去。他這一刺并沒有抱多大希望,卻帶着十足的決心和惡很很的勁頭。

鲨魚翻了個身,老人看出它眼睛裡已經沒有生氣了,跟着它又翻了個身,自行纏上了兩道繩子。老人知道這鲨魚快死了,但它還是不肯認輸。它這時肚皮朝上,尾巴撲打着,兩預嘎哇作響,像一條快艇似的破浪前進。它的尾巴把水拍打得泛出白色,四分之三的身體露出在水面上,這時繩子給繃緊了,抖了一下,啪地斷了。鲨魚在水面上靜靜地躺了片刻,老人緊盯着它。然後它慢慢地沉下去了。

它吃掉了約莫四十磅肉,"老人說出聲來。它把我的魚叉也帶走了,還有那麼許多繩子,他想,而且現在我這條魚又在淌血,其他鲨魚也會來的。

他不忍心再朝這死魚看上一眼,因為它已經被咬得殘缺不全了。魚挨到襲擊的時候,他感到就象自己挨到襲擊一樣。

光景太好了,不可能持久的,他想。但願這是一場夢,我根本沒有釣到這條魚,正獨自躺在床上鋪的舊報紙上。

可是我殺死了這條襲擊我的魚的鲨魚,他想。而它是我見到過的最大的劍齒鲨。天知道,我見過一些大的。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他說,"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不過我很痛心,把這魚給殺了,他想。現在倒黴的時刻要來了,可我連魚又也沒有。這條劍齒鲨是殘忍、能幹、強壯而聰明的。但是我比它更聰明。也許并不,他想。也許我僅僅是武器比它強。

别想啦,老家夥,"他說出聲來。"順着這航線行駛,事到臨頭再對付吧。"但是我一定要想,他想。因為我隻剩下這個了。這個,還有棒球。不知道那了不起的迪馬吉奧可會喜歡我那樣擊中它的腦子?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兒,他想。任何人都做得到。但是,你可以為,我這雙受傷的手跟骨刺一樣是個很大的不利條件?我沒法知道。我的腳後跟從沒出過毛病,除了有一次在遊水時踩着了一條海強魚、被它紮了一下,小腿麻痹了,痛得真受不了。

"想點開心的事兒吧,老家夥,"他說。"每過一分鐘、你就離家近一步。丢了四十磅魚肉,你航行起來更輕快了。"他很清楚,等他駛進了海流的中部,會發生什麼事。可是眼下一點辦法也沒有。

不,有辦法,"他說出聲來。"我可以把刀于綁在一支槳的把子上。"于是他胳肢窩裡挾着舵柄,一隻腳踩住了帆腳索,就這樣辦了。"行了,"他說。"我照舊是個老頭兒。不過我不是沒有武器的了。"

這時風刮得強勁些了,他順利地航行着。他隻顧盯着魚的上半身,恢複了一點兒希望。不抱希望才蠢哪,他想。再說,我認為這是一樁罪過。别想罪過了,他想。麻煩已經夠多了,還想什麼罪過。何況我根本不懂這個。

(摘自《經典短篇小說》,有删改)

注∶①劍齒鲨∶當地人對灰鲭鲨的俗稱。

5.下列對選文相關内容的了解,正确的一項是(3分)

A.老漁夫捕獲大馬林魚返航途中,馬林魚濃濃的血腥味引來了許多兇狠龐大的鲨魚,老人用盡船上所有的器具與鲨魚奮力一搏并取得了勝利。

B."把魚叉猛地向下紮進鲨魚的腦袋,正刺進兩眼之間那條線和從鼻子直通腦後那條線的交點上",這個細節描寫,刻畫出老漁夫冷靜、殘暴性格。

C.和劍齒鲨搏鬥之後,小說寫到了老人的心理,目的是讓讀者看到老人的内心,他有過後悔和自責,但最終戰勝自己,從彷徨畏懼走向堅定勇敢。

D."一個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這是老漁夫的生活信念,在他身上,展現了勇于面對困難、逆境的"硬漢"性格。

7.下列對選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選文結構單純,情節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鮮明;文中出場的隻有老漁夫聖地亞哥一個人,情節也主要圍繞他與鲨魚搏鬥而展開。

B.選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側面烘托的藝術手法,不少地方都極力描寫鲨魚的勇猛、兇狠,其目的是烘托出聖地亞哥的剛毅、頑強。

C.海明威善于從聽覺、視覺等角度刻畫人物形象,将作者、主人公、讀者三方的距離縮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多次直接表露情感。

D.冷靜、隐忍的叙述語言和極富張力的叙述節奏融為一體,構成了意義豐富的文本闡釋空間,讀來不僅震撼心靈,而且引發人們的多樣理性思考。

8.選文為了塑造老漁夫聖地亞哥的形象,運用了大量的人物獨白,請分析其表達效果。(4 分)

9."整本書閱讀"是高中《國文課程标準》的要求,它有利于提高閱讀者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思想文化修養,豐富精神世界。為此,班級拟出一期《老人與海》專欄,需要"故事梗概"内容,請你依據海明威的原著,拟寫相關内容。(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 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題。

文段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是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是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是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恻隐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節選自《孟子·公孫醜上》,有删改)

文段二

蓋嘗求之于六經,至于《詩》與《春秋》之際,而後知聖人之道,始終本末,各有條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賊,而足以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奪,而足以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備。此固非有深遠而難見,勤苦而難行者也。故《詩》之為教也,使人歌舞佚樂,無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間,.而深明乎疑似之際,截然其有所必不可為也。不觀于《詩》,無以見王道之易。不觀于《春秋》,無以知王政之難。

自孔子沒,諸子各以所聞著書,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無有統要,若孟子,可謂深于《詩》而長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後世或未之見也。

孟子嘗有言矣∶"人能充其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①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②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話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惟其不為穿窬也,而義至于不可勝用。惟其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也,而其罪遂至于穿窬。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計。嗚呼,此其是以為孟子欤!後之觀孟子者,無觀之他,亦觀諸此而已矣。

(節選自蘇轼《孟轲論》,有删改)

注釋∶①穿窬(yú)∶穿牆(偷盜)。②餂(tiǎn)∶取,謀取。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3分)

A.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能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蚝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

B.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儲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活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

C.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土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節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話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

D.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鲇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鲇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孺子,是老師對學生的稱呼,也用作長輩對晚輩的稱呼,現多表示輕蔑意。

B.六經,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分别為《詩》《書》《禮》《易》《樂》《春秋》。

C.孝悌,指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

D.沒,通"殁",死;古人對不同人的"死"有不同說法,如"崩""薨""卒""不祿"等。

12.下列對選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孟子認為,人人都有憐愛他人的心,而君主若想輕松治理天下,必須将踐行憐憫他人的心與施行憐憫他人的國家政策緊密聯系起來。

B.《詩》和《春秋》對了解王道和王政十分重要,是以蘇轼認為研究六經的人,隻需讀懂《詩》和《春秋》就能夠懂得聖人的道理。

C.蘇轼認為,孔子之後,諸子百家雖各自著書立說,但是他們的言論大多都不重要,因為他們沒有探尋到孔子學說的源流。

D.蘇轼對孟子論述道理的方式方法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這其中一定有孟子的深意,隻是後世學者可能還沒了解罷了。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4分)

(2)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計。(4分)

14.文段二中蘇轼評價孟子"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這句話說的是什麼道理?蘇轼這樣說的目的是什麼?(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宋詞,完成15~16小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轼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樊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15.下列對這首詞的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不思量,自難忘"并舉,利用兩組看似沖突心态之間的張力,傾訴往事蓦然來到心間難以遏止的久蓄情感,真實而深刻地揭示了蘇轼的内心世界。

B."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說得極為沉痛,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癡語、情語,極大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凄涼無助而又急于向人訴說的情感,格外感人。

C."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推人及已,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這種表現手法,使得詩詞意味更加蘊蓄、意深、痛巨,餘音袅袅,讓人回味無窮。

D.詞中讀不到令人感覺"矯情"之語,用詞簡練凝重,每一個音節的連接配接都有冷澀凝絕之感,猶如聲聲咽泣,壓抑沉重的氣氛就在這"幽咽泉流"中彌散開來。

16.蘇轼寫悼亡别具特色,請結合本詞内容和表現手法,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談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寫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些微灰塵,隻有明亮的一輪孤月高懸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陸遊在《書憤》中寫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僅贊頌了諸葛亮的功績,還以之自況,表達了自己收複中原的志向。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鄉土小說成為一條最強的主線。回歸鄉村,,站在農民的立場上表現農民的命運,以農村生活為主要選材,以農民形象作為主要對象,幾乎成為20 世紀中國作家的創作使命。而趙樹理無疑是不能不提的一位。

趙樹理能夠突破新文學鄉村小說的創作傳統,在文學大衆化道路上___________,毫無疑問,"深入生活"這座橋梁使他了解和把握了中國文化最底層的傳統精華。趙樹理是一個農民的兒子,生活在文化資訊閉塞的鄉村,農民的生活與文化,與他構成了比常人更深刻的緊密聯系,是以,在青年期的文化選擇中,盡管他也經曆了一定的困惑,但他最終仍然是堅定地___________了當時時髦的五四新文化,選擇了與他血脈相連的農民文化。這次文化選擇直接影響了趙樹理此後的鄉村小說創作,他不是站在審視鄉村的角度上,而是自覺地站在農民社會的立場、以農民代言人的姿态來看待與描寫農村和農民。

當下呼籲關注農村、關心農民的聲音日漸其多,三農問題也進入許多決策者和研究者的視野。然而文壇現狀卻并不能适應這一國情,文學作品中很少能夠看到農民的具體生存狀态,農民易讀易懂、____________的通俗性文學作品也越來越少。文學的不在場,是鄉村痛苦得不到傳遞和表達的一個重要原因。随着改革開放的重心轉移到城市,都市精神面貌被充分表現,農村題材寫作卻陷入沉寂。中國城市與農村不僅存在經濟差距,也有着文化_____________。著名文學評論家陳思和說∶"中國一些知識分子,站在比民間高的位置,俯視民間,這樣寫出來的民間是沒有生氣的。"今天,我們仍需要趙樹理這樣的作家,敢于把自己投入到農民寫作之中去,真正能夠為農民說話。

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3分)

A.獨樹一幟 摒棄 喜聞樂見 隔膜

B.匠心獨運 撰棄 喜聞樂見 隔閡

C.獨樹一幟 摒棄 脍炙人口 隔膜

D.匠心獨運 挨棄 脍炙人口 隔閡

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由于家庭的原因,使他不但熟悉鄉村的藝術文化,而且還受到農民宗教的深深熏陶。

B.家庭的原因,使他不但受到農民宗教的深深熏陶,而且還熟悉鄉村的藝術文化

C.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不但熟悉鄉村的藝術文化,而且還受到農民宗教的深深熏陶。

D.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不但受到農民宗教的深深熏陶,而且還熟悉鄉村的藝術文化。

20.文中畫波浪線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5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人們的社會存在,。而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衆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無數客觀外界的現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這種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 ),這就是思想。這時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論、政策、計劃、辦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觀外界的規律,還是沒有證明的,還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後又有認識過程的第二個階段,……這就是把第一個階段得到的認識放到社會實踐中去,看這些理論、政策、計劃、辦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預期的成功。一般的說來,,失敗了就是錯誤的,特别是人類對自然界的鬥争是如此。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就會變成了理性認識,産生一個飛躍

B.就會變成了知性認識,産生一個突變

C.就會産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

D.就會産生一個突變,變成了知性認識

22.請在文中橫線①②③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内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内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如何更好地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那就要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

學校準備舉辦以"中華文化激勵我成長"為主題的演講比賽,請結合以上材料内容,寫一篇演講稿,闡述你的感受與思考。

要求∶自拟标題,自選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資訊;不少于 800 字。

參考答案

1.(3分)C(A材料一第2段中,"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社會效應"是和"無産階級革命事業和革命精神"聯系在一起考慮、衡量、評論的,不是後者評價前者的關系。B葛蘭西的觀點是,藝術欣賞要和純粹的藝術欣賞保持距離,要與社會功利聯系。D材料二隻強調改革開放後的文藝界和知識界受到市場經濟影響,"一度出現過"極端之論。)

2.(3分)B(B結合材料一第3、4段,材料二第1段可知,改革開放前的美學着重塑造英雄形象來用社會主義精神教育和引導人民,強調美學的社會功利性,符合葛蘭西的觀占。)

3.(3分)D(布洛的"距離說"強調審美時要保持超功利的心理。D選項強調文學創作要關心民生疾苦,是強調文學作品社會功能的美學理念。)

4.(4分)①題材方面,側重展現勞工、農民、士兵、革命者的真實生活。②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更多刻畫先進人物和英雄,來展現其崇高美。③美學風格方面,展現了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無畏精神和必勝信念。④美學價值方面,展示了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每點1分)

5.(6分)①首先通過列舉馬克思、恩格斯、列甯等人對藝術的研究,提出觀點,馬克思主義美學是一種藝術的社會功利論。

②接着将布洛和葛蘭西的"距離說"進行對比,突出馬克思主義美學強調藝術的審美與社會功利聯系密切。

③然後通過引用毛澤東的美學理論和列舉革命戰争年代的藝術作品,論證藝術反映現實,服務現實的美學觀點。

④最後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美學是馬克思主義在美學領域中的展現。(1點1分,2點3分,3點4分,4點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6.(3分)D

7.(3分)C(句子主語是"海明威",他是一個冷靜的叙述者,基本沒有直接表達情感,文中的情感都是老人的,作者是間接表達情感。)

8.(4分)①忠實記錄了聖地亞哥的心理活動,使聖地亞哥堅毅、勇敢的硬漢形象更加豐滿(2分)②表達了對老漁夫永不屈服的精神的贊美,深化了文章的主旨(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給分。)

9.(6分)老漁夫聖地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但不服輸。(2分)終于在三天兩夜的搏鬥後捕到一條大馬林魚。(2分)傳回途中鲨魚搶奪他的戰利品,老人經過五次激烈的搏鬥,隻拖回一副魚骨架。(2分)

10.(3分)B。(根據上文句式結構"而仁不可勝用也"判斷出"而義不可勝用也",排除CD,"是"做主語放于句首,排除A。)

11.(3分)A。(孺子,指的是小孩子,也可指貴族妾的稱号,無老師對學生、長輩對晚輩的稱呼之義。)

12.(3分)B。(蘇轼認為,大凡曾經專注研究六經的人,隻有讀懂了《詩經》與《春秋》之後,才能夠知道聖人的道理。其他四部先秦古籍也需要讀。)

13. (8分)(1)所有具有這四種萌芽的人,如果都知道把它們擴充起來,便會像剛剛燃燒的火,剛剛流出的泉水。("凡"所有,1分;"端"萌芽、發端1分,"然"同"燃"燃燒1分,定語後置1分)

(2)(他的道理)在天地之間充滿,在天下傳播,而且細微事物都一定有所論述。

("放"擴散、傳播,1分;"毫厘"細微事物1分,"計"謀劃,此處引申為論說、論述。前兩句譯為"充滿天地之間,傳播到天下"也可視為正确)

14.(3分)(1)道理∶對孟子思想的了解不能停留于表面,必須深入研究其精微之處。(1 分)

(2)目的∶①點明孟子成為亞聖原因;②建議後世學者重點研究孟子提出的道理及論說的方式。(2分)

【參考譯文】

曾經在六經中探求學問的人,隻有讀懂了《詩經》與《春秋》之後,才能夠知道聖人的思想,事物的開始結束和本末,各有一定的規律。匡正行為和教化人民的根本,就是要從天下人容易做的事開始。天下人都知道父子關系。父子不互相侵害,就足以形成敬孝老人的風氣;天下人都清楚有兄弟之情,兄弟之間不互相掠奪,這就足以形成"悌"的民風。孝悌這種民風濃厚了,實行王道的條件就具備了。這些道理本來并不高深而難以了解,也不是什麼需要付出很大辛苦而難以做到的。是以《詩經》教化群眾,讓人們歌舞悠閑安樂,無所不會,重要的在于不要失去正派的風範。《春秋》一書努力在細微的事件之間,深刻揭示曆史的是非疑惑,明确那些一定不可重演的行為。不看《詩經》就不會了解實行王道的容易;不看《春秋》就不會知道建立王政的艱難。

自從孔子逝世之後,諸子百家各自利用他們的見聞著書立說,但是都沒有真正探尋到孔子學說的根源。是以他們的言論沒有系統,不重要。可是像孟轲。可以說是深刻了解了《詩經》而又善于研究《春秋》的人。他講的道理從非常粗淺的地方開始,卻在精微的地方達到了極點。在天地之間充滿,在天下傳播,而且細微事物都一定有所論述。非常寬廣而不能違背,非常精微而不能明白,這其中必定有他堅守的原則,而後世學者們可能沒有了解它。

而且孟子曾經說過∶"每個人都充實自己沒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心,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個人都能充實自己沒有私欲和不做穿牆偷盜之事的心,世間的義也就用不完了。士大夫們說一些自己不該說的話,這是(為了)用這些話謀取利益;而有些該說的話不說,這是(為了)用這種不說話的方式謀取利益。這都是穿牆偷盜這一類的行為。"隻有人們不去做穿牆偷盜的事,義才可以用不完。隻要世人們說不該說的話,該說的話不說,他們的罪行就與穿牆偷盜一樣。是以說∶孟子的道理開始于非常粗淺的地方,卻在精深的地方達到極點。在天地之間充滿,在天下傳播,而且細微事物都一定有所論述。唉,這正是他成為亞聖孟子的原因!後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須重視這一領域啊。

(三)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15.(3分)C(應為"推己及人")

16.(6分)①此詞題為"記夢",但隻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直抒胸臆。(2分)②此詞既悼念亡妻,又抒發對自己身世的感慨,情感深婉誠摯。(2分)③此詞運用虛實結合、白描、對寫等多種藝術手法,來表達對亡妻的思念。(2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7.(6分)(1)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2)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8.(3分)A(獨樹一幟∶樹,立;幟,旗幟。單獨樹起一面旗幟。比喻獨闖一條路子,自成一家。/摒棄∶是指一般的排除,主要指"舍棄",詞義較輕。摒,排除。/喜聞樂見∶聞,聽。喜歡聽;樂意看。形容适合人們興趣,很受歡迎。/隔膜;①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沒有親密感或親切感。②不熟悉,不通曉;外行。其中,第二個義項是"隔閡"所沒有的。

19.(3分)C.

20.(5分)(1)構成∶本體是"深入生活",喻體是"橋梁",無比喻詞。(1分)

(2)表達效果∶①用橋梁來比喻"深入生活"的便捷與高效,生動形象。(2分)②用橋梁來闡釋作家"深入生活"的途徑和價值,準确嚴謹。(2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9分)

21.(3分)C(感性認識發生飛躍後才變成理性認識。)

22.(6分)①決定人們的思想;②開始是感性認識;③成功了就是正确的。

23.(60分)作文審題參考

(一)課标教材要求

"文化傳承與了解"是新課标中國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高二年級選擇性以修上冊第二單元,同學們集中學習了先秦諸子散文,以加深對傳統文化之根的了解,領會先賢們對社會人牛的洞察,思考他們的思想對立德樹人、修身養性的現實意義。學習中華優秀文化,應該學以緻用,知行合一。本題主要考察學生在本學期的學習中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并表達出在生活中獲得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生命。學生應該對中華文化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有自己的積極正面的了解。

(二)"中國傳統文化"内涵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内涵,專家學者、仁人志十有很多學說。但獲得一緻認同的大概有以下幾種∶

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中國文化曆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并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培育了中華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争。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強調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創造。要實作現代化,這種自信自尊的精神是決不可少的。

知行合一觀。中國儒家文化所講的"力行近幹仁",在—定程度上展現了"行重知輕"的認

識論思想,這與實踐品格具有某種一緻性。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作現代化,當然要努力學習外國的先進講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會主義實踐。

重視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内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并認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

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今天,一個國家隻有走上現代化,國家才會繁榮富強。而實作現代化,全靠全國人民團結一緻,共同奮鬥。

追求真理,勇于奉獻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蔑視那種貪生怕死,忘恩負義、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談到對真理的追求時,認為"朝聞道,夕死可矣"。宣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這種對真理執着、獻身精神是推動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範。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社會隻有嚴于律已,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社會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能給人帶來希望與力量。

(三)參考立意(供參考)

1.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讓我成長

2.知行合一讓我成長

3.重視精神生活讓我成長

4.愛國主義精神讓我成長

5.追求真理,勇于奉獻的精神讓我成長

6.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範讓我成長

寫其他有價值的中國傳統文化讓我成長也可視為切題。

(四)評分要求

1.體裁上∶符合演講稿的文體特征。

演講稿像議論文一樣論點鮮明、邏輯性強、富有論辯特點,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議論文。它是一種帶有宣傳性和鼓動性的應用文體,經常使用各種修辭手法和藝術手法,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它可以用來交流思想、感情,表達主張、見解;也可以用來介紹自己的學習、工作情況和經驗等等。演講稿具有宣傳、鼓動、教育和欣賞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講者的觀點、主張與思想感情傳達給聽衆以及讀者,使他們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産生共鳴。

2.内容上;立論清楚,考生應具體指出哪種中國文化讓我成長了,不能從頭到尾泛泛而談。

3.具體評分标準參考2021年聯考。

附∶2021聯考作文評分說明

(一)作文判分整體要求

1.評價标準

文風端正,文脈清晰,文氣順暢。

思想積極向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内容切合題意;觀點明确,邏輯嚴密,結構嚴謹,論證充分,思考具有獨立性;表達準确流暢,合理運用詞語、句式、修辭等。

2.評判原則

要求公公平∶堅持内容與形式統一一的原則,注重考香考牛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能力,既要看審題立意,也要從選材、結構、文體要求等寫作基本能力和國文素養諸方面進行全面衡量,綜合判分。

(二)評分等級

本次評分為四等七類。一等卷 48~60,其中一等上 54~60,一等下 48~53;二等卷36~47,其中二等上42~47,二等下36~41;三等卷24~35,其中三等上30~35,三等下24~29;四等卷0~23。

評分參考量表

類别分值

審題立意

語言表達

主要特征

一等卷48~60 分

一等上 54 分以上

審題精準,立意深刻 或新穎。

語言有特色,言近旨遠,言簡意豐。

充分了解主題的内涵,基于材料生發觀點。文章有靈氣,角度選擇精當,結構 精巧獨特。能緊扣主題形成獨到的觀 點,有層次展開,議論精準、靈動、深刻,情理相融;感情真摯,素材個性化, 生活氣息濃郁,構思獨特,語言鮮活, 形象豐滿,意境深遠。

一等下 48~53

審題準确,立意清晰,有見識。

語言通暢、連貫、得體,言能盡意。

能了解主題的内涵,基于材料生發觀點。文章有亮點,層次分明。觀點正确,角度恰當,說理透徹,有邏輯性;素材 有新意,有較強的生活氣息,有形象和意境。

二等卷36~47分

二等上 42~47分

審題比較 準确,立意 比較清楚。

語言通順,言能達意。

能了解主題的内涵,思路清晰,結構完整。觀點明确,用例正确,說理清晰;有生活氣息,主旨明确。

二等下 36~41分

審題基本 清楚,立意基本清楚。

語言大緻通 順,偶有不盡 規範準确之 處。

基本能了解主題的内涵。觀點大緻成 立,論證不夠有力;有一定的生活氣息, 主旨大緻明白,結構基本完整。

三等卷24~35分

三等上 30~35

審題不完 整,立意不清晰。

語言不夠通 順,偶有不盡 規範準确之 處。

了解了主題的部分内涵。觀點大緻成立,論證不夠有力;主旨大緻明白,結 構基本完整。

三等下 24~29分

貌合神離。

語言拙劣,多有語病、标點 随意。

對主題和材料了解不當,主題割裂,隻寫了一個方面。

四等卷

0~23分

自說自話。

語言粗俗、混亂,基本功 差。

全然不顧主題和材料,另起爐竈,總體 看寫作水準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