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拜登執政一年:從躊躇滿志到挫敗連連

作者:台海網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一年來,支援率不斷走低,使其提前成為“弱勢總統”。

·拜登轉為“弱勢”,存在多種因素的互動作用,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兩黨政治、社會治理等領域一些已經常态化的弊端。

2021年1月20日,拜登憑借美國史上最多普選票,宣誓就職美國第46任總統。但執政一年來,拜登沒能拿出硬氣的成績單。

拜登執政一年:從躊躇滿志到挫敗連連

1月6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華盛頓國會大廈發表講話,紀念國會山騷亂事件一周年。新華社發(Pool圖檔/邁克爾·雷諾茲攝)

美國昆尼皮亞克大學近日釋出的民調結果顯示,拜登支援率僅33%,創下新低,這使他成為美國曆史上最不受歡迎的總統之一。另有民調顯示,若給拜登執政一周年成績單打分,大量美國選民給拜登的評分是C、D或F,即“中等到不及格”。

過去一年間,拜登遭遇的挫折遠多于進展。更加嚴重的新冠疫情和更加極化的黨派政治,令人頭痛的供應鍊危機和40年來最高水準的通脹率,不斷創新高的城市暴力犯罪和非法移民浪潮,狼狽而混亂的阿富汗撤軍,都使拜登執政第一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執政一周年之際,不論民意認可度、公共形象塑造、抗疫表現、立法議程、對外政策還是執政前景,都令拜登看上去似乎已經提前成為“弱勢總統”。

兩大目标雙雙落空

一年來,拜登的兩大主要競選目标——抗疫和團結,雙雙落空。

拜登上台之初,支援率超過半數,一度接近六成。執政百日時,他基本兌現了廣泛接種疫苗、大規模重開學校等競選承諾,美國疫情一度顯著回落。但先是德爾塔毒株帶來新一波疫情,繼而奧密克戎毒株席卷美國,使美國依賴疫苗擺脫疫情的設想破滅。

面對傳播能力超強、突破疫苗防禦牆的奧密克戎毒株,拜登團隊犯了和特朗普政府在疫情暴發之初同樣的錯誤——沒有提前和及時做好準備,導緻病毒檢測用品和高品質口罩等供應嚴重不足,浪費了時間。眼下,美國疫情嚴重性遠超過去兩年的任何時間點,新增感染病例、住院病例和死亡人數持續攀升,多地醫院超負荷運轉。《今日美國報》18日援引一些研究團隊的報道說,在3月中旬新增死亡人數見頂前,預測可能又有5萬至30萬美國人死于新冠,這意味着美國新冠緻死總人數在今年早春将超過100萬。

拜登執政一年:從躊躇滿志到挫敗連連

1月6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華盛頓國會大廈發表講話後離開。新華社發(Pool圖檔/格雷格·納什攝)

在“團結美國”方面,拜登也缺乏建樹。一年來,美國兩黨更加對立,國會立法僵局更難破冰,社會分裂和群眾對政府及媒體的不信任情緒加深。圍繞去年1月6日國會山騷亂事件,國會民主黨人大作文章,成立調查委員會傳喚大量證人,但民調顯示,多數選民認為國會相關調查具有一邊倒的黨派政治色彩。在拜登執政一周年之際,認可拜登執政合法性的選民僅占54%,為美國選舉史所罕見,說明國會衆議院民主黨人主導的國會山騷亂調查不管傳喚多少前特朗普支援者,最終報告内容如何,最多隻能取得鞏固民主黨票倉的效果,動搖不了共和黨選民的立場。而很多獨立選民,甚至一些民主黨人認為,民主黨過于拿國會山騷亂說事,反複渲染“民主政體危機”,強調與共和黨的“意識形态之争”,除了加深兩黨選民對立情緒,還可能是以迷失中期選舉的真正焦點——經濟與民生。

拜登競選和上台時,把“團結美國”作為主要承諾,原本有其底氣。他本人擁有豐富的從政經驗,不僅和奧巴馬搭檔當了八年美國副總統,此前還連任36年國會參議員,擁有深厚政治人脈和善于跨黨派合作的口碑。但實際結果有目共睹:取消阻撓議事規則的努力碰壁;投票權法案通過希望渺茫;“重建更好世界”法案除非再作重大讓步否則難以闖關。

關鍵在于,圍繞這些立法目标,拜登政府首先沒能實作參議院民主黨人的内部團結。民主黨本身就是黨内利益團體衆多、選民多元化程度更高的“大帳篷黨”,拜登執政一年來,民主黨内部分歧也在擴大,在學生貸款、氣候變化等諸多議題上,拜登在民主黨溫和派和左翼之間左支右绌。《華爾街日報》評論認為,拜登仍有可能推動國會兩黨合作,但他執政第一年的分歧,令這一前景“變得更加困難”。

拜登執政一年:從躊躇滿志到挫敗連連

1月6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華盛頓國會大廈發表講話,紀念國會山騷亂事件一周年。新華社發(Pool圖檔/格雷格·納什攝)

經濟外交落下敗筆

在經濟領域,拜登政府其實并非無亮點可陳。一年間,白宮在妥協和讓步之後,促成兩項重要立法,即總額1.9萬億美元的經濟救助計劃和總額約1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法案。一年來,美國薪資普遍上漲,新企業大量出現,貧困水準降低。

但是,供應鍊危機與高企的通脹率成為兩大“敗筆”,幾乎淹沒了拜登政府在經濟和民生領域的成績。而與媒體溝通和直接面對選民傳達有效資訊是拜登的弱項,這方面他與兩位前任相比更是相形見绌。一個典型例子是,幾乎沒人在意失業率創新低,而勞工荒一直是熱議話題。

在外交領域,拜登也未能塑造“強有力上司人”形象。盡管拜登上台後,美國在跨國民調中的國際形象大幅回升,但去年8月底,美國在各種混亂中從阿富汗倉皇撤軍,塔利班以摧枯拉朽之勢重掌國家政權,拜登政府對撤軍的處理方式幾乎衆口一聲被認為是嚴重敗筆。美國終結阿富汗戰争的姿勢如此狼狽,不僅重創美國形象,削弱盟友信任,也令拜登的上司能力廣受質疑,成為拜登民意支援率的轉折點之一。

拜登上台後立即向國際社會宣布美國“回來了”,緊接着重返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重新修補與盟國關系,重新強調多邊主義和全球合作,力圖展示與強調“美國優先”的特朗普時期截然相反的姿态。但具體外交實踐中,拜登政府的言行卻經常沖突,盡管有所調整,但在很多層面實際繼承和發展了特朗普時期的路線。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加快推行印太戰略,推動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和建立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系。但美英在澳建造核潛艇,令澳方單方面撕毀其與法國簽訂的數百億美元潛艇大單。美國的“利己”招緻法國震怒,制造了美國與盟友關系新裂痕。

總體上,一年來拜登政府在外交領域缺乏高光亮點,舊瓶未裝新酒,支援“多邊對話”“大國在全球事務中合作”的說辭常與實際操作背離。美國不少分析人士還指責拜登在俄美關系、烏克蘭局勢、伊朗核問題上不夠強硬,向普京示弱。

拜登執政一年:從躊躇滿志到挫敗連連

這是1月3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雪後的白宮。新華社發(阿倫攝)

折射美國常态化問題

拜登轉向“弱勢”背後,存在多種因素的互動作用,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美國政治、治理等領域常态化的弊端。

弊端之一:美國兩黨政治極化的局面将長期持續,短期内難以改觀。拜登政府之是以拿不出硬氣的成績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深陷兩黨政治空前極化的困境。拜登在推進立法議程方面的弱勢,首先來自于民主黨在國會參衆兩院的“最弱多數黨”地位,特别是參議院民主黨和共和黨各占50席,勢均力敵,這使得拜登的政治回旋餘地格外小,隻要一名民主黨參議員反對,其立法議程就無從推進。這是拜登面臨的獨特困境,折射了美國政治分裂的新高點。

弊端之二:黨派政治向其他領域滲透,加深社會分裂。一年來,不論衆議院民主黨人主導的國會山騷亂調查,還是白宮釋出的疫苗強制令,都第一時間淪為兩黨政治争鬥的工具。就連國會參議院圍繞拜登提名的聯邦法官人選确認投票,按黨派陣營投票的現象也遠比過去嚴重。新冠疫情這樣的危機,過去可能是促進國民團結的契機,在政治極化的時代卻持續成為陰謀論的溫床。

民調表明,如今美國選民在意識形态上的分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因而在兩黨之間搖擺的可能性更小。在一項民調中,約半數共和黨選民甚至認為,民主黨對美國生活方式構成的威脅比俄羅斯更大。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今年還将就堕胎和持槍權訴訟做出裁決,這兩大長期撕裂美國社會的話題勢将引發新一輪左右互撕。

弊端之三:美國許多長期性的社會治理問題在疫情之下更加突出,而疫情又加重了治理難題。從種族歧視到城市犯罪再到貧富分化,拜登政府疲于應對。拜登的表現固然存在缺陷,但按一些美媒的說法,這些長期積累的問題“可能超出了任何一位總統的能力”。

從過去一年來看,拜登取代特朗普入主白宮,沒能讓世界看到美國形象的提升。今年是美國中期選舉年,專家普遍認為共和黨有很高機率在中期選舉中奪回國會至少一院的多數黨地位,這意味着拜登在任期的後半程将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

當然,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拜登的任期還有3年,雖然相比執政第一年會更加困難,但他仍然擁有逆轉弱勢的作為空間。疫情推動和加速了美國與世界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在多重危機中上台的拜登任期即便隻有4年,也會給這一獨特的變遷時期烙下其印記。(來源:記者:徐劍梅;編輯:孫萍、王申、程大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