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Karakush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麼。
比如2022年頭拿起的,是一塊甯德時代。

兩天前,甯德時代推出了自己的換電服務品牌EVOGO,從換電塊、到換電站、到線上APP,為私家車和物流車提供打破品牌次元壁的組合換電整體解決方案。
其中一個關鍵産品就叫“巧克力換電塊”,是專門為“共享換電”而開發量産的高能小電池塊,單塊換電時間僅需60s,即可補充200km~600km續航(對應1~3塊電池),無感承接加油一般的補能體驗,讓電動車也能像汽油車一樣,扶牆老翁進去,迅速地精神小夥出來,沒有裡程焦慮。
目前市場和行業都能基本達成這樣一個共識:補能的便捷性才是電動車“裡程焦慮”的關鍵名額。由于主流的充電模式尚存在技術和營運瓶頸,換電作為一種補充總是被反複惦記。
它并不是什麼新玩意兒,世界上第一批幹換電的公司已經倒閉十年了。近些年,它更像一隻貼着商标的空酒瓶,人們對着包裝上強健的療效充滿熱情,然而産業始終灌裝不進去。
如今甯德時代下場,則是給到我們一記甜蜜的重拳:換電總算要成為一門生意。
生意的門檻
此前,換電是算不過來經濟賬的僞賽道。換電站的投入太高,換電車的基數太小,盈利成問題,企業不積極。
而最根本的,還在于缺乏統一的标準。換電也遵循着規模經濟的基本規律,規模化的前提就是标準化,包括整車要求的标準化、連接配接部件的标準化,尤其是電池的标準化。
不同車企、乃至早期同一車企的不同車型,對應的電池包矩陣非常繁雜。根據電池中國網的統計,2020年大陸裝機電芯單體型号就有近280個,對應電芯單體尺寸規格有300多種,其中份額最大的尺寸僅占裝機總量的10.6%。
這個難以收場的多樣性,在車企内部尚能依靠平台化進行切換,車企與車企之間要互相相容顯然就比較困難。
是以現在的換電都是建立在封閉體系内,要麼是單一車企,比如蔚來,要麼是單一場景,比如計程車。目前市面上存在30家企業59款換電産品,幾乎是各自為營。
配套換電站也無法成為通用裝置。對資本而言,因為不通用,它無法由全行業去分攤成本,無法形成規模,能适配的車款有限,營運效率也恒低,就缺乏長期投資的戰略意義。
對消費者而言,因為不通用,能使用的站點少而有限,不夠便捷,也不會得到很好的體驗,對于換電模式無法建立使用信任與安全。市場不接受,就難以實作真正推廣。
好比如果汽車品牌都搞自己的加油站,寶馬的車沒辦法去奔馳的站加油,加油不會有今天的便捷,不如兩桶油統管。
是以,換電必須要打破不同品牌之間的協定隔閡,從營運車走向營運車+私家車,讓消費者先用起來,用一部分市場倒逼産業更多玩家加入,進一步提升效率和投入産出比,讓它成為一門生意。
從終局來看,這當然不是一兩家企業的事。隻是此時此刻要揭開盛大的序幕,怎麼揭和誰來揭,都指向甯德時代。
隻有甯王能出手?
甯德時代的巧克力換電塊,首先就是提供了一個标準化的産品。
它可以适配從A00級、B級、C級的乘用車到物流車,涵蓋全球80%已經上市以及未來3年要上市的純電平台開發的車型;
而任何搭載“巧克力換電塊”的車型,無論什麼品牌,你是一汽還是東風,長城還是吉利,都可以适配EVOGO快換站,來這裡換電。
打通品牌,也打通需求。支援1~3塊的自由組合,你可以選擇一塊、兩塊或三塊電池,單塊續航200km;裝滿三塊最大續航可達600km。
其他企業當然也可以推出自己的标準化換電塊。技術上巧克力塊是基于甯德時代的無線BMS技術,但是也能有其他旁的方案。
不可替代的是,是由甯德時代推出,貴在作為國内電池巨頭這個角色本身。
其一,是它的産業集中度。雖然從車企端來看電池極度分散,但是從電池端來看卻高度集中。目前國内格局是“一超多強”,甯德時代的超級優勢是壓倒性的,根據去年Q3财報顯示,其國内裝機量市占率達到53%。
頭部的新能源車企幾乎都從甯德時代采購,很多大客戶都提前鎖定2022年乃至更遠的需求,比如特斯拉的供貨協定已經延長到2025年。國内本土企業為了鎖定産能,也通過各種方式加深和甯德時代的綁定,比如上汽、一汽、吉利、廣汽分别和甯德時代成立了合資公司。
滿産滿銷,備受追捧,都是其作為上遊供應商的話語權的展現。縱貫産業下遊的廣度與深度,令甯德時代有望依靠自身的市場地位,從車型開發開始,撬動所有車企一道形成标準化。
除了甯德時代,沒有其他候選。任何一家車企都沒有立場去打通友商的電池設計;而其他電池企業則缺乏相當的号召力和博弈籌碼。
車企通常3-5年便會更新換代,電池設計如果随意更改,就無法和換電裝置、電池塊保持配型。是以隻有甯德時代這樣的穩定龍頭,才能去推動标準化。
其次,是綜合技術能力。
在換電體系中,動力電池是核心資産,其循環壽命越長,電池資産越好,這也是跑通商業模式的重要名額。
甯德時代已經大幅提升電池的服役時間和5年後的性能參數,甚至開發出乘用車電池16年、200萬公裡的方案。這令折舊公式發生變化,經濟模型更好。
與此同時,電池還是一個流動性的标的,在一個共享的電池銀行網絡裡不斷被消費。是以除了軟硬體技術,換電還涉及換電生态平台的營運、城市分布式儲能的調控、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監控和管理等等。相比絕大多數車企,甯德時代具備基礎know-how,去優化電池的調配政策和流轉效率,這其實直接決定了使用者體驗。
還有一個技術優勢,在于對電池全生命周期的深層挖掘。折舊是不可避免的成本,體系内老化電池需要維護更換,曆久虧大。電池企業則能通過梯次利用、回收利用等商業模式,提升殘值的盈利可能性,物盡其用,從體系上減少對礦産資源的需求。比如甯德時代能依托子公司廣東邦普,打造從電池生産、到使用、到梯次利用、到回收與資源再生的生态閉環。
其三,是雄厚的鈔能力。規模化投建、營運換電站是硬核重資産,除了裝置,還有電價、地價、折舊、運維等等費用。
光大證券去年中的報告指出,車輛比對的前提下,單個換電站的使用率達到60%至70%才能實作盈虧平衡。而像北京等一線城市換電站的平均使用率,在20%左右(截至2020年底)。
盈利的核心在于高頻,要标準化接納一切車型,要形成高效的車站比——需要大量資金覆寫先期投入,才能盤活整個模式持續發展。
甯德時代作為萬億上市公司,是新能源産業鍊上的融資能力天花闆;
同時作為優質實業,擁有紮實的基本面,去年Q3單季度營收292.9億元,毛利率27.9%,歸母淨利潤32.7億元,得益于嚴謹的财務風格,自身現金流總是非常充沛,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超過700億元,有獨立承擔風險的資本。
當然企業的資本能力,更在于可以撬動的量,要撬動銀行、政府機構、國有能源體系等等力量,組合資源,共同承擔重投入。
比如甯德時代和廣東、四川、江西、貴州等多個省政府都有戰略合作協定,與江蘇、山西省政府深入合作交流。同時,與華電集團、長江三峽集團、 國家能源投資集團、中國能源建設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等老能源集團都有戰略合作關系。這些朋友圈積累都是擴張的通行證。
回歸存在的價值
甯德時代并不是拍腦袋空降的。從2019年開始,他們就在進行積極布局。到去年底,和貴州省政府簽署合作建設換電網絡協定,則成為他們正式下場的标志。
目前國家大力吹風,密集出台鼓勵政策,也給到實際補貼,并且針對關鍵的标準化問題,也已經在組織系列團體制定标準,甯德時代也是深度參與标準制定的公司之一。
但是健康的生長還是需要靠市場先行,不能幹等政策解決一切。有大背景做東,市場過去的低預期問題,随着像甯德時代這樣的巨頭紛紛入局,正在得到解決。
根據東方證券研報顯示,預計2025年國内新能源汽車銷量将達780萬輛,其中換電車型占比有望達30%。以此測算,預計2025年國内換電站将達到2.2萬座,營運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631億元,換電站裝置市場有望達到693億元。
仍舊不免有朋友擔心,換電隻是一時爽。換電将随着高壓超充的到來,失去市場立足點。我們要了解,多元長期并存、互補循序漸進幾乎是中國市場一切問題的解法。
更重要的是,補能隻是換電的一小步,作為社會資源配置優化的機制才是它的一大步,也是它長期發展的終極意義。
以私家車來說,搭載續航越來越長的電池,可是日常僅會用到電池電量的10-20%,形成大量的資源浪費,但是使用者為了緩解裡程焦慮和補能焦慮,仍舊會付出大量的沉沒成本,購買大電量的車型。
即便經常開車的人,也無法避免對電池月曆壽命和循環次數的閑置。私家車使用的就是電池的一周期,不可能跑到八九十萬公裡,即便一輛車開到10年,也不過才用到電池的1/10,九成的壽命是浪費掉的,備援的充放循環次數也是白扔的。
從效率最優的角度出發,與其把電池作為私有财産,不如作為社會資源更加有利。
對消費者來說,能把購買電池的沉沒成本和折舊成本轉移出去,僅需承擔服務費,更經濟;尤其随着品牌打通、規模更新,換電的相對優勢将逐漸顯示出來,蓋過對車電分離的懷疑,用高效補能消除續航焦慮,電動車才能從一個相對逼仄的場景,擴大使用邊界、發展張力。一個産業的發展張力,最終是消費者的便利和喜愛程度。
從社會層面,通過換電網絡共享出去,相比攥在一台車上,能大大提升單塊電池的使用率;同時充放電也能通過分布式儲能削峰填谷,緩解日益緊張的電網安全,随着新能源車保有量增長,會讓換電展現出更大的價值。
從車端到儲能端全鍊路打通,将是換電的方向,也是甯德時代對未來增長的真正布局。他們要從一個汽車動力電池供應商,走向儲能單元,走向能源并網,成為建構新式能源網絡系統的能源巨頭。
回過頭看,無論市場還是國家,都無比寬容地正在允許中國企業對其未來作出屬于自己的選擇。曾經,對前進的毫不猶疑,讓甯德時代來到了今天的位置;相信以使用者之心不斷砥砺,也将持續鑄造其成為一個難以被擊垮的國之重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