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到中年,到底誰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問問身邊50歲的人就知道了

作者:李十柒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當代媒體喜歡強調人的獨立性,什麼“安全感是自己給的”、“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除了自己不要相信任何人”等等,卻忽視了人對親密關系的需求,每個人似乎都被迫活成了一座荒島。

可是與人産生連接配接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精神需求。

根據人的生長規律,人一生都需要與他人建構深度關系,一個人如果被置于荒島,不能和任何一個人,甚至其他一切動植物産生連接配接感,那麼他最終一定會死。

人到中年,到底誰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問問身邊50歲的人就知道了

不是死于饑餓,而是死于孤獨。

米勒教授說,人天生具有一種強烈的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内驅力,這是人的本性。

可能是因為早期人類的生存環境惡劣,與他人形成強有力的連接配接,就可以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進而得以繁衍下來,在人類曆史的程序中這一需求被不斷的内化,直至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需求。

是以,親密關系對個體而言,猶如空氣和水一樣重要。

正如一句名言所指: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正因為是孤島,才需要和其他孤島靠近,形成一片不可消失的島嶼。”

人到中年,到底誰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關于這個問題,問問身邊50歲的人就知道了,在所有的關系中,夫妻關系最為重要。

人到中年,到底誰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問問身邊50歲的人就知道了

夫妻關系是人類所有關系中持續最久、最深入的關系,相比較其他關系夫妻之間的親密關系更能深入個體的靈魂深處。

它能将每一個已經極度社會化的人身上的铠甲一層層地剝掉,能軟化一個人身上因為殘酷的生活形成的粗粒,讓人感受到生命的柔軟。個體從中能感受到的美好,會讓其覺得所有的苦難都是值得的。

尤其是進入中年以後,人已經完整地在社會裡磨砺了一遍,對大部分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有了了解,身邊的人際關系都已經穩定下來,進而對溫柔有了更深的渴望。

人到中年,到底誰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問問身邊50歲的人就知道了

同時由于長期的勞作身體狀況或許已經大不如從前,此時陪在身邊知冷知熱的親密夫妻就更顯得彌足珍貴。

例如,著名配音演員喬榛,随着年紀增長尤其是50歲以後,曾多次心梗腦梗,長期卧病在床,在某次采訪中他說:“我要感謝我的妻子,沒她,我可能早就死了。”

在長期和病魔做鬥争的日子裡,他發現妻子是他的最大精神支柱,每次聽到妻子對他說:“你要挺住,别怕。”的時候,他覺得能從這幾個簡單的字眼裡獲得無窮的力量。

人到中年,到底誰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問問身邊50歲的人就知道了

風風雨雨大半輩子,他和她早就緊緊地連接配接在了一起,就像兩棵根連着根的樹。

人至中年就會明白,社會關系裡的夥伴,要想關系長存勢必需要保持距離;而子女、父母、親戚朋友都有各自的生活,始終無法長期陪伴,隻有伴侶是最能長久依賴的人。

喬榛還說,名利、财富那都是虛的,隻有陪伴是真的,你看我假如半夜三點醒來,想喝口水,隻要捅捅身邊的老太太她就知道我要幹嘛。

是非成敗轉頭空,隻有枕邊人,才是最親密的人。所有有空,别老往外邊跑,多在家陪陪自己的家人。

人到中年,到底誰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問問身邊50歲的人就知道了

人中年晚年與自己朝夕相處的人是自己的伴侶,盡可能地将精力放在伴侶身上。

但在中國家庭裡有一種奇特的現象,即夫妻關系在有了孩子以後就會弱化,孩子在伴侶眼中的地位逐漸代替伴侶。

著名社會學家勒馬斯特的調查就很貼切地印證了這一點,他調查發現,有近8成夫妻在第一個孩子誕生以後遭遇了婚姻危機,在撫育孩子的第一年裡婚姻滿意度通常會下降到40%~67%。

親子關系代替夫妻關系對家庭情感循環的健康會造成毀滅性的危害,最終導緻親子關系畸形,而夫妻關系又沒經營好就是兩敗俱傷的局面。

人到中年,到底誰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問問身邊50歲的人就知道了

優質的親密關系和認知能力以及建構關系的能力息息相關,生活裡,我們大部分人其實都隻懂得初步建構親密關系,但對如何讓親密關系健康地維持下去則一無所知。

當有了孩子,親子關系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他們逃避的借口。作為一個成年人,你必須認識到這是不健康的,錯誤的,得不償失的。

伴侶才應是你傾盡全力付出的對象,當然經營親密關系很難,需要非常硬核的技能,在建構親密關系的過程中,你需要同理心、自我探索的意願、表達能力,對情緒的調節能力。

人到中年,到底誰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問問身邊50歲的人就知道了

但你要明白最終從中受益的是你自己,真正優質的親密關系不僅能讓你自己從中獲得生命的甯靜,同時也能滋養上下兩代人。

最終你一定會悟道“這是值得的”真理。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