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曉培
編輯|大道格
北京大族廣場7層的一間會議室裡,七鮮總裁鄭鋒和公司的業務負責人,在為年貨節激烈地讨論着。
為了滿足使用者過年的購物需求,從選品備貨、供應鍊、再到産品營銷的調整,中秋之後,他們已經讨論了七輪。
“到目前為止,整個大盤都超過預期。”鄭鋒對《商業與生活》說道。年貨節進行了20餘天,包括車厘子、草莓等在内的衆多七鮮年貨禮盒都受到了使用者的熱捧。
會議室外,員工們緊張忙碌的身影,透露出這家公司正處于加速跑的狀态。而鄭鋒和團隊的其他負責人,更是因為線下開店的事情經常加班。“開店決策的時間鍊路是蠻重的,但選址有時候又是時間不等人的,是以隻要有項目,不管是休息時間、還是工作日,或是晚上,我們都會盡快做決策,給我們的合作夥伴一個快速、準确的答複。”鄭鋒說。
七鮮加速跑的狀态,似乎與線下零售業态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反差。
過去一年,關店止損,是線下零售業态的一個寫照。就在2021年的最後一個月,沃爾瑪關閉了其在中國的第一家店,深圳洪湖沃爾瑪。而由于經營狀況不佳,家樂福在2021年前兩個月,就關閉了中國大陸的14家門店。
疫情的影響,新零售業态的沖擊,讓曾經耀眼的線下零售巨頭,逐漸失去往日風采。但人們并非不需要線下門店,隻是使用者的需求發生了變化。
正如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立平所說,使用者變化是發動機,外部競争是加速器。當傳統超市因為集客能力下降、客流量下滑而陷入惡性循環時,新的商機也在閃現。
于是,我們看到京東七鮮正逆流而上,在京津冀、大灣區等多個地區加速開店。僅在大灣區,過去一年就開出了8家新店。而全國範圍内,營運超過1年的門店更是取得了六連漲的成績。
快速開店的步伐、不斷新高的GMV,都透露出了七鮮的勃勃野心。據鄭鋒透露,七鮮未來5-7年的長遠目标,是跻身中國連鎖零售行業第一陣營。而2022年,将是七鮮猛烈進攻的一年。
京東七鮮總裁鄭鋒
“2022年,我們給自己定了三場必赢之戰。第一場叫服務體驗更新戰,第二場叫品質心智進攻戰,第三場叫模式創新突圍戰。”鄭鋒把這三場戰争比做遼沈戰役中奠定勝負基礎的“塔山之戰”,它們會給七鮮帶來爆發式的能量。
下蹲,是為了跑得更快
自從2017年12月,在北京亦莊大族廣場一層開出第一家七鮮超市,已經過去了整整4年。
4年裡,大陸的生鮮市場高速發展,業态高速疊代。盒馬擴張收縮又擴張,叮咚買菜、每日優鮮連年虧損卻成功上市。唯獨七鮮看起來靜悄悄的,在2021年之前,隻開出了20多家門店。
看似沉默的七鮮,對業務的探索從沒有停止過。
鄭鋒在複盤七鮮過去幾年的發展時表示,雖然因為疫情和地産開發商物業傳遞等問題,導緻2020年一些計劃中的門店沒有開出來。但是,京東對七鮮這個賽道從沒有懷疑過。
“今天,生鮮賽道處于發展變化的過程中,關鍵在于要找到一個什麼樣的突破點,能夠讓我們走得更快,同時每一步都邁得更紮實。”鄭鋒表示,2021年,七鮮團隊花了很多時間在重新整理團隊、供應鍊和戰略。
而随着戰略逐漸清晰,七鮮開店的步伐也在提速。“布局很紮實了,供應鍊和團隊都穩定,并且足以支撐我們跑了,是可以很快速起來的。打個簡單的比方,你要想跑步,起跑的時候一定會蹲下來,我認為過去兩年就是蹲下來。”鄭鋒說。
資料顯示,從2021年4月開始,七鮮的業績就開始呈現跨越式的增長,在大灣區,2021年GMV年同比增長95%,最高單月同比增長120%。而全國的業務同樣超出預期,其中4月,七鮮超市商品交易總額同比增長超過36%,8月同比增長超過85%,營運超過1年的門店取得了六連漲的成績。開業三年以上的門店已經全部實作盈利,一批介于兩年到三年之間的門店接近盈利。
強勁的增長勢頭也表明,七鮮已經跑通了全管道零售的盈利模式。
效率、效率、效率
從連鎖超市到線上電商,再到新業态的爆發,大陸的零售業态發展到今天,曆經了多次疊代。而無論業态如何變化,零售商們追求的都是同一個目标:更高的效率。
為了降本增效,傳統商超紛紛轉向SKU更少、複購率更高的倉儲會員店。日前,沃爾瑪新開的成都金牛洞子口店,就大幅精簡SKU、隻提供品類中最受歡迎的大單品。
精簡SKU,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是,人們想要更豐富、更新鮮的商品的趨勢不會改變。為此,七鮮的政策是,把品類做寬、把SKU做精。
“在經營品類上,我們做了很多新的思考。”鄭鋒說。考慮到大量的購物使用者都是家庭主婦,他們不僅要照顧一家人的餐飲,還有母嬰、個護、清潔等場景的需求,七鮮還與京東自有品牌京東京造合作,用有限面積,有限的SKU,最大限度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我們希望控制品效,借助專業的品類管理、采銷團隊,通過不斷地調整,留下的一定是消費者需要的、且具有複購價值的商品。”鄭鋒說。
今天的零售,都在圍繞效率展開競争、展現自己的核心競争力。過往的一年裡,七鮮也在提高零售效率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不良體驗率比2022年有了43%的優化,APP缺貨率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更重要的是,作為京東強大的網際網路基因下誕生的全管道超市,七鮮一直都在創新的路上,并依靠創新,極大地提升了營運效率。
作為一家全管道超市,把商品送到顧客家中的速度,依賴的是門店揀貨的效率。過去幾年,行業裡通用的方法是,在賣場揀貨,通過懸挂鍊把商品集單到後場,再配置設定到各個配送箱。
在門店GMV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七鮮發現,懸挂鍊已經不能滿足門店訂單快速增長的需求,是以創新做了店倉一體化。通過大資料的算法,以及對過往顧客購買行為的研究和總結,同時通過技術的革新,可以讓揀貨員在一個30米長的通道上實作60%-70%訂單量的揀貨。而一個多月的測試顯示,經過這樣新的改善和革新,一個使用者線上下單後,五分鐘内就可以完成揀貨,對行業效率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提升。
“今天的過程,就是有一個無形的市場的手不停地在推動大家提高效率。如果你長期虧損,效率不佳而虧損,自然而然就會被淘汰。”鄭鋒說。但他相信,隻要堅持打磨供應鍊,提升營運效率,把到店到家的雙體驗做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就會形成自己的優勢。而使用者的複購、購物頻次,以及購物的寬度也都顯示,七鮮正在朝着一個正确的方向在前進。
深耕供應鍊
2021年夏的一天,鄭鋒在一個門店裡做支援,幫助顧客剝了一天的泰國金枕A果榴蓮。每次一打開,遇到肉多的時候,顧客就忍不住鼓掌。鄭鋒就覺得,做泰國金枕A果榴蓮的決策是正确的。可能從單價上,B果看起來比A果便宜,但是A果出肉更多,其實更具成本效益。
有一位顧客讓他至今印象深刻。當鄭鋒打開榴蓮殼後,對方立刻就拿起一塊放進嘴裡,然後不好意思地對他說:我已經付過錢了,這種美味,讓人迫不及待得想嘗試。
鄭鋒說,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好的商品給大家帶去的滿足感和幸福。
一項使用者體驗調查顯示,使用者對七鮮普遍的認知,就是新鮮,種類豐富,以及地标網紅産品。而這一切,都得益于七鮮對供應鍊的深耕和把控。
作為一家以自營為主的零售公司,京東本身就有着強大的供應鍊。七鮮在過往供應鍊的建設過程中,也大力地複用了京東供應鍊的基礎。2021年制定了大灣區發展戰略之後,又果斷地在深圳建立了第二個商品中心。而考慮到南北之間使用者需求的差異,七鮮又快速地建立了自己短保産品的供應鍊。包括肉、蔬菜、一些保存期限非常短的水果和鮮活的海産,都是七鮮供應鍊搭建的重點。
“我們加大了對本地特色農産品的直采,有些是七鮮直采,有些是京東直采,我們通過供應鍊前端化的建設,能夠讓北京或者廣州、深圳的市民他們可以足不出戶,吃到最新鮮的來自于全國各地的帶有地理辨別的産品。”鄭鋒說。
艾瑞咨詢最新釋出的《2021年中國生鮮供應鍊市場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整個中國生鮮供應鍊,環節多、鍊條長、損耗大。相比之下,七鮮的自建供應鍊減少了中間環節,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此外,七鮮在産品上也做了很多探索。比如針對餐食和烘焙産品,推出了“七鮮食研室”,研發團隊裡,有米其林三星廚師,也有全國特級廚師,他們的目的隻有一個,自主研發帶有七鮮差異化的産品。
目前,七鮮已經有接近200個自有品牌的商品,預計到2022年,這個數字還會繼續翻番。其中的一些自有品牌商品,已經展現出它的生命力。比如,一款來自于貴州風味的酸湯魚火鍋底料,由于賣得非常好,已經走出七鮮,在京東APP上架銷售。看到七鮮的自有品牌如此受歡迎,七鮮團隊又在京東商城開了一個七鮮自有品牌的旗艦店,把爆品推向全國市場。而為了迎合年輕人對減肥健身的追求,七鮮還推出了控制卡路裡攝入的營養搭配餐盒,“控卡餐”。
資料顯示,七鮮自研美食已成為七鮮的優勢業務,2021年七鮮烘焙銷量增長達到70%,其中大灣區GMV增長更是超過170%。而七鮮的獨家特色控卡餐周複購率已高達44%。
“這些探索,都是希望我們在商品能力上能夠形成自己差異化的競争力。”鄭鋒說,未來的自有品牌都會堅持差異化、特色化、價值化以及高成本效益的原則來開發。
提到競争力就不得不說到食品安全,經過不懈的努力,2021年,七鮮連續拿到了兩個非常有分量的市場認可——FSSC22000的認證,以及第十屆中國食品健康七星獎。這兩個認證,也從側面印證了七鮮有一個非常完善、成熟的品控體系。
為未來而布局
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疊加疫情影響,消費者的習慣開始發生變化。在生鮮這件事上,短短數年間,便催生了七鮮、盒馬、多點Mall、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多個生鮮新零售業态。
但不論消費者習慣如何變化,線下實體零售始終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有資料顯示,中心化電商到2025年還是不能突破20%,而線下會員店、超市以及一些便利店占比會在50-55%。
線下超市仍是一個有很強生命力的存在。而以七鮮為代表的零售新業态,兼具了線下線上全管道的優勢,在效率上與傳統商超相比,也更勝一籌。
“我們一再強調,線上線下的一體化。我們希望使用者線上上和線下所買的商品,所感覺的服務,以及我們整體服務理念的透穿,都能夠真正做到無縫對接。”鄭鋒相信,伴随新戰略的正式推進,在未來5-7年的時間,七鮮會進入到中國連鎖零售行業第一陣營,成為值得信賴的全管道零售引領者。
接下來,七鮮會重點布局京津冀及大灣區。以七鮮超市為主力,七鮮生活為衛星店,與達達集團合作,三公裡内實作最快30分鐘送達,滿足消費者的多種生活購物需求。
在選址戰略上,則以周邊顧客消費能力和知名購物中心為重要參考,提升門店選址精準度。其中,在大灣區重點發力深圳、廣州,2022年計劃再拓店12家,同比拓店增速達150%,并在三年内市場佔有率進入當地全管道零售前三,5年内力争成為大灣區全管道零售第一。而在京津冀地區開店的速度,會比大灣區更激進,“隻要符合選址條件,2022年開店數量不設上限。”
目前,七鮮已經與保利、龍湖、萬科、中糧大悅城等國内TOP50的頭部商業地産商達成合作。這種與地産物業強強聯合的方式,這也為七鮮的開店戰略打下了重要基礎。
資料顯示,大陸生鮮零售市場規模已超5萬億元。而據天眼查資料不完全統計,目前大陸有近2600個生鮮電商品牌。僅2021年,該賽道就發生了50餘起融資,競争不可謂不激烈。
但鄭鋒并不畏市場競争。他堅信,重視效率、能夠創新的企業才有競争力。“在零售這個領域裡面,一定不能缺乏創新,因為創新是為未來而布局。市場給了七鮮高速快跑的機會,我們做的就是為未來布局,為赢得更多的使用者而布局。”
眼下各新零售業态百花齊放,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企業在市場布局上時快時慢,有時大幅擴張,又有時大幅裁撤,看起來信心并不堅定。反觀七鮮,成立4年來,由慢到快,一旦找到了自己的模式,就開始快步前進。
如果這還不足以證明京東七鮮的野心和實力,筆者想,那沒有一家超市可以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