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節/氣/知/多/少
“醉面沖風驚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溫”。2022年1月20号10時39分,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大寒和小寒一樣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大寒”沉澱在一歲之末,積蓄着夏秋的能量,凝結着冬日的冰霜,醞釀着春日的芬芳。

《大寒十二月中》
唐 元稹
臘酒自盈樽,金爐獸炭溫。
大寒宜近火,無事莫開門。
冬與春交替,星周月讵存?
明朝換新律,梅柳待陽春。
大寒有三侯,一候雞始乳,萬物沉睡了整個寒冬,終于在此刻蘇醒,雞是木畜可提前感覺到春氣,便開始下蛋繁衍--孵小雞。
二候征鳥厲疾,“征鳥”的另一個名字是“鷹隼”,這是一種比較兇猛的鳥,“曆疾”是指兇狠快速,征鳥之是以要變得兇狠快速,是因為大寒時節天氣更加寒冷,他要強悍搶奪更多食物抵禦寒冷。
三候水澤腹堅,“水澤”指的的是湖水,“腹”指的是湖水中央,“堅”是堅固的意思,到了大寒時節,湖面上的冰會結到湖中央,整個冰面變得非常堅固,說明天氣很冷。“水澤腹堅”是更具底蘊的寒冷。
民諺有“大寒三白定豐年”、‘大寒見三白,農人衣食足”。三白是指下三場大雪。可見,農家忌諱在大寒節氣天晴無雪。這種說法早在唐朝就有了。唐代張文成《朝野金載》中記載:“一臘見三白,田公笑赫赫。”民間是以有“瑞雪兆豐年”的說法。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意思是大寒正常情況下是天氣最冷的時候,如果這時天氣不冷,則是反常現象,那麼以後的氣候變化會很惡劣,人、牲畜、莊稼都不會安甯的。“大寒不寒,春分不暖。”意思是大寒這一天如果天氣不冷,那麼寒冷的天氣就會向後展延,來年的春分時節天氣就會十分寒冷。在古人看來,該冷的時候就必須冷,該熱的時候就必須熱,這樣才符合四時時序,符合生命的規律。
在沒有空調和暖氣的古代,刺骨大寒之夜,北宋文人文同獨坐房中,寫下酬和友人仲蒙的詩句。
《和仲蒙夜坐》
宋 文同
宿鳥驚飛斷雁号,獨憑幽幾靜塵勞。
風鳴北戶霜威重,雲壓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須遣酒争豪。
硯冰已合燈花老,猶對群書擁敝袍。
唐代詩人孟郊在《苦寒吟》一詩中通過“天色、北風,厚冰、短日”描繪了天氣的嚴寒,委婉地表達出詩人内心的悲苦。
《苦寒吟》
唐 孟郊
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
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壯陰正奪陽。
調苦竟何言,凍吟成此章。
大寒到頂端,日後天漸暖,大寒時節,在晴朗的午後已能聽到堅冰深處汩汩的春水聲,淩寒盛放的臘梅也綻放春的消息。
《辛亥大寒 梁塘 道中有作·其一》
明 莊昶chǎnɡ
春暖秋涼自不難,梅花何愛雪邊看。
自知不及堯夫老,今日梁塘是大寒。
汪曾祺在《歲朝清供》裡說:曾見一幅舊畫:一間茅屋,一個老者手捧一個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題目:“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
“大寒”節氣時常與歲末時間相重合,與送舊迎新的春節緊相連,是以大陸民間還有“大寒迎年”的說法。這時人們除了開始忙着做一些除舊布新、準備年貨之類的事情,民俗活動也很豐富有趣,除了大家熟悉的“食糯”、“縱飲”、“除塵”、“糊窗”、“洗浴”之外,還有“趕婚”“趁墟”“貼年紅”等風俗。
傳說臘月底,諸神上天“彙報一年工作情況”去了,這時的人間百無禁忌,趕在這時婚娶不用挑日子,又是農閑,是以舊時民間景象是“歲晏鄉村嫁娶忙”,這就是趕婚的習俗。
“趁墟”是指趕集、置辦年貨。墟期按約定俗成,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日。除十号外,天天都是墟日。
“貼年紅”是指貼春聯、門神、年畫、福字、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是以稱為貼年紅。寄予着人們對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是以大寒節氣期間充滿了喜悅與歡樂的氣氛,是一個喜慶祥和的節氣。
大寒已至, 我們即将迎來一個新的循環。讓我們積蓄力量,等待春天、等待來年的美好。
轉發 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