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野生大黃魚遭大圍捕?省農業農村廳:目前不存在 密切關注

作者:廖昊

浙江新聞用戶端訊 近日,甯波象山石浦的“浙象漁31088”号漁船捕撈到5000斤野生大黃魚的消息刷爆朋友圈,引起各界對野生大黃魚資源情況的高度關注。兩會上,更有人大代表緊急送出建議,呼籲不能一擁而上,圍捕到絕。對此,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處回應了代表的擔憂:目前不存在圍捕現象,我們将保持密切關注和深入研究!

“一網5000斤,這隻是偶發事件,說明野生大黃魚資源已有恢複迹象,但遠未形成‘漁汛’,資源恢複路還很長。”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處有關負責人表示,現在大黃魚的捕撈産量僅為曆史最高年份的1%,種群狀況依然不容樂觀。針對“大黃魚遭密密麻麻漁船圍捕”的傳聞,經監測跟蹤與仔細核查,在之前“浙象漁31088”号捕獲大黃魚的165漁區,捕撈漁船的數量與以往相似,不存在異常增加的狀況。

一些新增前往該海區捕魚的船隻,屬于部分資源友好型的休閑娛樂海釣船。“此‘漁船’非漁船,針對這種新業态的規範發展,已經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會持續跟進管理。”該負責人表示。

大黃魚每年春季從外海越冬場向東海沿岸(浙江近海)進行産卵洄遊,産卵後親體和幼魚栖息在沿岸索餌和生長,冬季遊向外海越冬。大黃魚漁業資源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走過了一條興盛、衰退至複興的曲折之路。1974年,其産量達到曆史最高16.8萬噸,但連續多年對外海越冬大黃魚的圍捕,嚴重破壞了大黃魚的資源基礎,自80年代中期開始一直形不成漁汛。1995年實行東海區伏休制度後,漁獲量曾短暫恢複至近4千噸,之後進一步下降。最低的年份,年産量僅為數百噸。

長期以來,面對着野生大黃魚逐漸消失的困境,各級漁業主管部門前赴後繼,對野生大黃魚的修複養護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護和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設立産卵場保護區、持續增殖放流、實施嚴格的漁政管理措施。

浙江從1998年開始每年在浙江沿岸水域放流大黃魚人工繁殖苗種,近年來,年放流數量穩定在1000萬尾左右,根據放流後的調查和監測,放流大黃魚能在自然海域存活并進行索餌、産卵洄遊,已經産生了自然繁殖的幼魚;2014年,浙江出台《關于修複振興浙江漁場的若幹意見》,為修複振興浙江漁場正式啟動“一打三整治”專項執法行動,通過嚴厲打擊涉漁“三無”船舶、持續推進減船轉産等有效措施,大幅壓減了我省海洋捕撈産能;2015年,浙江率全國之先實施海洋捕撈漁業資源最小可捕規格及幼魚比例制度,規定大黃魚的可捕标準為體重250g或體長255mm;2017年,浙江率全國之先在近岸設立了馬鞍列島、大戢洋、岱衢洋等10個産卵場保護區,為大黃魚在浙江近岸提供了較好的繁殖和索餌場所,同年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關于加強海洋幼魚資源保護促進浙江漁場修複振興的決定》,為海洋漁業資源保護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通過以上各種養護技術和管理手段,大黃魚資源的修複效果較為明顯。據統計,2015年以來,浙江省大黃魚産量在持續衰退20多年後開始呈現出增加的趨勢,截至2020年已達到近1000噸。據最新資料,2021年11月大黃魚的密度指數為每平方公裡113.9千克,比2020年同期又有了大幅提升。近年來,大黃魚漁獲比例不斷增加,據調查,近三年市場銷售的小黃魚中,大黃魚占比不斷提高,約占大小黃魚總漁獲的7%左右。漁民大網頭捕獲野生大黃魚的現象時有發生。

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将繼續聚焦養護資源,深入開展一打三整治專項行動,規範海洋捕撈生産秩序,促進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尤其針對野生大黃魚等重要海洋漁業資源,将進一步加大資源養護和種質資源保護力度。

【來源:浙江新聞用戶端】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