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群專家俯身山川“寫”科研:讓科研成果成為鄉村振興“金鑰匙”

作者:海外網

來源:中國新聞網

(新春走基層)這群專家俯身山川“寫”科研:讓科研成果成為鄉村振興“金鑰匙”

中新網信陽1月20日電 題:這群專家俯身山川“寫”科研:讓科研成果成為鄉村振興“金鑰匙”

作者 趙晖 楊大勇

進入寒假,信陽農林學院九三學社社員楊治國教授并沒有休假的打算。他告訴記者,他要到定點服務縣河南息縣去督查一處在建的水産項目。而學院的知聯會會員、無黨派人士潘鵬亮博士則趕到一家農業科技公司,為其解決草莓苗、蕃薯苗生長不良問題。像楊治國、潘鵬亮一樣,信陽農林學院黨外知識分子科技服務隊的很多成員都打算利用寒假,去到田間地頭、山坳村落,在廣袤大地上實踐科研成果,踐行支農助農初心。

這群專家俯身山川“寫”科研:讓科研成果成為鄉村振興“金鑰匙”

圖為潘鵬亮(左三)在一家農業科技公司,檢視并解決種苗擴繁過程中死苗問題。 信陽農林學院 供圖

信陽農林學院坐落于大别山地帶、紅色曆史名城河南省信陽市。這些年,學院利用自身辦學特色和學科布局優勢,組建黨外知識分子科技服務隊伍,以“農、水、文、旅”四個結合點為服務支撐,逐漸形成了“一體四翼”的黨外知識分子社會服務工作模式,彙聚起助農興農的智力資源。這支隊伍奔波于山川鄉野,穿梭在農田茶園,行走于村村落落,将科研身影留在廣袤土地,将科研成果寫進層巒大山,在助力地方脫貧攻堅、服務老區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哪裡的農作物得了病蟲害,我們就去哪裡。消除了病蟲害,祛除了農民朋友的心病,我的研究便有了意義。”這是潘鵬亮經常說的一句話。他常年緻力于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他的治蟲理念,課餘投身生産一線是他的工作狀态。近年,潘鵬亮先後與息縣息半坡種植專業合作社、羅山縣嶽城村、固始縣樂道村等建立了科技幫扶關系,既送技術,還幫教育訓練,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農田衛士”。

王金合是潘鵬亮的優秀畢業生。他的合作社經過6年的建設,不但果園長勢喜人,林下養雞鴨鵝、飼養藥用水蛭、種植迷疊香等項目也效益可觀。“潘博士的綠色治蟲技術就是‘金鑰匙’,能打開緻富之門。”王金合說。

楊治國是河南省大宗淡水魚産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連續多年擔任省科技特派員,因一心助農在漁民中享有很好口碑。熟知楊治國的人都知道,“這個科技特派員不簡單!”這些年,楊治國的足迹遍布省内西平、息縣、尉氏等多地,提供科技服務,探索科技成果推廣轉化途徑,助力漁業養殖戶增産增收。自2014年以來,他主導建設示範基地4個,推廣綠色養殖技術6個,教育訓練農民、農技員3000餘人次,143個貧困戶在他的幫助下實作脫貧。

這群專家俯身山川“寫”科研:讓科研成果成為鄉村振興“金鑰匙”

圖為張奇志(左一)在泌陽付莊鄉李崗村調研農家樂項目。 信陽農林學院 供圖

看着一戶戶農民富裕起來,楊治國說,“科研論文就是要寫在祖國大地上才會凸顯其價值。”

農民富起來,村莊還要美起來。從2010年至今10餘載,學院知聯會會員、無黨派人士方志宏副教授幾乎走遍信陽的山山水水,挖掘搶救民間文化,協同創新保護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産。

“讓美麗鄉村留住鄉愁,就要賦予鄉村建設文化内涵。”方志宏說,信陽有得天獨厚的大别山紅色資源,深入挖掘、整理及研究其内涵,可以為地方文化産業振興做些貢獻。2019年,她的《信陽民間歌謠服務光山縣晏河鄉帥窪村、固始縣陳淋子鎮孫灘村鄉村振興戰略調研報告》獲得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優秀成果一等獎,就是将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成果的生動實踐。

2020年6月,方志宏被聘為《中國民間文學大系.謎語.河南卷》編委,搜集整理信陽民間歌謠謎語150餘首,助力信陽市、商城縣、固始縣獲批“河南民間謎語之鄉”。

這群專家俯身山川“寫”科研:讓科研成果成為鄉村振興“金鑰匙”

方志宏(右)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光山花鼓戲非遺傳承人魏桂香交流。 信陽農林學院 供圖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美麗的鄉村景色,激發着許多專業人士緻力于鄉村旅遊開發與鄉土文化挖掘。學院知聯會會員、無黨派人士張奇志副教授以省科技特派員的身份,以“鄉土”為根“文化”為本,帶領服務團隊着眼于鄉村特色小鎮規劃,立足“産業+文化+旅遊+社群”發展模式,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鄉村旅遊發展路徑。為探讨可行性,她把自己總結出的成果編入專題教育訓練資料中,在縣區鄉村旅遊和農家樂教育訓練中積極推廣,把“詩與遠方”寫進大山,留在鄉村的角角落落。

“讓科研成果成為農民緻富、鄉村美麗的金鑰匙。”這是信陽農林學院黨外知識分子科技服務隊所有成員的心聲。不管是“農田衛士”“科技特派員”,還是“鄉愁教授”,他們說,隻有将身影融進土地,科研成果才能滲透到農民心中。(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