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我們撕下身上這張稱為“社恐”的标簽

作者:唯有此間亭

上周末,與許久未見面的朋友相約去了趟海底撈。在這寒冷的冬天裡享受肥美的肉片在鍋中上下不停地翻滾着,心情也随之一起快樂地翻滾,相談甚歡。

“你平時雙休都在家做什麼呀,也不見你發朋友圈我還以為你把我屏蔽了呢"我打趣地問她。

“哪也沒去,整天就在家呆着,我可以兩天不出門,宅在家裡。用現在流行的一詞,我好像得了‘社恐’了。覺得一個人自在,看到人多的場合覺得特别不舒服。”

“現在就連在食堂吃飯,我也一個人坐着,感覺沒什麼話題可以和同僚聊,看到上司從對面走過來,我都要低着頭轉個方向走,就怕見面遇到了沒話說尴尬。”

最近頻繁地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社恐”一詞。但是聽身邊的朋友說起自己是“社恐”還是第一次。于是我特地上網普及了下究竟這兩個字隐含着什麼意思。

“社恐”作為“社交恐懼症患者”的簡稱,最初來源于一種疾病名稱--社交焦慮障礙。

曾有機構做了調研,在18至35歲的使用者發起問卷調查中共,回收有效問卷超4000份,顯示超四成被調查者自稱“社恐”認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問題。

看來這已經是存在現在年輕人中的一個普遍問題了。

第二天上午,接到表妹的電話,她因家離機關太遠受不了每天路上來回三個多小時車程的折騰,便在公司附近租了房,邀請我去玩。

從小看她長大的小表妹,如今也踏上工作崗位了,開始獨立生活了,心裡一陣感歎時光的飛逝。

晚上,我們在附近的餐廳裡一起吃飯。席間,我打趣地問她,是不是有男朋友了是以搬出來住了?沒想到她的回答竟然是 “姐,我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宅在家哪裡有男朋友,除非天上掉一個下來給我。"

“之前不是經常看你和同學一起聚會嗎?"我好奇地問。

“工作後聚會得少了”。表妹咬着吸管含糊地說到。那下了班不是和同僚一起聚餐的嘛。你們科技公司大把的單身優質男青年呢"我好奇地追問道。

“我現在是社恐一族呀,最多網上和人聊兩句,見了面一句話也說不出,不知道要聊些什麼,太尴尬了。俗稱,‘社死’。

工作時也不閑聊,不想與同僚們主動溝通,怕耽誤别人的時間。也不想參加人多的聚會,平時周末我都是在家打遊戲,追個劇。哪有什麼機會去認識男朋友呐。

工作快一年了,和同僚關系也一般,上司幾乎都快不知道部門裡還有我這樣的人物存在了。"…….

我不可置信地看着她。在我印象裡,面前這位95後可是從小就活潑開朗,怎麼也和“社恐”一詞聯系不到一起。剛踏入社會,本來應該精力無限,渴望社交的時候,怎麼就“社恐”了呢。

如今,“社恐”這一詞頻繁出現在大家的聊天裡,自黑中。這其實是一種焦慮障礙,大多數人對正常社交的焦慮感和恐懼感,但是基本都可以通過自己調節而度過。

我想起了之前讀心理咨詢課程時,老師說過的幾點克服焦慮症的方法,有幾個方法還挺适合社恐族的,便和表妹分享:

不要強迫自己,刻意去迎合别人的話題

壓抑自己去迎合别人,這樣隻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讓自己逃避社交活動。可以先選擇熱情開朗的同僚,同學去交流,讓自己慢慢适應人多的場合。

自信

有時候我們隻是因為說錯了,或者做得不好怕别人笑話或輕視自己。我們可以選擇與别人分享自已指長領地的經驗作為溝通的突破口。

前陣子很火的欄目《披荊斬棘的哥哥》中李承铉,此前李承铉曾表示自己不善與人交流,也不善于主動結交新朋友,通過一場飯局,憑着對美食的喜愛與大家侃侃而談,進而讓大家了解他平時不為人知的那一面。

最關鍵的一步

我覺得大多數年輕人最快能擺脫社恐心理的方法便是;放下手機,停止網遊,走出家門,多參加戶外集體運動,羽毛球,徒步,騎行等等。

運動是非常好的緩解壓力的方法,可以使大腦内釋放某些物質,這些物質可以讓身心愉悅、平靜、緩解焦慮;公司團建,旅遊也都是很好的能在輕松的環境裡與他人交流互動的途徑。

不要再給自己貼上“社恐”的标簽。快樂工作,健康生活,這才是當下屬于我們年輕一代正确的生活态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