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死:/你,我可以忍受它,/當一切都從我身上消失時。
三十年前,正是這三行詩,讓詩人王家新記住了保羅·蔡蘭的偉大詩人,并被他深深地吸引。"我第一次讀澤蘭是一次機會,我從社會科學院借了澤蘭詩歌的英文版,第一讀就被抓住了。他說:"中外古今文學中關于死亡的詩歌太多了,我從未見過有人像澤蘭那樣寫過死亡,他和他的死在我和你之間建立了深厚的關系。雖然這首詩隻有三行,但背後卻是澤蘭的生平,其中也包含着這個飽受苦難的猶太民族的曆史。"今年4月20日,在德語詩人保羅·澤蘭逝世51周年之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灰燼的輝煌:保羅澤蘭詩選集》,邀請著名詩人渡渡鳥、藍藍等嘉賓到北京考德書店分享他們對保羅澤蘭的閱讀和研究經驗,深入解讀澤蘭詩歌對中國當代詩歌的意義。和我們的時代。
30年來,王家新把《這樣的澤蘭》帶入了自己的生活,不僅讀書翻譯,還一起生活,一起沉默,有時還要"為他而活"。蔡瀾成為生活中某種不可分割的"存在",他和這樣的翻譯對象也建立了一種深刻的"我和你"關系。是以今天回過頭來看,澤蘭的短詩《你曾經》已經成為他多年來對澤蘭的翻譯和把握的反映。
著名詩人多爾多對舞台下的年輕觀衆說:"這是你們最好的教科書。"他認為,對于澤蘭的詩歌來說,重要的是閱讀而不是分析,在反複閱讀中感受澤蘭的偉大,建立自己的對策,這需要時間。澤蘭的詩歌不是澤蘭一生的簡單記錄,批判性不能取代創造力。渡渡鳥當場表示,他自己的回應蘭讀包含三個階段:一是30年前剛開始讀澤蘭,那是最激動人心的階段;在澤蘭的詩歌中,神秘是他的創造性表達,詩歌中的沉默和倒退是澤蘭詩歌最重要的前提,澤蘭在這方面超越了一切;
閱讀澤蘭對詩人Blue來說是一次痛苦的經曆。"澤蘭的父母死在集中營裡,他心中經曆的痛苦和絕望隻是他詩歌的一部分,這永遠喚醒了讀者對詩人希望你能達到的那種感覺和認識的想象力。有了豐富的生活體驗,再次閱讀澤蘭的詩歌會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她說。
正如王家新所指出的,澤蘭的詩歌大多是在"我和你"的架構内進行的。這在詩歌史上也是罕見的。蔡瀾認為,詩歌是一種"信瓶",他必須面對未知,無法與人相遇,不僅從人性的經驗出發,更在于在歐洲哲學和詩歌傳統中的對話,而在澤蘭身上則更多是從曆史經驗中徹底批判和反思,開啟了"我和你"的對話。
中國教育日報, 2021年5月4日
作者: 蕾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