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北聯大——戰火中我黨創辦的高等學府

作者:洛钊
華北聯大——戰火中我黨創辦的高等學府

華北聯大成立大會

“插在敵人心髒上的一把劍”

“華北聯大”是抗戰時期我黨在敵後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學府,是中國人民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1939年—1945年,在晉察冀邊區敵後抗日根據地辦學整整六年,其中在阜平縣平房村堅持辦學達三年之久。

在革命戰争年代,特别是敵後極端艱苦的鬥争環境中,華北聯大秉承“為革命實際鬥争的需要而培養革命幹部”的教育方針,堅持革命化、正規化、知識化方向發展,探索出一條既适合戰争需要又符合教育發展的獨特模式,培養和輸送近萬名革命骨幹,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被譽為“插在敵人心髒上的一把劍”。

1939年7月7日,全面抗戰進入第三個年頭。陝北延安橋兒溝天主教堂西側的廣場上,華北聯合大學校長兼黨團書記成仿吾宣布華北聯合大學正式成立,并請毛澤東為聯大師生作報告。7月12日,聯大全體師生從延安出發,經清澗、綏德、米脂、叚城,在盤塘渡口渡過黃河,沖過日寇防備森嚴的同蒲鐵路,穿越滹沱河上遊大峽谷,曆經3個月的星夜兼程,長途跋涉,最終到達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和晉察冀軍區所在地河北阜平的城南莊。

就在華北聯合大學宣布成立的兩個月前,侵華日軍突然增兵華北,妄圖渡過黃河,進攻中共中央所在地陝北。陝甘甯邊區有17所幹部學校,數萬名師生,辦學遇到了重重困難。黨中央根據形勢的變化,決定由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延安勞工學校、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聯合組建華北聯合大學,開赴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國防教育。

華北聯大——戰火中我黨創辦的高等學府

無産階級革命家、無産階級教育家、著名翻譯家華北聯大校長成仿吾

華北聯大在晉察冀的芳華歲月

80年前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曾經活躍着這樣一批熱血青年。他們捧起書本是學生,背包當闆凳,膝蓋作課桌;他們拿起鋼槍是戰士,反“掃蕩”,打遊擊;他們秉承“團結、前進、刻苦、堅定”的校訓,在學習中進步,戰鬥中成長。80年後的今天,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雖然已經故去,但在書籍史料裡,在百姓的講述中,我們依然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聽到他們的故事……

平房村,阜平縣神仙山南麓一個靜谧安詳的小山村。村前小河涓涓,日夜流淌。村舍依山而建,直抵山腰。一個典型磚石結構院落,三間正房與廂房、南房錯落有緻。這家老爺爺為人行俠仗義、疾惡如仇,在當地頗有聲望,兒子為人正直,愛打抱不平。1942年,華北聯合大學校長成仿吾就住在這家院子裡。南屋是會客和辦公場所,正房的東屋是休息室,西廂房是夥房,原來有個小門跟鄰院相通,是緊急撤離的通道。

1942年秋天,鬼子‘大掃蕩’,成仿吾校長接到撤離的指令,立即帶領學生轉移到了山裡。就在他們撤走的第二天,鬼子的飛機就來轟炸了,一顆炸彈正好落在正房東屋的屋頂上,房子當時就炸塌了。幸虧聯大師生撤離及時。”

華北聯合大學的旗幟,在晉察冀根據地高高飄揚。走進城南莊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在邊區“教育事業”展區,講解員的講解和華北聯合大學的圖文介紹,讓我們對黨在敵後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學府有了初步了解。埋頭尋找紀念館資料室的書籍文獻,再将所有片斷連綴在一起,華北聯合大學的輪廓漸漸清晰。

1939年11月7日,阜平縣城南莊的一片打麥場上,華北聯合大學舉行盛大的開學典禮。除華北聯大全體師生和晉察冀邊區黨政軍上司外,參加典禮的還有雲南大學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李公仆率領的邊區考察團。典禮尚未結束,雪花便從空中紛紛飄落,遠處隐隐傳來鬼子冬季“掃蕩”的隆隆炮聲……

入夏的阜平山區,天氣陰晴不定。平房村村北的山坡上,一片土石壘成的院落已是破敗不堪,有的房子僅剩下殘垣斷壁。村道上,幾名青年或與村民交談,或在丈量登記。村幹部說,這些年村裡脫了貧,村民有的在坡下蓋起了新房,有的遷到了外地,山上這些老宅子大都空了很長時間。人民大學的上司也來村裡考察過很多次,最近還跟縣裡簽了約,共同啟動華北聯合大學舊址改造工程,摸底工作馬上就結束了。當年,成仿吾校長和聯大法政學院的師生在村裡住過一陣子,那片老房就是華北聯大的宿舍和教室。

1939年10月,華北聯大抵達城南莊後,晉察冀軍區為每名師生配發了一套全新的黃色軍裝,一套白布襯衫,一條軍用棉被,這是聯大學員的全部裝備。由于身處敵後,為了防備日僞偷襲侵擾,學校校部、社會科學部、文藝部、青年部、勞工部和衛生處被分散到了易家莊、栗園莊、花山、花溝口和瓦渣地等多個村莊。

關于華北聯合大學在晉察冀艱苦卓絕的學習、生活和鬥争情況,從1948年哈爾濱東北書店印行的《人民的大學》一書中,看到以下記述——

由于戰争,學校不能有固定的地區;處在鄉村,各部住處很分散;财政困難,裝置是非常簡陋的,僅有少數書籍。沒有教室,沒有禮堂,沒有好的桌椅闆凳……大樹下面就是課堂,農民家裡騰出的土房就是宿舍,廣場就當作了禮堂,用被子打成的背包就代替了椅子,老百姓的大門闆,也可以當作了黑闆……

此時,戰鬥是很頻繁的,聽見槍炮聲是很平常的事。生活更是艱苦,沒有了糧食,就吃牲口食用的高粱豆類,而且定量較少,不能吃飽,随時還有進入遊擊戰争的可能……

日本人又動員了七萬以上的兵力,對晉察冀施行瘋狂殘酷的秋季大“掃蕩”,曆時兩個月之久,并采取了惡毒的“三光政策”。全校四千多人分散到五個縣的村莊裡,和農民在一起打遊擊,展開對敵鬥争,幫助秋收秋耕。十一月間掃蕩結束,學校立即集中起來,繼續進行教學……

平房村一位村民的叔叔是抗戰期間村裡犧牲在鬼子屠刀下的7名共産黨員之一。他指着坡上的幾個土堆說:“這是當年聯大修的煉銅的窯洞。聽老人講,鬼子對解放區實行封鎖,物資缺乏,聯大的教員和學生就把各村收上來的銅盆、銅像,熔了以後煉成銅坯,再運到八路軍兵工廠造子彈。”

有抗争就有犧牲。對于邊區的幹部群衆來說如此,對于聯大的師生們亦然。那年97歲高齡的華北聯大學員、北京晚報離休幹部方亭在自己的《追思錄》中寫道:“敵人專在拂曉時偷襲,我們在三星正南時就必須起身,沒有睡過一個囫囵覺。白天不敢點火做飯,半夜再湊合吃點東西,經常餓肚子……12月的一天,聯大一個小組躲在胭脂洞一帶。她們上午爬山隐蔽在小樹林後,聯大學生辛林走動時腳下踩的石頭滑動了,同伴眼睜睜地看見她滾下山去,摔到懸崖下。大家下去尋找,隻見辛林面無血色,已經停止了呼吸。辛林是胡宗南的侄女,原在北平上學,這個背叛了自己反動家庭投身到抗日戰火中的愛國青年,壯志未酬不幸犧牲在太行山上。”

華北聯大——戰火中我黨創辦的高等學府

成仿吾在束鹿辦學的住處

華北聯大在束鹿縣辦學

1946年11月,華北聯大全體師生1000餘人從山西廣靈出發,經過靈丘、阜平、唐縣、安國、深澤等縣,長途跋涉八百餘裡,于11月底勝利轉移到束鹿縣(現辛集市)東部的新城、大李莊一帶村莊。文藝學院駐賈李莊。華北聯大在農村辦學,為迎接全國解放培養人才,對外宣稱“平原宣教團”。

華北聯合大學師生在艱苦辦學的同時,還積極幫助村裡辦民校、寫黑闆報、搞高房廣播;文藝工作團在街頭演出革命文藝節目,教學生和農村青年唱革命歌曲,扭陝北秧歌。華北聯合大學像一架巨大的革命播種機,把革命的思想,革命的文化,播種在成千上萬的當地人心中。

我們耳熟能詳的艾青、王昆、郭蘭英、周巍峙、賀敬之等文藝翹楚人士均在此戰鬥和生活過。時至今日,這裡依舊儲存着華北聯大的教室、宿舍、營房和食堂,在歲月的長河中一直熠熠生輝。

大李莊村的這處舊址是華北聯大校長、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成仿吾曾居住過的院落,目前僅剩西屋。1965下半年中央軍委訓示軍隊院校停課參加地方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四清),筆者時在石家莊鐵道兵學院,2000多教職員工奉命趕赴束鹿縣參加地方四清。我們住在老鄉家,像老八路當年那樣同吃同住同勞動,晚上搞四情,幫助村民批鬥“四不清分子”,主要批鬥是那些多吃多占的村幹部。

彼時村民常說起,我們像當年的“華北聯大”學生,雖然時隔近20年,但是村裡的老人們對“平原宣教團”仍有着特殊的感情,對話劇團的記憶尤為深刻。“當時搭的戲台都很簡陋,隔三差五就會給村民唱一次,有《三打祝家莊》、《逼上梁山》,各村都成立了話劇團,縣裡創立了“金束鹿評劇團”。演劇的時候外村的人也來,人山人海的。”

原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賀敬之曾在賈李莊村一處四合院居住過,現在還儲存完好,在大門洞展有華北聯大在辛集新城駐地示意圖,西廂房的牆上挂有一些當年華北聯大師生的照片、人物簡介、來往信函等。尤為引人注意的是,在空魚缸裡還精心儲存着當年的一塊棉仁餅,說是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當年臨走時送給房東當飯費的,房東一直儲存至今。

據賈李莊村村民回憶,宣教團來了之後搞土地改革,組織群衆、發動群衆,從思想上武裝群衆,村裡發生了很大變化,徹底改變了幾千年的農村面貌。還開過戰鬥英雄表彰會,音樂系的郭蘭英、王昆留下了很多文藝節目,讓人們印象非常深刻。

賈李莊村民回憶說,華北聯大的老上司、老同志解放後都來賈李莊回訪省親,包括《小兵張嘎》的作者徐光耀、白石等。郭蘭英曾經寫過一段回憶錄,說小李家莊養育了她,非常懷念這段曆史。周巍峙和王昆的第一個兒子周琪月就是出生在這裡。

至今雖然時隔70餘年,但當問起當年華北聯大在這裡辦學的情景,新城鎮路過村的老人曆曆在目,回憶起這段難忘的時光,就打開了話匣子。

“1947年,我們村來了個宣教團,幫助村裡搞土地改革,據說是外語學院的,一部分在前街住,還有三個散戶,大多數在我們村西南角。他們把握政策相當好,聽說别的村或者别的縣裡邊,搞極左,死人傷人特别多,我們村裡沒有死傷一個人。在平分房産上面特别圓滿、特别公正,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生活方面,早上起來,他們有的在房頂上安靜讀書,有的到野外念外語、背單詞。”

華北聯大在束鹿一年多的時間裡,就像一架巨大的革命播種機,把革命的思想、革命的文化,播種在辛集大地上。雖然這些舊址有些落寞和孤單,但它們曾經的光榮,将被後人永遠銘記和懷念。

華北聯大——戰火中我黨創辦的高等學府

正定的華北大學

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合并成立華北大學

位于石家莊市正定縣城十字街有座漂亮的天主教堂,現在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56醫院内,同治六年(1867年)建。教堂現存建築有天主教堂、神父樓、修女樓,另有碑刻兩通,用來紀念日軍侵占正定時為保護當地百姓而犧牲的外國神職人員。

1948年8月24日,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合并成立華北大學,校址便設在此處。 天主教堂坐北向南,主體為典型的單層哥特式建築,局部二層。上世紀六十年代其兩側原有的高起大廈被毀壞,門窗已改為新式玻璃門窗,教堂内部裝修有改動。神父樓(現稱栖賢樓)位于天主教堂東側,該樓為西式建築,二層,面寬五間、進深一間前後帶廊。

華北聯大——戰火中我黨創辦的高等學府

朱德委員長和華北聯大校長成仿吾

1948年,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前身)在此辦學時,校長吳玉章及著名作家丁玲曾在此辦公,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也是丁玲在此創作完成。該建築除房頂、門窗及裝修有部分改動外,基本保持原貌。修女樓位于神父樓南側,該樓最初為教堂修女起居用房,華北大學在此辦學時曾作為學生宿舍使用,現該房閑置。

以上三座曆史建築為天主教堂遺存,其中教堂集中展現了西方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技術高超、又帶有藝術性,具有較高的曆史、藝術、科學價值,為研究西方建築提供了執行個體。華北大學曾于1948年遷駐于此,為新中國培養了大量幹部人才,在近現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華北聯大——戰火中我黨創辦的高等學府

華北大學工學院部舊址

九年筚路藍縷辦學,演繹一段現代高等教育傳奇

阜平、曲陽、唐縣、平山、靈壽、行唐,輾轉中辦學的6年間,在晉察冀這片革命熱土上,華北聯合大學彙聚了何幹之、呂骥、沙可夫、江隆基等一批當時中國一流的知名學者、教授,吸收了北平、天津、石家莊等城市及敵占區的大批熱血青年。李公樸贊譽華北聯大“是在敵後辦起的第一所高等學府,是曆史上沒有過的,是英雄的事業,是插在敵人心髒上的一把劍”。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後,華北聯大随軍轉移,各院系分别開赴張家口、石家莊、正定等地,學員邊學習邊參加土改。1948年5月,晉察冀解放區的華北聯大與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北方大學合并成立華北大學。新中國成立後,為培養具有馬列主義素養和專業知識的建設人才,黨中央決定以華北大學為基礎,組建中國人民大學,這也是我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大學。至此,華北聯合大學最終完成了從延安到城南莊,張家口、束鹿、正定最後在首都北京辦學的曆史道路和革命任務。

華北聯大——戰火中我黨創辦的高等學府

今天的中國人民大學

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提供了這樣一組統計數字:華北聯大在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辦學整整6年,先後畢業的學生共80餘個隊(班),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争培養了8000多名幹部。其中,政治、經濟、行政幹部3000多人,教育幹部3000多人,文藝幹部1000多人。期間,經過華北聯大教育訓練一個時期即配置設定工作的幹部人數達萬人以上,為中國革命培養和輸送了大批人才,對堅持敵後抗戰、發展壯大根據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