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0件民生實事,一份“軍令狀”裡的民心呼應

現代快報評論員 戴之深

1月20日,在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代省長許昆林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以附件的形式單獨列出12類50項民生實事,條條回應百姓關切,件件呼應群衆期盼,每一條每一件都“誠意滿滿”“情意濃濃”。

50件民生實事,一份“軍令狀”裡的民心呼應

12類民生實事的前三類分别是:完善衛生健康體系(7件)、加大教育惠民力度(3件)、力解“一老一小”難題(10件)。尤其是第三類,可謂民生實事“大戶”。整個清單散發着濃濃的民本情懷,呈現着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清單式管理一目了然、項目化推進一以貫之。

辦好民生實事,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内容、厚重内容,折射的是深沉的“大民生觀”。民生幸福是所有幸福的基礎,辦好民生實事,增進民生福祉,是一省之大事。

提高民生幸福指數,是不變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諄諄囑咐,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紮實辦好民生實事。

人民群衆對民生實事的“立項”,充滿期待。在今天,能不能辦民生實事、群衆對民生實事滿不滿意,已經成為檢驗政府工作的重要标準。持續改善民生,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安全穩定,讓人民群衆安居樂業、心想事成,這是曆史性的、時代性的要求。穩了民生,就穩了民心,就穩了社會。這也是“穩中求進”的要義所在。

辦好民生實事,是對民心民意的真誠呼應。人民政府為人民,凡是百姓要想的事、想解的題,都是政府要幹的事、要解的題。

50件民生實事,一份“軍令狀”裡的民心呼應

不必諱言,一些民生實事源于民生痛點難點、各種“急難愁盼”問題。例如,優化新增30家标準化護理院的目标對準的是養老需求;開展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教育訓練50萬人次,目的在于幫助老年人輕松跨過“數字鴻溝”,避免成為數字時代的“邊緣人群”;而建立擴建120個示範性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關愛之家),則是針對一些未成年人遭受到的傷害予以救助。“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這些民生實事,針對性很強,充分展現了對民意的回應、對民生需求的呼應,令人振奮。

報告提出,在補齊民生短闆上持續用力,在幫扶困難群衆上善作善成,讓人民群衆的生活年年都有新改善、一年更比一年好。這是落地有聲的莊重承諾,這是自信果敢的施政擔當。

兌現年度民生實事清單有時限,将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标,則無盡時。列下2022年12類50件民生實事,寫下的是一紙“軍令狀”。江蘇在2021年取得的成績,是集中資源和力量,辦好2022年50件民生實事的底氣所在。扛起“三大光榮使命”,同心同德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我們,有堅定的信念完成“軍令狀”,有通達的路徑直抵2022年民生實事“終點站”。

值得一提的是,為民辦實事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因而,完成這份清單并非畫上了“句号”。緊扣群衆需求,傾聽百姓聲音,噓寒問暖,關心備至,展現着“以百姓心為心”的常态化内涵——辦好民生實事,描繪幸福底色,是恒久而激越的樂章。

(現代快報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