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加速了社會的全面數字化,也讓更多人認識到老年人在數字時代的困境和需求。2021年,智能化服務适老化問題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适老化”一時成為政策熱點。七普公布後,大陸老齡化程度及發展速度成為全社會焦點所在,這讓“适老化”從面向單一人群的問題,走向為所有人服務的問題。
近日,騰訊科技向善創新周科技助老圓桌論壇啟幕,對于中國2.6億老年人的未來養老給出些許思考和方向。
智慧養老産品供給量上升,産業生态尚在發育
智慧健康養老産業聯盟秘書長吳昕指出,從産業基礎層面來看,大陸智慧養老産品供給提升很快,“智能可穿戴裝置,大陸一年的出貨量約1.07億多部,占全球需求量25%以上;血糖儀血氧儀等便攜式裝置檢測裝置,出貨量近億台,超過了全球産能的70%。”
那麼,當下問題的關鍵在于産業供給沒有形成生态,需要全行業共同努力來促成。
騰訊安全平台部AI安全專家劉水生則表示,從騰訊實踐來看,目前科技助老産品在技術方面仍需克服許多挑戰,例如,智能防跌倒産品研發仍面臨資料缺乏的挑戰,通過模拟跌倒的方式建立資料集的效率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如果相關産業生态可以快速建立起來,産業上下遊合作更加緊密通暢,則能大大降低研發成本。
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培育應同時進行
盡管近年來老年人可支配收入一直在提升,但智慧養老需求側一直沒有真正活躍起來,老年人對科技産品的認知态度與消費意願也是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此問題,各位專家從不同視角提出了觀點。吳昕認為,新基建是智慧養老産業發展的基礎,可以使資料和資訊的流通更加充分,進而大幅降低産品研發的成本,促進智慧養老産業的發展。
針對受限于認知觀點,市場需求未被充分釋放的問題,中國老齡産業協會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王永春提出要“抓兩頭”,在供給側改革的同時進行消費側培育,培育老年人對科技産品的積極認知,優化老年人消費結構,讓更多老年人受惠于現代科技。
面向老年人根本需求,科技服務“不着痕迹”
“老年人普遍渴望的是與社會連接配接,是被社會所需要所尊重,而不僅僅是‘被養’。“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房莉傑認為,科技在此環節有很大的作為空間,應當自然融入老年人日常生活中,面向老年人根本需求,但又能“不着痕迹”地服務好他們。
騰訊研究院進階研究員陸詩雨指出,2021年,騰訊研發的“養老助餐微信刷臉”支付終端在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海珠社群黨群服務中心鄰裡之家助餐點投入使用,老人們不用帶手機和助餐卡也能吃上可口的熱乎飯,科技無形地融入到老年人的生活中,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便捷度。
事實上,随着科技發展與生态建設的優化,人工智能、虛拟現實等前沿資訊技術也越來越多地應用到養老領域,王永春指出,未來還可能出現在虛拟世界裡陪伴老人的元宇宙産品,為老年人帶來精神療愈和情感的寄托。
本文源自藍鲸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