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廈門經濟特區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實作路徑

作者:i自然i海洋

廈門位于台灣海峽西岸中部、閩南金三角的中心,是國務院批複确定的中國經濟特區,也是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及旅遊城市。經濟特區建設40年來,廈門在探索建立開放型經濟制度上先行先試,着力拓展發展空間,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發展品質不斷提升,特别是“十三五”以來,廈門圍繞經濟發展高素質、生态環境高顔值的現代化國際化強市發展目标進行了積極探索,在促進海洋經濟發展與建設海洋生态文明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

站在新起點,廈門海洋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要實作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應實施重點突破,積極探索建設具有自由港特征的經濟特區。

廈門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廈門因海立市、因海開放、因海發展,海洋經濟是廈門經濟全面提速的重要引擎之一。“十三五”時期,廈門海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态勢,海洋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1%。海洋經濟規模較“十三五”前有所擴大,其中2020年海洋生産總值實作1405.29億元,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為22%,海洋三次産業比重為0.524.874.7,繼續保持以第三産業為主體,第二産業協同發展的态勢。

“十三五”時期,廈門市着力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産業。2019年、2020年全市海洋新興産業分别實作增加值502.45億元和524.38億元,占海洋生産總值的比重分别為30.5%和37.32%。海洋新興産業已成為廈門海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海洋生物醫藥産業、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業等産業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廈門已成為東南沿海最大的生物與新醫藥産業基地。

通過實施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項目,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十三五”時期,廈門着力打造科技創新平台,建成了國際最大的深海生物基因庫、全國最大的海洋藥源生物種質資源庫和國内首個海洋“雙創基地”。此外,廈門市建立院士工作站3個、企業研發中心4個,新增海洋創新和研發平台17個,累計完成研發成果轉化96項,形成标志性成果54項,申請制定标準32項,新增海洋專利488項。

作為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區域,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對台合作取得積極進展,兩岸在現代漁業、海洋生物醫藥與保健食品、遊艇制造、濱海旅遊等領域合作不斷深化。廈門是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網絡(PNLG)秘書處所在地,與東亞海洋環境管理夥伴關系(PEMSEA)區域組織已開展了二十餘年的合作。“十三五”時期,廈門大力推進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設。目前,“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大資料項目”“中國-東盟海洋公園生态服務平台建設項目”“中國-東盟海洋産業技術服務平台項目”正穩步推進。

廈門海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一是海洋産業競争力不強。廈門海洋新興産業發展較快但目前規模仍然偏小,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和拳頭産品相對較少,對廈門市總體經濟發展支撐不足。海洋生物醫藥與制品、海洋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産業領域項目往往存在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的特點,同時相關産業發展較難延伸,優勢不明顯。海洋産業集聚效應不顯著,目前廈門海洋高技術産業示範基地和國家“科技興海”海洋生物産業示範基地散布在海滄生物醫藥港、同安輕工食品工業區、翔安火炬高新區等綜合園區,缺少專門的海洋産業園區,技術、人才、環境、區位等方面未得到有效整合,現有的産業鍊較短,一些特色産業鍊尚未形成規模優勢。由于頻繁的海洋災害、有效資産抵押品較少等原因,海洋金融對産業的扶持力度有限,現有的金融産品如海洋創投基金、“海洋助保貸”的市場接受度及參與度不高,未能充分發揮對海洋産業的支撐作用,海洋産業多元化融資機制有待完善。

二是科技優勢發揮不足。廈門海洋科技力量位居全國前列,但其科技優勢還有待充分發揮。海洋高新産業項目庫儲備不足,産業鍊上下遊企事業機關聯合不緊密,成規模、有影響的優質項目不多;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有待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攻關成果在廈門落地轉化的積極性不高,鼓勵科研人員轉化科技成果的政策針對性、力度仍需提高,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夠突出,相比于其他沿海城市,廈門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力有待進一步發揮。

三是海洋資源環境承載壓力較大。廈門海域面積約355平方公裡、海岸線194公裡,人均岸線占有率僅為福建全省水準的42%。受上遊九龍江影響,陸源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任務艱巨,廈門市面臨較大的海洋生态環境保護與修複壓力,海洋環境品質提升空間受限。

四是城市間競争愈加激烈。在福建省範圍内,福州、泉州、漳州等周邊沿海城市的發展在為廈門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使廈門面臨部分産業空心化的挑戰;在全國範圍内,上海、深圳、青島、甯波、大連等地陸續部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這就意味着廈門将在涉海項目、産業、技術、人才、制度等方面面臨更為激烈的競争。

推進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路徑

“十四五”時期,廈門應充分發揮其經濟特區、自貿試驗區、自主創新區、綜改試驗區、金磚創新基地等先行先試優勢,着力補齊短闆,抓住發展機遇,積極探索建設具有自由港特征的經濟特區,推進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方面實作突破。

一是優化和拓展海洋産業發展格局,建構海洋高新産業園區。對于海滄涉海園區、同集涉海園區和翔安涉海園區這三個已基本成型的海洋産業聚集區,要進一步提升其海洋産業集聚水準,優化現有空間布局,加快建構現代海洋産業體系,并在上述“三園”的基礎上,統籌考慮海洋産業發展潛力和資源環境承載力,打造環灣海洋經濟發展帶和環島海洋經濟發展帶,推動高崎漁港更新改造和歐厝綜合漁港規劃建設,引入高品質、具備一定影響力的海洋高新産業項目,着力建構海洋高新産業園區,加快形成“三園、兩帶、兩港、一區”的海洋經濟發展空間格局。

二是進一步壯大海洋新興産業,積極推進現代海洋産業體系建構。在海洋生物醫藥與制品、海洋高端裝備制造等已具備一定基礎的新興産業領域,培育具有競争力和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和拳頭産品。加快發展海洋資訊與數字産業,推動“智慧海洋”工程與海洋産業深度融合,着力推進電子資訊和人工智能等資訊技術在港口物流、航運交通、遠洋科考、資源勘探、環境監測、災害預警、海域規劃等領域的示範應用。提升涉海金融服務業發展水準,推動專業化涉海金融機構建構,吸引各類涉海金融服務企業在廈門落戶,進一步發揮海洋産業基金引導作用,使其發展成為廈門市重大海洋項目投資平台,創新涉海金融産品,拓展“海洋助保貸”業務範圍,提升其市場接受度和參與度,切實解決涉海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推動海洋領域先進技術、優秀人才和環境、區位等資源的整合,建構跨區域海洋戰略性新興産業叢集,形成海洋産業集聚效應。

三是推動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打造海洋科技創新高地。貫徹落實國家、福建省和廈門市科技創新政策,加強财政、稅收、産業、金融、政府采購、社會平台等政策協同,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更為完善的政策環境和高效便捷的服務。整合、統籌廈門現有海洋科技資源和研發力量,積極引進海洋高技術領域人才和項目。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平台建設,進一步提升涉海高校、科研院所、涉海園區、企業研發中心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引領作用,建立企業主導的對接平台和機制,建立海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将廈門的海洋科技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四是加強海洋生态保護與修複,進一步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設。以順應海洋、保護海洋為基本遵循,對自然狀态的海灣岸線和生态系統進行保護提升,對人造海洋環境工程進行科學維護和管理。切實完善海洋生态環境監測預警和評價機制,進一步推動陸海環境污染聯防聯治,對陸源入海污染物實行更為嚴格的控制。創新海洋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實行保護、修複、補償和執法程序的關聯,加快建構海洋生态環境綜合治理體系。

五是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擴充海洋領域合作空間。廈門應充分發揮自身在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中心城市作用,強化與泉州、漳州在海洋産業、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環境保護修複和防災減災領域的合作,同時加快推動兩岸在現代漁業、海洋新興産業、海洋文化創意、海洋生态保護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依托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網絡、“中國-東盟”海洋合作平台、廈門國際海洋周、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等平台,在海洋綜合管理、海洋科技創新和海洋防災減災等方面,廈門應進一步加強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合作。

(作者機關: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廈門市海洋發展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