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的朋友李煥地(第一集)

我的朋友李煥地(第一集)

李煥地在參觀藝術展

我剛認識一個朋友叫李煥地,她是我移居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後認識的一個很樸實正直的人。我們是在湖邊走路時候認識的。她經常是帶着耳機,不時自言自語地嘟囔,有時候蹦出幾句流利的英語。

認識她是在一個雨過天晴的下午,很多人都不失時機地出來“冒泡了”。

我在湖邊散步,被一陣歡快的音樂吸引看到湖邊亭子裡幾個人在排練節目。一個人在指導另外兩個人表演“董永與七仙女”。我走過去問:可不可欣賞你們的表演?“當然啦,歡迎加入。”這位“編導”很熱情地拉我過去。後來我才知道她就是李煥地。

她平時不化妝衣着也不時尚,就像從工廠下班的中年婦女一樣,隻是沒有臃腫的肚子,走路也健步如飛。留着齊肩短發,像大多數中年人一樣可以看到白發在頭上開始占據明顯的位置。

你一定和我一樣好奇她的名字。

我們相處得熟絡起來後,我開玩笑地問她:“你是不是李煥英的親戚啊?”你猜她怎麼說?

我的朋友李煥地(第一集)

她解釋起來自己名字的來曆:

她是七十年代出生的,那是時剛剛改革開放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時代。

她家裡有兩個姐姐,輪到她出生時候父母都盼望有個弟弟,一來有個男孩兒在農村是個重勞力可以幹體力活,二來也讓村裡嘲笑他們生不出男孩兒的人閉上嘴。誰料想又是一個女孩子!那準備好的男娃兒名字就用不上啦,幹脆叫煥弟吧,取換成弟弟的意思。在村組登記的時候被人順手寫成土地的地。這名字也算真正是接了地氣的。

後來她還因為這樣的名字被同學們猜到她父母是為了生男孩才起這樣的名字的。她一直為自己的名字剛到羞愧自卑。

我安慰她說,那個年代的很多名字都有時代特色,不是父母的錯。比如“建國”“國慶”“自強”“招娣”“紅梅”…

我的朋友李煥地(第一集)

80年代

她回憶起童年,雖然物質貧乏卻也很開心。她說我甯願回到過去,那時候的童年比現在的小朋友童年要單純輕松些。沒有電腦手機,電子遊戲機這些電子裝置。那時候也很少有人戴近視鏡。

那時候父輩剛剛經曆過掙公分的大隊部集體生産,每家都開始有自己的田地。開始了交公糧的生活。那時候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多産糧食,除去交的公糧多出來的部分就可以賣錢,維持日用和孩子讀書上學。

我的朋友李煥地(第一集)

80年代的打谷場

八十年代的國小生作業不過就是寫十幾遍生詞生字和幾道數學題。隻有年底升班考試時候才一個科目一張卷子地考試。

那時候村裡學校沒有列印機,卷子是油印的,有很大油墨味兒,寫答案時候一不小心就會蹭的到處都是墨。考完試你會看到手上都是黑色的。如果你擦臉色汗或者揉鼻子,就會變成油彩的臉,惹得大家大笑不止。為了避免照抄,老師讓同學們搬凳子到操場上分散開來,蹲在地上,卷子放在凳子上考試。太陽照在身上除了曬黑點還能補鈣。那時候沒有防曬補水的概念。村裡的小孩兒都是小麥色健康的膚色。那時童年的榜樣就是考上大學的人。誰被國家配置設定工作就是捧上鐵飯碗啦。

不像現在大學生畢業都要自己找工作,自己考公務員。

我的朋友李煥地(第一集)

陽光下的淩霄花

李煥地有很多好玩的故事,如果喜歡記得關注哦,下次還有好玩的故事呢。比如她都這麼大年紀啦怎麼還學英語呢?

如果你也想說70,80年代的一些現象。可以留言讨論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