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興蘭:功不唐捐玉汝成 終身以之為孔膳

作者:王醫生,泌尿科醫生

初見她時,身着一件印花紅色外套,酒紅色中短小卷的發式更顯幾分端莊與和藹,言談舉止中流露出的幹練氣質,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位75歲的古稀老人。她就是孔府菜第一女傳人——王興蘭。

王興蘭:功不唐捐玉汝成 終身以之為孔膳

艱難困苦 玉汝于成

王興蘭出生于1948年,山東濟南人。1960年,13歲的王興蘭來到魯菜老店聚豐德當起了學徒,自此與烹饪結緣。

王興蘭,早年學藝時個子矮小,常要墊着石磨才能挨上廚房工作台的桌面,但店裡沒有一個人敢小瞧了這個學徒丫頭。“勤快,肯吃苦,又天生機靈”,這就是王興蘭給當年店裡師傅們留下的記憶。三年後,王興蘭學藝出衆得到了一代宗師魯菜大家王興南的認可,“學徒小丫頭”正式拜在王興南的門下。

王興蘭:功不唐捐玉汝成 終身以之為孔膳

王興蘭早年學藝時照片

“以前我習慣用左手切菜 ,但當時要改成右手,一時不習慣天天都切到手”。1966年,名菜大比武全國競賽中,王興蘭在一百多位最頂尖廚師高手比拼下,勇奪刀工第一名。“這個刀功第一名,全靠當時六年的砧闆生涯和這一道道疤換來的。”她語氣平淡,笑着對我們攤開手,盡管五六十年過去了,但王興蘭手指上的瘢痕依舊觸目驚心。

從當初“不夠高踩着石磨幹活”、“切菜都會切到手”的學徒丫頭,到後來的“中國功勳烹饪藝術家”、“中國孔府菜烹饪大師”,王興蘭靠自己的悟性、努力和永不服輸的韌勁,一身油一身水,硬是在“冬天像冰窖、夏天像蒸籠”的廚房裡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開發傳承 功不唐捐

1981年,王興蘭加入國家原商業部、山東省原商業廳組織的孔府菜研究上司小組,并成為中國首個孔府菜研究小組中的核心人物,與張廉明先生一行人,開始了孔府菜不平凡的複原工作。

“那時候複原工作開展真的是太難了。”不僅僅是從事魯菜烹饪工作的王興蘭第一次接觸孔府菜,而且傳統孔府菜菜單不外流,存世的菜單也在那段動蕩的歲月中遭到巨大破壞,很多菜品已經失傳,并且孔府禦廚趙玉溎和葛守田老先生也因年事過高無法提供更多的幫助,複原工作一度陷入了僵局。

“既然是國家給的任務,再難我們也要堅持下去,硬着頭皮也得孔府菜這道大餐給吃透了”。三年裡,王興蘭團隊對照孔府檔案一點一點地去研究摸索,一遍一遍地不斷實驗,一步一步地開發和複原,最終兩百多個菜品重見天日。

王興蘭:功不唐捐玉汝成 終身以之為孔膳

孔府名菜“瑪瑙海參”

“鮮蝦剝去蝦殼挑出蝦線,放在砧闆上用木錘敲成蝦糜,再錘成蝦片……每做一次‘瑪瑙海參’我們都要錘上千下,保證口感綿嫰彈滑的同時,又不失去原料的本味兒。”在複原“瑪瑙海參”這道菜的時候,王興蘭用蝦片和脫皮的玉米綠豆取代油炸的豬肺,讓菜品更加健康。

通過三年的不斷攻關,1984年,“‘孔府菜’烹饪技藝研究”項目正式通過科委技術鑒定,被鑒定為國家科技成果,獲科技創新獎。

守正創新 精益求精

曆史上孔府菜曾多次被選為國宴用菜,2018年上合青島峰會,創新更新版孔府菜再次登上國宴餐桌。晚宴菜品精選四菜一湯,包括孔府一品八珍粥、孔府焦溜魚、孔府神仙鴨、孔府醬燒牛肋排及孔府蔬菜。

王興蘭:功不唐捐玉汝成 終身以之為孔膳

“我和徒弟們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在孔府菜原有基礎上進一步研發菜品。比如說脫胎于當朝一品鍋的孔府一品八珍粥,就需要經過八個小時的炖煮,加上兩個小時的調試,十個小時以後方可上桌,真的是做到了極緻。”王興蘭向我們介紹上合青島峰會國宴孔府菜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論語·鄉黨》曰:“食不厭精,脍不厭細。”孔府菜的制作正是這句話最生動的解釋,王興蘭和徒弟們認真嚴謹、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更是對美食精神的另一種诠釋。

推廣海外 終身以之

“孔府菜既是大陸延續最長的官府菜,又是中國菜的典型代表,它不僅是中國飲食文化的象征,更是世界飲食文化的瑰寶!我們要把它發揚光大,不但要向全國人民推廣,更要讓它踏出國門、走向世界!”王興蘭目光灼灼,铿锵有力。

王興蘭:功不唐捐玉汝成 終身以之為孔膳

2010年美國加州議員向王興蘭大師頒發證書

1986年,王興蘭代表中國首次參加新加坡“亮閣同樂魚翅酒家”表演孔府菜。此後多次赴南韓、日本、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烹饪技藝交流和孔府菜推廣,每到一地,都會受到當地的熱烈歡迎。

“吃飯沒有國界,容易溝通,是文化傳播一個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如果給老外講《論語》,他們短時間很難接受了解,而一頓孔府宴就可讓他們很容易了解接受儒家思想、了解《論語》,這也是飲食文化精髓的展現。”

如今,75歲高齡的王興蘭并沒有選擇悠閑的退休生活,依然每天忙完工作後,不時地會翻出厚重的菜單和典籍再去研究孔府菜,來了興緻,便到廚房裡一展身手,操起菜刀和鍋勺烹饪幾道菜,與徒弟徒孫們一同品鑒研學。

王興蘭:功不唐捐玉汝成 終身以之為孔膳

王興蘭傳授徒弟“金絲麒麟鯉魚”做法

桃李滿天下,春晖遍四方,如今王興蘭共有6代徒弟達千餘人。每次家人和徒弟們勸她多休息,她笑着說:“師父以前經常跟我說,‘幹一行愛一行,活到老學到老,八十四歲能學巧’。鍋和勺就是我的命,停不下來了。”

王興蘭:功不唐捐玉汝成 終身以之為孔膳

王興蘭與家人徒弟合照

時光荏苒,歲月無聲,年華不為少年留,轉眼已至夕陽紅。當初懵懂的“學徒小丫頭”,如今成為蜚聲中外的“孔府菜烹饪大師”。“老當益壯,甯移白首之心”,王興蘭依然以更加飽滿的狀态和昂揚的鬥志迎接新的未來,繼續投身于孔府菜的繼承、發揚、創新發展工作,使齊魯飲食文化和烹饪技藝,發揚光大,品味中國味道。(文:曹清波 圖檔由蘭儒孔膳文化研究院、中國孔子網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