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金 根
“你的愛心成了别人的生意。”近日,在微信朋友圈中時不時能見到的某某籌,其母公司居然赴美上市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雖然有專業人士立馬站出來解釋,說什麼“賣保險才是某某籌母公司真正的獲利手段”。但怎樣才能真正讓緻富思源、扶貧幫困的善行,在現實生活中落地開花?還是叩問着人們的心扉。
可喜的是,在蘇州、在我們的身邊,就有這種純公益、可信賴的慈善品牌——“慈善結親”活動。從2004年至今,在《姑蘇晚報》的發起下,社會各界的慈善力量攜起手來,用愛心澆灌希望,讓困難家庭感受來自社會的溫暖,樹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19年的愛心堅守,結出豐碩果實,累計幫助60多戶家庭走出困境。前天,“慈善結親”活動再次将一批企業家的愛心彙聚成大愛暖流,對100戶暫時處于困難的家庭給予經濟援助,并送上美好祝福。
作為一項社會事業,通過慈善組織達到行善之目的是現代社會的主流取向。因為隻有組織化的慈善活動才能超越傳統慈善基于熟人社會或“一對一”的局限,才能更加有序地将各界的愛心彙內建一項偉大的社會公益事業。
“懷有仁愛之心謂之慈,廣行濟困之舉謂之善”,慈善是一種基于人性光輝的選擇。是以,在現代社會,慈善更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有學者指出,基本完成工業化之後的國家,如果能夠興起廣泛而持續的慈善運動,整個社會就會實作穩定的轉型和提升。近些年來,從網絡助學到免費午餐,從愛心義賣到公益書屋,越來越多的“微慈善”,不斷豐富着人們對慈善的認知、诠釋着“友善”的核心價值觀。這種具體而微的慈善,正是慈善的真谛和力量所在——慈善需要的不僅是“富人之力”,更需要“人人之力”;慈善也不是少數人做了很多,而是每個人都做哪怕一點點。而這一切的前提,則是讓慈善成為現代公民的内在價值選擇,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近年來慈善事業不斷取得長足進步,有目共睹:與慈善法相關的制度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慈善組織與慈善活動開始走向規範;公民現代慈善意識明顯增強;慈善資源的動員能力得到了提升;慈善領域的創新不斷湧現等。展望未來,慈善事業在合理調節收入配置設定、助力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與促使社會治理現代化方面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發揮第三次配置設定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配置設定格局,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等,這些提法客觀上要求慈善事業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品質上都必須取得新突破。比如,慈善事業不僅應在籌募善款善物方面有所表現,更應當在提供社會公共服務方面有突出表現。
就此而言,“慈善結親”品牌活動,未來可以拓展的慈善事業空間還非常大。蘇州已經具備發展慈善事業的日益豐厚的物質基礎和群衆基礎,随着法治不斷健全,政策取向日益明朗,隻要樹立正确的發展理念,尋找到适合國情、市情的發展路徑,慈善事業就一定能夠快速發展并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職責與使命。“慈善結親”活動一幹就是19年。不少企業年年都參加,一年沒落下,這本身就很能說明慈善的力量。
【來源:蘇州日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