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物專訪 | 中國建築電氣界泰鬥王厚餘:清心寡欲 規範一生

作者:馮胤清注冊電氣工程師

作者鄭珊珊 轉載于電氣工程師合作組 EEO

人物專訪 | 中國建築電氣界泰鬥王厚餘:清心寡欲 規範一生

▲王厚餘

王厚餘先生的家在北京新街口外大街一幢極為普通的居民樓裡。在他開門迎接我的瞬間,我幾乎以為又回到了幾十年前。房間走廊狹窄、光線昏暗,未加裝修。這樣的環境似乎與王厚餘先生作為中國建築電氣行業泰鬥的身份不符,但走進王老的書房,就能看到牆上很醒目地挂着一幅書法作品,上面寫着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清心寡欲”。這,似乎又讓我找到了答案。

人物專訪 | 中國建築電氣界泰鬥王厚餘:清心寡欲 規範一生

依舊是和藹的笑容,多年過去竟更加燦爛。盡管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輩子,王老說話仍然還帶着些南方口音,有時還蹦出幾個俄文和英文詞,有時還會用到當下的流行語,例如提到一些向他請教問題的晚輩,他會親切地将他們稱作“我的粉絲”。

著名工業與民用建築電氣技術專家,中國航空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電氣主管工程師,國際電工委員會IEC/TC64中國歸口委員會及全國建築物電氣裝置标準化技術委員會顧問,多部國家電氣設計規範、手冊的編寫人……年過九旬的王厚餘,其一生用“輝煌”二字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可是層層褪去這些所謂的榮譽與浮華光環,沿時間的長河溯流而上,最閃耀的還是王厚餘先生這老一輩電氣人的精神。

“我的電氣之路和别人不太一樣”

王厚餘出生于武漢,7歲時移居上海。從上海市立和安國小,到江蘇省立上海中學,再到國立交通大學,王厚餘在上海租界平穩地度過了自己的學生時代。每每回憶起那段歲月,王老的神情總是充滿了慶幸——正是由于租界能夠獨立于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喧嚣的炮火之外,他才可以在一個較為安穩的環境中完成學業,這也為以後的學習和工作鋪墊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盡管如此,中華民族的苦難依然在王厚餘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在國中時就立下以後要工業救國學習電氣專業的決心。

1949年,王厚餘大學畢業,上海剛剛解放。由于當時國家向蘇聯“一邊倒”,王厚餘就被華東革命大學配置設定到大連俄專學習俄語,以備日後為學習蘇聯、當俄文翻譯,沒想到這很快就派上了用場。王厚餘在大連俄專的學習還不到兩年,就爆發了抗美援朝戰争,國家空軍的建設被提上了緊急日程,而唯一可以依靠的技術支援就是前蘇聯。在這緊要關頭,王厚餘服從國家安排參軍到空軍部隊當蘇聯地勤人員的翻譯,空軍中地勤人員天不亮就得給飛機進行檢查、修理和維護,比較辛苦。雖然這些機械活兒表面上看起來與他後來所從事的建築電氣設計毫無關系,實際上并非完全如此。例如王厚餘在空軍從未聽說過飛機中發生過人身電擊事故,飛機中儀表工作也很正常。但儀表一搬到地面工廠中的房間就很容易被幹擾。當時并不在意,但後來學習建築電氣IEC标準防護電擊和抗電磁幹擾時,當年這段感性認識使王厚餘很容易了解到這是飛機金屬機身構成的法拉第籠起的等電位聯結作用的效果。

王厚餘給蘇聯大兵當翻譯的日子正值建國初期,國家的物質資源極度匮乏,但這并沒有影響他在部隊裡的生活,他還和我們分享了一段那個時期頗有意思的經曆。在部隊中,作為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王厚餘有時候還當學員的文化教員,給學員上實體課。“那些從陸軍調來的大兵,沒什麼文化,要‘一步登天’駕駛和維護飛機,真是不簡單。”王老說道。當時王厚餘的級别是副排級,戴幹部大帽,平時走在路上還會受到戰士的立正敬禮,這使他開始時有些不知所措;“部隊裡普通戰士吃大竈,營級幹部吃中竈,進階幹部吃小竈”,王厚餘的級别不高,但作為知識分子,他可以與營級幹部一起吃“中竈”。當時部隊裡實行的是沒有工資的供給制,“我作為知識分子每個月還有十塊錢的豬肉津貼”,說到這,王老笑了。

到了1951年,國家一方面要建設空軍,一方面還要修理飛機。這時候大陸成立了航空工業局,下設若幹飛機修理廠。蘇聯又派來了許多技術老專家,亟需翻譯,于是王厚餘被轉業到北京航空工業局下的設計飛機修理廠的航空工業設計院,給蘇聯電氣專家當翻譯。後來蘇聯電氣專家發現他不僅懂俄語,還是正規大學電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可以給他當助手。那年代大學畢業生很少,國家給航空院配置設定十二個大學生,組成了電氣組,由王厚餘任組長。他每天幫蘇聯專家翻譯、校對、修改圖紙。按照中蘇協定,設計圖紙必須經過蘇聯專家簽字才有效。自那時起直到今天,王厚餘接觸建築電氣設計工作,已經整整六十五年。

與電氣規範和配電手冊的不解之緣

今年建築電氣界的“寶典”《工業與民用配電設計手冊》第四版即将面世。從大陸建築電氣技術水準還相對落後的80年代一直到了新世紀的2016年,時間橫跨四十載。這本手冊凝聚了幾代電氣人的心血,對中國建築電氣設計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而王厚餘逢巧成了編寫第一版手冊的組織者。

當時的各個設計研究院都有專業的情報員,技術水準都不低。他們在一起時都會互相交流資訊。後來,大家就想把常用的設計資料編寫出來。于是,就共同編寫了三本電氣裝置手冊和兩本電氣設計手冊,總共五本32開的小本手冊。出版以後大受歡迎,成為電氣設計的必備書。1978年改革開放後,國防工業各設計院開始每年召開工業學大慶技術交流會,會上決定軍工口各院聯合編寫更系統、全面的手冊來代替以前的那5本小冊子。會上決定由兵器工業部五院牽頭,裝置手冊由兵器部五院編寫,而設計手冊則由航空工業部四院組織編寫。這就是第一版的《工業與民用配電設計手冊》(第一版原名為《工廠配電設計手冊》)。而那時王厚餘正好是航空工業院技術科的副科長兼技術科電氣組組長,手冊的組織編寫工作自然就落在了他的頭上。

王厚餘在技術科的行政工作很忙,他無法抽身去具體負責這本手冊,是以他就委任了院内素有“活資料”之稱的徐永根負責手冊編寫工作。“徐永根比我還大一歲,他熟悉規範、資料,水準相當高,但是組織和協調能力卻不強,而這對手冊的編制卻是十分重要的。”王老回憶道。為了彌補這一不足,王厚餘提議成立手冊編寫的核心組來負責和謀劃工作。核心組最初的三位成員是中國航空工業規劃設計院的徐永根、中國航天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卞铠生、中國兵器工業第五設計研究院的王劍芬。說起來,王老是編寫手冊最初的組織者,但是他卻謙虛地說:“我隻是開始的時候搭了架子而已,以後的任務都全權交給了核心組。我自己也隻是參與了其中部分章的編寫。”值得一提的是,“核心組”的成員之一卞铠生,他大學一畢業就被配置設定到航空院王老的供配電小組,後來才轉到航天院,多年來他是手冊從第一版到第四版的絕對核心骨幹。訪談過程中王老對卞铠生贊不絕口,連用幾個“無懈可擊”來形容他的水準之專業,頭腦之靈活,思維之缜密,處事之周到。“他做什麼事情都是無懈可擊,”王老毫不吝啬對卞铠生的贊譽,“他在航空院做的設計圖紙無懈可擊;手冊中他撰寫的附錄無懈可擊;發表過的文章,仍然無懈可擊。”

王厚餘提到,沒有規範,不成手冊,手冊是根據規範來寫的。談到了《工業與民用配電設計手冊》手冊最初的編寫,就不得不說中國的電氣設計規範的編制。

60年代的中國,在技術水準上十分落後,沒有自己的電氣設計規範,隻能搬來前蘇聯的《建築電氣設計導則》作參考。這本蘇聯的設計導則還被當時建設部工業設計院編譯成中文版本,成為當時大陸電氣設計的依據。

直到1971年,中國才開始自己編制國家标準電氣設計規範GB 5XXXX,由電力部和機械部分工組織編制。文化大革命期間,作為院裡電氣主管工程師,王厚餘也在劫難逃被“打倒”了。或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王厚餘也是以得到了編制規範的機會。他被造反派派去參加編制《供配電系統設計規範》,也就是GB 50052規範。而學生時代打下堅實基礎的英語和後學的俄語,讓王厚餘在編制規範中友善不少。他經常去北京圖書館和标準局情報所收集資料,他拿起英文和俄文專業資料不用字典就可下筆翻譯,其他規範的編制組成員是以常拜托他幫忙查國外資料,王老笑着稱道:“我當時成了編制組的‘情報員’了”。

這是中國第一次自己編寫規範,國家特别重視,編寫小組也非常認真。各編制組都被統一安排在北京集中脫産編寫,為此王厚餘三年沒有回原機關,全國到處調研半年沒有回過家。當時一共編制了八個電氣規範,但是1974年在北京香山飯店稽核此等規範時,由于對“三級負荷分級”分歧意見太大,《供配電系統設計規範》在會上未獲通過。隻得最後由建設部拍闆決定按送審稿執行。這套規範由于“電壓偏差”引起的沖突直到1983年才頒布執行。中國國家标準電氣設計規範由此開端,《工業與民用配電設計手冊》也是以有了規範依據。

仍憂心于中國建築電氣現狀

縱觀中國電氣事業發展的曆史脈絡,不管是技術還是規範,無疑都被印上了深深的“蘇聯”痕迹,由于種種原因,多年來缺少對外交流,大陸建築電氣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蘇聯模式的弊端。國外同行常笑話中國建築電氣隻會選線路,選開關。

大陸供電部門素有“重發、輕配、不管用”的傳統,不重視使用者的用電安全。而西方建築電氣設計原則首先是按國際電工标準以人為本,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按照用電功能,旨在“用好電”,強調正常發揮電氣裝置的功能。在這種差距之下,中國電擊死亡人數是發達國家的上百倍,電氣火災數量占火災總數的26%-27%,而日本僅為2%—3%。王厚餘不止一次發文指出這些問題,但是由于設計觀念的落後,一些設計師總是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如何選擇線路或開關,保護好線路,卻忽視了保證人身安全和電磁幹擾等其他重要問題。“線路值多少錢?人命才是無價的啊!”王老感慨地說道,“消防消防,首先是防。對于電氣火災,我們首先要防,要防患于未然啊!”

在訪談的過程中,王老談到了他親身在電氣火災現場分析過的一些火災執行個體,許多仍可供今日參考。在北京亞運會期間,北京多處起火,搞得人心惶惶,連清華大學庚子賠款時期建的最老校舍同方部也發生了火災。安保部門有人懷疑這些火災可能是人為縱火,專門給亞運會添亂。清華火災現場還發現一根電線上兩個短路點,更增加了這個懷疑。直到王厚餘到現場分析才消除了這一疑慮。原來當時房間裡從業人員自己接舊電線看電視,電線接頭非常馬虎,所謂第一次短路其實并非短路,而是因為接頭接觸不良,打火發熱起火,随後火燒到了電線的前端,又造成了線路短路。這樣分析後,人為縱火的原因就被排除了。

在貴陽供配電系統安全與可靠性設計研讨會期間,筆者有幸與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建築設計所副總工程師李順康同行,也聽到了他分享的一個關于王老調查火災原因的經典案例。90年代北京和平門烤鴨店将四樓租給了一家公司,後來四樓發生了火災,消防局勘察以後認定是公司用電裝置的插頭起火,要公司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公司不服,要消防局出示證據,不懂電氣安全的消防局哪能拿出證據,結果消防局開天辟地第一次被告上了法庭,成了被告。無奈之下,消防局請王厚餘來客觀地分析火災起因。當時已時隔半年,火災現場早已不在,王老隻見到疑為起火源的一張照片。從照片中可見插頭隻剩下了鋼質壓線闆和熔化後殘存的螺栓。由此王老判斷插頭内一定發生過溫度高達一千幾百度能熔化鋼材的電弧。起火的主因是插頭不符合産品标準,插頭壓線闆為導電的金屬材質,而這是違規的!因為按照産品标準,插頭内部的壓線闆隻能用絕緣材質,否則當被壓的電源線絕緣因過熱損壞時,金屬闆會引發電弧短路。沈陽消防研究所所做的金相分析也證明王老的判斷是正确的。是以王厚餘憑借着他多年豐富的電氣安全知識和實踐經驗,用科學依據證明了這是一起由劣質插頭引起的火災,責任應由公司承擔。他幫助消防局打赢了這場官司,保住了消防局的權威。

寄希望于後起之秀

王厚餘作為最早接觸國際标準的專家,一直都對中國規範水準落後于國際水準發愁不已。幾十年來他曾為此發表了無數篇文章,希望各方重視、學習和應用國際電工标準。自1981年以來,在行業權威刊物《建築電氣》上,王厚餘發表的論文就高達45 篇,位列該刊作者發文數量之首。其實王老在剛開始質疑大陸規範的時候曾受到不少人的指責,這也為他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但是當大家後來了解王老質疑的理由後,反而更加敬重王老。李順康回憶起他對王老最初的印象,就頗有些烏龍之意,“我第一次聽王老講課,就想這個專家怎麼淨說些違反大陸電氣規範的事情;第二次再聽他講課,開始覺得有些道理;等到了第三次,我才意識到确實是大陸規範有問題。”

人物專訪 | 中國建築電氣界泰鬥王厚餘:清心寡欲 規範一生

王厚餘的疾呼影響了一批同樣關心此問題的業内人士,他們經常來咨詢王老,其中就包括現在的電氣工程師合作組織(EEO)的成員丁傑、李順康、謝炜、陳謙、孫文華、韓帥等中青年電氣設計師。“我很願和他們交流,我覺得這些同行熱愛建築電氣事業,技術基礎紮實,積極鑽研,實事求是,是我們行業的中堅力量,也是我們行業的希望。我也非常贊許和支援現在國際銅業協會搭建地這個EEO交流平台。我希望大家能充分利用好這個平台,互相學習、幫助,共同為提高中國建築電氣水準而努力”。談到這些建築電氣行業的後起之秀,王老誇贊不已。

人物專訪 | 中國建築電氣界泰鬥王厚餘:清心寡欲 規範一生

說起EEO,王老也機緣巧合做了一些“牽線搭橋”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他間接地促成了EEO的成立。2014年9月,王老生日的前一天,航空院和國際銅業協會歡聚一堂,一起聯合為王老賀九十大壽。電氣界衆多的前輩、晚輩都到場祝賀。在祝壽宴上,電氣界專家任元會和卞铠生兩位老前輩一起舉杯祝賀,自稱他們是“王老最年長的學生”。王老的這次壽辰,也可稱為電氣界老一輩“90後”、“80後”和年輕朝陽的中堅力量相聚一堂的一次盛會。一些現在EEO的成員,也是通過這次聚會,互相了解、認同,為推動中國建築電氣水準的發展這一共同願景,自願加入EEO這個交流與合作的平台。這也讓電氣人的進取精神繼續傳承着,從未間斷過。

人物專訪 | 中國建築電氣界泰鬥王厚餘:清心寡欲 規範一生
人物專訪 | 中國建築電氣界泰鬥王厚餘:清心寡欲 規範一生

談起對後輩的寄語,王老神情變得嚴肅起來。他說,我們要承認中國建築電氣技不如人,希望廣大電氣工作者一定要提高技術水準,學好國際電工标準,尤其是提高外文水準,要多看原文,隻有如此才能直接掌握開啟國外先進技術的鑰匙,學習國外先進的理念,并運用到實際中,來提高大陸的建築電氣水準。

結束語

對王厚餘先生而言,他幾十年來都不曾停下為中國建築電氣發展奮鬥的腳步。“我有幸在航空院老上司的支援和培養下,學習和了解了國際先進的标準規範,多次出國參加了國際電工委員會年會,我覺得我有責任和義務在大陸宣傳、推廣國際電工标準的理念,減少大陸電氣災害的發生。”王老的拳拳真心,不由讓人欽佩。

在他狹窄擁擠的客廳裡,除了滿目書籍之外,最引人注目的無疑就是牆上的那幅字了。這是大陸一位著名書法家為王老所題。當時書法家問他想要什麼字,王老毫不猶豫地說出了自己的座右銘——清心寡欲。

“名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要它何用?一個人來人間一趟,給社會、給後人留點有益的東西才有點價值。”王老說道。他認為大陸認真下工夫鑽研建築電氣國際标準的人極少,他可能就是這極少中的一個。“我具備這個條件而如果不去宣傳、推廣國際電工标準,我會問心有愧。”王老說道。為此這幾十年來,他不斷給一些電氣雜志寫稿,除港台之外幾乎全國都有他宣講國際電工标準的足迹。而他應同行邀請的交流講課,通常是分文不收。“我已經是‘90後’了,行将就木,要錢何用?”王厚餘這一句随口的诙諧語不由印證了他對自己“清心寡欲”這一座右銘的兌現。清心,内心清淨純樸;寡欲,少生名利欲念,這也正是王厚餘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

王厚餘簡介

1949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曾在部隊任俄語翻譯,轉業後在航空工業規劃設計院任翻譯、技術員、電氣專業組長和院電氣主管工程師等職。曾參加一五期間156項内大型飛機工廠等的設計和國外大型工程的規劃設計。是國家标準《供配電系統設計規範》、《低壓配電設計規範》、《機庫消防設計規範》和《等電位聯結安裝圖冊》以及北京市标準《電氣防火安全技術導則》等規範資料的參編者,也是《工業與民用配電設計手冊》、《低壓電氣裝置的設計安裝和檢驗》、《建築物電氣裝置600問》等書的編寫人。

八十年代初,王厚餘開始參加國際電工委員會建築電氣裝置委員會中國歸口委員會工作,多次代表大陸出席該委員會年會。

王老關心大陸的電氣安全和減災工作,認為為避免在電氣設計中留下事故隐患,電氣設計必須與國際電工标準接軌。他也為大陸的建築電氣設計規範在國際建築市場上被拒絕采用感到懊悔和難過,為提高大陸建築電氣水準,他離休後緻力于國際電工标準的宣傳推廣工作。發表過無數篇論文,經常熱心地為各地同行解答有關問題。其中《對電氣火災主要隐患的分析和對策建議》一文被收錄進中國《2000年減輕自然災害白皮書》,在200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分發。

在EEO官網上,王老的《建築物電氣裝置600問》講課視訊備受廣大電氣從業者和愛好者好評。此視訊經專業人士在廣播級攝制場所錄制。錄制期間,從業人員與王老素昧平生,但對王老贊不絕口,被值此高齡的王老的淵博的知識、思維的清晰、邏輯性及連貫性所深深折服。

(感謝王厚餘先生對此次專訪的大力支援;感謝EEO成員李順康、謝炜為本文提供的部分素材;感謝EEO成員陳謙提供的王老賀壽照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