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峽谷深處,獨居大叔待人太熱情,自己一天2頓飯,卻給客人吃蜂蜜

作者:楊玉墨
峽谷深處,獨居大叔待人太熱情,自己一天2頓飯,卻給客人吃蜂蜜

前些天,作者在豫西某峽谷深處,和居住在深山裡的劉大叔交流,大叔關于家庭教育的一席話,讓作者受益匪淺。回來後,撰文深山大叔70年沒進過城,岩縫裡開洞做羊圈,獨居峽谷活成高人,記錄了大叔别樣的生活。有網友留言:“這是隐居的生活,活得灑脫,清茶淡飯,與山為伴,與風霜為鄰,兄弟互相照應,以羊作依,種些粗糧,幾隻雞犬。不受人管,不管他人,管他日出日落,月升月沉。子如我,留錢作甚,子不如我,留錢反害;參透人生,真乃世間精靈。”也有人聯系作者,希望了解劉大叔更多的故事。

峽谷深處,獨居大叔待人太熱情,自己一天2頓飯,卻給客人吃蜂蜜

位于河南省嵩縣的寺上村,後山有兩條峽谷,一邊稱大峽,一邊稱小峽,大小的差別來自于峽谷深度和峽谷口的寬窄程度。

以前的時候,小峽内住有一個村民組,大峽裡邊住有3個村民組,随着農村發展和有關政策的落實,峽谷内實際上已經沒有住戶。即使現在還留在峽谷深處的劉大叔,孩子和老伴兒也搬到了村口的樓上。在山裡耕作了一輩子的劉大叔和弟弟,養了100來隻羊,無人的峽谷深處,無疑是天然的牧場。

峽谷深處,獨居大叔待人太熱情,自己一天2頓飯,卻給客人吃蜂蜜

對于我們的貿然來訪,正在山上割草的劉大叔放下手中的活,就把我們帶到了自己家中。劉大叔說平時溝裡就自己和弟弟兩個人,山坡地也沒有人種了,平時見個人說說話都很難。

也許是因為山裡太久沒有外人來過,大叔過着絕對是“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安逸日子。就算到一裡多外的山上割草,家裡的門卻不用上鎖。問起來,大叔回頭一笑:“這有啥怕的?現在治安好,再說,家裡除了一把米一把面,幾隻羊,有啥值錢東西讓他們惦記的?”

峽谷深處,獨居大叔待人太熱情,自己一天2頓飯,卻給客人吃蜂蜜

山谷裡還有5、6座荒廢的宅院,劉大叔的院子就在半坡的一處高崗上,外面是石頭壘砌的石牆,院子後面就是山坡。大叔告訴作者:以前的時候,山裡人視土地為命根子,平整的地方都開墾出來種地,房子一般建在山坡邊上,不舍得占用耕地。現在時候變了,城裡的平地蓋成了樓房,山裡的耕地基本撂荒……

劉大叔的院子由7間瓦房和三間草房組成,上房是弟弟住,他住在側面的“廈子”。

峽谷深處,獨居大叔待人太熱情,自己一天2頓飯,卻給客人吃蜂蜜
峽谷深處,獨居大叔待人太熱情,自己一天2頓飯,卻給客人吃蜂蜜

因為是雪過初晴,院子裡被羊羔和雞群踩得比較泥濘。劉大叔養了30來隻雞,也沒有雞圈,白天就在院子附近刨食吃,晚上的時候,飛上門口的樹冠,在樹上休息。弟弟到山上放羊了,我們沒有見到,院裡還有幾隻母羊和剛下的小羊羔。

劉大叔放羊已經有50多年的經驗,夏天的時候,山坡荒地裡到處都是青草,他們也能夠在家門口種一些玉米之類的農作物,到了冬天,因為山外的草料運不進來,隻能每天到不同的地方放羊。

峽谷深處,獨居大叔待人太熱情,自己一天2頓飯,卻給客人吃蜂蜜

劉大叔年輕時候就不沾葷腥,養成冬天隻吃兩頓飯的習慣,早上做一鍋玉米飯,人吃一些,給狗留一些,在鍋裡蓋上一碗,到晚上回來的時候,熱一熱就算又一頓飯。

我們的到來,已經是中午1點左右,大叔的鍋裡正溫着一碗玉米飯。熱情的劉大叔準備把玉米飯挖出來,刷鍋做飯,被作者攔了下來。“有雞蛋,有面條呀,你别看我住這地方不咋着,吃的可是啥也不缺……”

峽谷深處,獨居大叔待人太熱情,自己一天2頓飯,卻給客人吃蜂蜜

不讓大叔做飯之後,劉大叔拿出來兩個碗,舀清水清洗,又拿抹布擦拭幹淨,說:“您要是不叫做飯了,那你先坐這兒等我一會兒……”

說完起身向另外一個屋子走去。

峽谷深處,獨居大叔待人太熱情,自己一天2頓飯,卻給客人吃蜂蜜

打開手機手電筒,爬上棚樓,劉大叔打開一個水缸蓋,說:“我這兒還有點好東西,給你嘗嘗。”

劉大叔珍藏在棚樓上的好東西是蜂蜜,已經5年有餘,結晶成了豬油一樣的粘稠狀,挖的時候,需要用鐵鏟子轉一下,才能把拉扯的絲狀蜂蜜扯斷。他們習慣給蜂蜜叫做蜂糖。

峽谷深處,獨居大叔待人太熱情,自己一天2頓飯,卻給客人吃蜂蜜

山裡的老人們大多喜歡養蜂,而他們養蜂純粹就是玩,堅持天然,人工不做過多的幹預。用木闆釘制幾個蜂箱,放在屋檐下,或者直接扔在山坡上的石崖避雨處,有蜜蜂了,每年開春時候采割一次,箱子裡沒有蜜蜂,他們也不着急。

峽谷深處,獨居大叔待人太熱情,自己一天2頓飯,卻給客人吃蜂蜜

進山的時候,已經看到不少岩洞裡有蜂箱。劉大叔告訴作者:“以前的時候,咱這兒都是跟我一樣,蜂箱放到坡上,收住蜂了背回來。現在養蜂人多了,都看管的嚴,坡上已經沒有野蜂了。能收住的,也還是咱家蜂群分出去的。再加上這二年天氣不正常,花少,就沒有糖。連着2年都沒有割過糖了……”

峽谷深處,獨居大叔待人太熱情,自己一天2頓飯,卻給客人吃蜂蜜

3年前的時候,劉大叔還收割了50多斤蜂蜜,交給在縣城工作的兒子,賣了幾千塊錢。劉大叔告訴作者:山裡的蜂糖也有好幾種,他是因為忙,基本上不管理,隻給蜂群提供“房屋”,剩下的全靠蜂群自己發展。也有的人經常用艾草熏,清掃蜂箱,飼喂抗生素,快速擴大蜂群。還有的人是從外地買來幾十箱蜂,放在溝口的山坡邊,花蜜不夠的時候,通過喂白糖提高産量……

就連蜂蜜的處理,也分生蜂蜜和熟蜂蜜。大叔介紹說:“生蜂糖是剛割下來那糖,連糖帶蠟攪和後,用紗布兜着吊起來,控出來的蜂糖不含渣,溫水一沖就能喝了。蜂糖老粘稠,控不幹淨,有那人就把控過的蜂渣加熱再過濾,那叫熟糖……”農村人認為熟糖不治病,最好的還是生蜂糖,像劉大叔這種純天然不做人工幹預的蜂蜜,能賣120到150一斤。

峽谷深處,獨居大叔待人太熱情,自己一天2頓飯,卻給客人吃蜂蜜

看作者大口喝着蜂蜜水,劉大叔很開心,說:“我也不怎麼賣,有了就存到缸裡頭,好些人知道咱家蜂糖品質啥樣,不用宣傳,割完就沒了。”

劉大叔告訴作者:10年前,他放羊回來,遇到一群驢友,在山谷裡搭帳篷露營,燒河溝裡的水喝。大叔說河溝裡的水不幹淨,于是回家拿了一桶洗蜂具的二蜜水給他們。那群人分喝完半桶含有蜂蜜的開水,還想喝,這可難住了劉大叔,隻好挖出來一碗蜂蜜,重新燒一鍋開水提供給他們。

“這些年,他們年年打電話,一有蜂糖就來了。去年到今年,咱家沒有,他們打電話說叫我再給找點,我說别家的糖咱不托底【不了解】,要是弄住不好的,不是怪對不起人,就沒有弄……”

峽谷深處,獨居大叔待人太熱情,自己一天2頓飯,卻給客人吃蜂蜜

“這些年不像往年了,大集體那時候,莊稼産量低,吃着不寬綽,怕人來家吃飯,現在不怕吃了,就是不種地,家裡也有啥吃。我家,從我爹活着就是歇腳店,外溝進來拾柴火人,都是到咱家歇歇腳、喝口茶,山那邊龍潭溝的人過來,也是在咱家歇腳。以後要是再來了,隻要我不死,總是住在這兒,還來家坐……”

劉大叔雖然已經70多歲,身體還算健康,除了年輕時候幹活累壞了腰,沒有心腦血管方面的問題。劉大叔說每個月都要到村衛生室檢查一下身體,量量血壓,自己能吃能喝的,也不想出山和孩子們住在一起。上了年紀的人和年輕人生活習慣不一樣,吃不了一鍋飯,與其讓孩子們為難,還不如趁能動的時候,留在山裡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真到了幹不動的時候,幾十隻羊一買,也夠自己看病、養老花銷了。

峽谷深處,獨居大叔待人太熱情,自己一天2頓飯,卻給客人吃蜂蜜

幾個孩子雖然過得不算很好,也都已經安家,劉大叔說自己很清楚給孩子們留的再多,也不如他們自己勞動創造,但是作為農民父親,每年賣羊的錢存起來,到最後,還是會留給幾個兒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