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既是千古一帝,也是實至名歸的暴君

中國曆史上,秦始皇是一位褒貶不一的人物,從古至今,人們對秦始皇評價的争論也從未停止,那麼,人們究竟是出于何種角度,導緻對秦始皇的評價出現了如此嚴重的兩極分化呢?

對秦始皇的贊美,人們主要從宏觀曆史角度出發

秦始皇“千古一帝”的美譽來源于明代思想家李贽對秦始皇的贊譽:“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後世對秦始皇進行贊譽的人也不在少數,那麼人們究竟是以何種視角看待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呢?

主父偃: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并吞戰國,海内為一,功齊三代。

李白: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毛主席: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

他既是千古一帝,也是實至名歸的暴君

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最大的功績便是結束了自春秋以來紛争近五百年的亂世,首次在中華大地上建立了大一統的秦王朝。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和他的大臣們制定了一系列奠基中華民族兩千年發展的各種制度,涵蓋政治、文化、經濟、律令、風俗等。

政治統一

秦始皇确立了君主專制制度,明确了皇帝的最高權力,一切制度均圍繞君權至上的原則。為此,秦始皇在剛完成六國的統一後,從名号入手,指令大臣們商議自己的新頭銜,于是“皇帝”一詞就此誕生,在中國曆史上延續兩千餘年,直至辛亥革命一聲槍響而結束;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在全國普遍推行郡縣制度,徹底終結了周朝以血緣宗族來維護國家治理的的封建制度,郡縣制中夾雜着“上計制”,地方官員的任免大權牢牢掌握在以皇帝為首的中央機構手中,中央對于地方的治理得以統一政令,暢行無阻。這一地方行政制度自此延續千年,成為此後曆代王朝的基本制度藍本之一。

他既是千古一帝,也是實至名歸的暴君

秦朝三公九卿制

在中央,秦始皇推行三公九卿制度,完善了秦王朝的中央官制。以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三公鼎立,互相輔助、牽制。九卿各司其職,在皇帝和三公的統領下分工負責自己機構所在的細分領域,以流動的專業官僚取代了世襲貴族。盡管此後曆朝曆代的中央官制不斷擴充變化,但都是由秦王朝的三公九卿制衍生而來。

經濟統一

秦王朝統一六國後,民間的度量衡、貨币因為各自原來的國家不同而較為混亂。于是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規定了統一的度量機關和進位制,于是秦王朝的中央政府向全國的地方政府頒發統一的标準量器,并在量器上刻上皇帝的诏書,但凡違背統一度量衡的行為,均會受到處罰,保證了度量衡統一的執行品質。

他既是千古一帝,也是實至名歸的暴君

商鞅方升

戰國時期,各國的貨币差距也較大,秦始皇以法令形式統一貨币為上币黃金,下币為銅錢秦半兩,并将貨币鑄造權由國家掌握,保證了秦王朝的經濟穩定,這一做法也被後來的王朝紛紛效仿。

他既是千古一帝,也是實至名歸的暴君

戰國貨币

軍事強盛

秦始皇還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功績便是發兵三十萬北卻匈奴,譴軍五十餘萬南擊百越,開疆拓土,穩固邊防,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疆域版圖。秦始皇修築長城,修建水利,利在千秋。确實,從宏觀叙事角度來看,秦王朝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動員能力,強硬地對待南北方的少數民族,并修築了如長城、鄭國渠、靈渠等大工程,對後世産生了重大的正面作用。

他既是千古一帝,也是實至名歸的暴君

秦長城遺址

對秦始皇的批判,人們主要從人民的曆史角度出發

秦亡後,人們對其批判遠遠大于贊美,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們對秦王朝紛紛進行了一系列的思考與批判:

尉缭: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

賈誼: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志,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班固:至于秦始皇,兼吞戰國,遂毀先王之法,滅禮誼之官,專任刑罰,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程決事日縣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潰而叛之。

暴虐君王,窮奢極欲

秦始皇一系列的行為,大部分都出自于為自己建立功業和享樂。秦始皇即位後便修築秦始皇陵,耗費人力接近七十餘萬,而且修築時間長至秦二世時期。

統一天下後,秦始皇不思寬仁待民,其急劇膨脹的功業心理,促使秦始皇以短短十餘年時間構築了幾代人才能完成的諸多大工程,如修築長城、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直道、馳道、擴充鹹陽宮殿群等,耗費人力物力無數。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個人的長生私欲逐漸放大,封禅求仙也成為秦始皇後期的一項重大工程,并引發了一系列後續問題。

整個華夏大地,經過幾百年的兼并戰争,生靈塗炭,人民迫切地期待統一後的穩定生活,而迎來的卻是無休止的勞役、兵役。人民又怎麼會對這樣的帝國有好感呢,秦末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一呼而天下應,便反映了秦王朝不得山東六國舊民的民心,秦始皇本人有着極大的責任。

好殺的秦始皇

網上很多流傳秦始皇不殺六國舊貴,不殺勸谏儒生的“仁定四海"的說法,其實隻是因為内心喜好選擇性地做出判斷。

有一次秦始皇在山上看見丞相出行的車馬衆多,便感慨道:“這不是好事”,後來就有人偷偷告訴了丞相,丞相便暗中減少了自己出行的車騎數量,秦始皇後來看到十分生氣,問誰洩露了自己的話,沒有一個人敢承認,于是,秦始皇把當時所有在身邊的人都殺害了。

另外就是秦始皇晚年時期,有隕石下落,隕石上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眼,雖然這件事很可能是六國舊貴族做的輿論文章,但暴虐的秦始皇派出禦史去當地一個一個查問,但沒有人認罪,于是,秦始皇下令将居住在隕石坑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掉。

他既是千古一帝,也是實至名歸的暴君

韓王安投降

更早的還有齊王田建以及韓王安,公元前226年,南韓舊貴族在南韓故都新鄭發動叛亂,秦國出兵平定叛亂,叛亂平定之後,為了根除禍患,秦始皇将軟禁中的韓王安處死。公元前221年,齊王建不戰而降。秦始皇将齊王建安置在共地,不給他提供食物,齊王建最終被活活餓死;舉例這兩位君王,并非是要譴責秦始皇沒有善待這些亡國之君,而是想指出,秦始皇和曆朝曆代的許多暴君一樣好殺。

他既是千古一帝,也是實至名歸的暴君

齊王田建投降

高估自己,不立繼承人

秦始皇還有一個錯誤便是從統一六國後到沙丘死亡期間,幻想着自己長生不老,自信心爆棚,不僅沒有明确冊立繼承人,還在自己晚年将長子放到北方邊境監軍,遠離了都城。秦始皇沙丘病故後,因為生前沒有明确繼承人,死前的遺诏旋即被心腹們篡改,一場政變輕而易舉的取得成功,秦王朝旋即也在幾人的昏聩操縱中滅亡。

總結

毋庸置疑,秦始皇在政治上的開天辟地,為中華民族的延續發展奠定了一系列根基,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後世對其完成中國曆史上首次大一統、奠定中國基本政治制度給予高度贊譽。

但也要看到,秦始皇本人極其暴虐負面的一面。網絡上有一句話:“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我覺得可以完全形容秦王朝15年統治下的六國舊民狀态。日複一日的勞役和兵役,嚴刑峻法的鞭策,随時喪命的高強度的工程,我們也能了解到為何秦王朝建立後,為何隻有短短的15年國祚,秦始皇時期埋下的衆多炸彈,在秦二世和趙高的加速點燃下,将整個秦王朝炸得天翻地覆,秦王朝的最後統治者們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他既是千古一帝,也是實至名歸的暴君

秦三世子嬰投降

無論基于何種視角去評價秦始皇,都不能忽視他的貢獻和暴虐這兩個方面,希望一味誇贊或批判秦始皇的人們,都能容納另一種聲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