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有一位奇才同時主政廣州的進階食府“四大酒家”——南園、文園、大三元、西園,當中三家就在越秀地區,在廣州商業史中留下一段佳話。這位奇才就是人稱廣州“第一代酒樓王”的陳福疇。
創業南園賴新招
陳福疇是番禺人,清末時在廣州東堤的名食府“襟江酒樓”任樓面部長。由于他結交廣、計謀多,綽号“乾坤袋”,漸漸在飲食界中聲譽鵲起。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擺脫打工身份,跻身老闆行列。
宣統元年(1909年),位于太平沙南面今八旗二馬路附近的“南園”酒家,已走下坡路,主政者何展雲年事已高,遂與黃佐賢的侄兒黃焯卿、親信高敬之商量,把南園承頂給人經營,甯願低價轉讓。兩人立即請摯友陳福疇一起策劃。
陳福疇早在襟江酒樓結識了衆多愛好尋歡作樂的公子王孫、富商權貴,正想大展拳腳顯露才華,覺得南園肯低價轉讓正是大好機會,便答應到南園“擔大旗”(主持業務),并作出吸納股東的計劃。三人一拍即合,便承頂了南園經營。
陳福疇打工出身,此時不是很有錢,但他想出了一條妙計争取有權又愛面子的富豪入股。招股規定:外股投資5000元便成為董事,可在南園消費時簽單(不用給現錢)。這對愛在女人前擺闊氣的富豪十分有吸引力,一下子便集得資金5萬元。這個數目在當時已是天文數字,既承頂了南園經營權,還有不少流動資金。而這些富豪董事,不但引來不少生意,還因有權勢而對南園起了保護作用。
陳福疇在南園主政後,利用原有縱深70丈的園林環境進行改建,亭、台、樓、閣俱全,并以遍植花木的曲經相連,适合了達官貴人不樂意與其他顧客雜處飲宴的心理。酒家内陳設古雅、餐具華貴,酸枝台椅、江西名瓷、象牙筷、銀酒杯,一應俱全,還可随時開适合達官貴人需要的“四局”。哪“四局”?就是打麻将的“雀局”(廣州人叫麻将為麻雀),麻将台是酸枝的,麻将牌還有象牙的;抽鴉片的“煙局”,煙床是酸枝的,煙槍是鑲玉或象牙的;召樂隊或藝人在席前吹奏或唱曲的“響局”;召妓陪酒的“花局”。這樣的園林酒家,據說在當時全國也是少有的。
陳福疇搞推廣宣傳不但着意宣傳南園優雅的園林環境,還在宣傳白灼海螺片、紅燒網鮑片等名菜式的同時,刻意宣傳主制廚師邱生。邱生烹制鮑片獨具特色,而且對各處海味有極強鑒别能力,他選用的“網鮑”是鮑魚中最名貴的品種,烹制時不加任何化學物質,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味道極佳,堪稱一絕。這名店、名菜、名師的“三位一體”,在宣傳上果然屢屢奏效;加上陳福疇在利潤配置設定及小費配置設定上,照顧到管理人員及一般從業人員,使南國維系了一批得力的骨幹。到上世紀20年代初的時候,已是名揚海内外。可惜到日軍侵華廣州淪陷時,酒家毀于一場大火!
打文化牌旺文園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四大酒樓,隻有文園不在越秀區,陳福疇也有本事把文園搞得有聲有色。
陳福疇揚名後,不少飲食業大戶都想請他主持業務。他也想,再主持三家酒家,所謂“一張台四隻腳才齊全”。進階管理人才不必天天坐班,策劃者相當是元帥,隻要手下有大将,就不必沖鋒陷陣。
1920年的一日,拜把兄弟池林、池深請他吃飯。席間說起政府把西關文昌巷的文昌廟拆平後,開賣地皮以充軍費,某富人投得地皮,拟建園林酒家,想請陳福疇主持集股經營。陳福疇一口答應,但要池林、池深坐鎮該酒家,兩人也高興地應承。當下陳福疇分析該酒家前景,說西關不同于南園的地頭,南園可吸引有車、轎接送的高官顯貴,與高官的貼身侍從(秘書、司機)打好關系是高招,而西關新酒家必須吸引住在西關的富裕商人與文人,酒家設施要有儒雅韻味,吸引顧客舞文弄墨才是高招。不久後,他與業主拍闆,把籌辦的酒家取名“文園”,集得股份後便開始裝修。文園的面積不及南園之大,他設計成獨具韻味的花園式庭院,中間開鑿出一個大水池,池中遍植蓮花,池周圍多種菊花,池心建一有曲橋相通的雅緻亭榭。在亭中飲宴時,夏日荷香撲鼻,秋日菊傲醉人,可得儒商及文人雅士的歡心。池側的主樓稱為“彙文樓”,大小房間俱全,擺上酸枝家具,四壁挂上名家書畫,還儲備文房四寶,既友善文人雅士即席揮毫、吟詠唱誦,也适合商人在此“斟盤”(洽談業務)。該樓後間,還安設供奉文昌帝君的神龛,既适合文人心理,也自慰為尊重此處原為文昌廟地盤、不忘根本。陳福疇又請羅泉、鐘林、黑面牛三位名廚先後主理文園廚政,推出江南百花雞、蟹黃大翅、玻璃蝦仁等招牌菜式。
文園酒家開業之後,果然引得不少晚清遺老、文人雅士、西關富商到來捧場。那時的茶樓不開筵席、酒家不開茶市。每天中午剛過,門前便陸續有車載轎擡的斯文顧客臨門,既有談詩論文者,也有品鑒古董者,還有洽談生意者;既有長衫馬褂老人,也有西裝革履中青年,還有旗袍嬌娆女性。原來,當時西關除了有蓮香、富隆等大茶樓外,酒樓皆是中小型的,文園酒樓頓時成了西關最豪華的設宴場所,其彙文樓更吸引不少雅士文人來雅集。有人笑陳福疇是“附庸風雅”,他說:“附庸風雅有什麼不好?如果風雅沒人附庸,好似大闊佬有轎無人擡,還有坐轎的樂趣嗎?”
征詩成西園佳話
文園彙文樓常聚文人,令陳福疇結交了不少知名雅士。是以他不久後經營西園酒家時,便策劃了一次别具廣告效應的征詩活動。
西園位于六榕寺南面的惠愛西路(今中山六路的電器商場),原是古六榕寺的園林,酒家院中有樹齡過百年的連理紅棉樹,兩株木棉均高達十多米,雖相距約1米,但到3米多的高處兩樹樹枝卻纏繞在一起。古詩有雲“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故廣州人視它們為喜慶吉祥物。陳福疇接手經營西園酒家後,暮春時節見連理木棉花開燦爛,如萬燈映天,不禁心中一動,想到以此作秀擴大西園的影響。他與老詩人黃映奎等商議後,西園在報刊上刊登文告向全省征詩,題目是《西園酒家古木棉》。數月之内市民廣傳這新聞,西園也收到來稿數千篇。經由黃映奎等知名詩人評議,選出200篇優秀作品,印成線裝精訂的專集,人道是一時之盛,西園也是以名滿廣州。當代名詩人沚齋(陳永正)寫了一篇《西園古木棉及其題詠》收入1998年6月廣州市文史研究館編、廣州出版社出版的《珠水遺珠》之中,讓當代人也還記得那西園酒家。至于那連理紅棉樹呢,卻早在20世紀50年代被不識寶的某俱樂部負責人砍掉了,可惜!
不過,最吸引人的還是20年代末廚師到陳濟棠府上制作名菜鼎湖上素的傳奇。當時因不少到六榕寺進香的遊客多到西園進餐,西園先後推出“羅漢齋”、“鼎湖上素”兩款素菜,大受歡迎。主制廚師诨名“八卦田”,是位能說會道的人。陳福疇利用一次鼎湖山慶雲寺住持來六榕寺講經的機會,馬上命八卦田創制名菜“鼎湖上素”。八卦田選用進階齋料三菇六耳作原料,以上湯(用老雞、瘦豬肉、火腿骨等熬成)慢煨增其美味,一推出果然大受有錢遊客歡迎,美名傳到當時主持廣東政局的陳濟棠的如夫人莫秀英耳中。因陳濟棠不便到西園,莫秀英便命人請西園廚師到府上設齋宴,以便與夫君一起品嘗鼎湖上素。這一來,幾乎難住八卦田了,因是烹制齋宴,煮齋用肉湯隻能暗中進行不能公開,故不便帶老雞火腿等肉類到陳府熬湯。而沒有上湯,三菇六耳則全無美味。那時也沒有味精、雞精,如何是好?幸虧陳福疇多計,他叫八卦田先把上湯熬好後,以十數條幹淨白毛巾吸滿上湯,小心曬幹後密封起來,與進階材料一起帶到陳府上。烹制齋菜時先把白毛巾放于鍋中以水溶出美味,再細煨三菇六耳,這特制鼎湖上素的美味比在西園店中烹制的更勝一籌,令陳濟棠、莫秀英及席上的高官贊口不絕,從此西園的招牌菜更加揚名。
高價翅旺大三元
陳福疇經營大三元酒家更見其全盤考慮的政策。
據說初創于1915年的長堤大三元,原是狹長而左右不能開窗的鋪位。約在1920年,大三元的老闆找人承頂,此時陳福疇正風頭甚勁,通盤考慮後便接手大三元。陳集資成功後,即把大三元的左右鋪位一起承租,大三元頓時成為寬敞大店。陳福疇又在隻有三層樓的大三元安裝升降機(電梯),成為廣州最早設電梯的飲食業大戶。市民見此新奇,贊歎者多。是以大三元裝修後開張,既受到有勢力人士的追捧,也有群衆口碑。接着,陳福疇請著名的翅王廚師吳銮負責廚政,推出“60元紅燒大群翅”新招,大受闊佬捧場,令大三元轟動省港澳。推出之日,酒家門口兩旁人行道擺滿祝賀的花籃,長長的鞭炮多達十多串,響聲此伏彼起。以後,工商業界的上層人士,也樂于在大三元小叙或設宴。20世紀30年代初期,大三元的聲譽居于廣州四大酒家之首,店中56個廳房經常座無虛設。
然而社會動蕩之下,商界精英也會感到力不從心。抗日戰争爆發後,陳福疇自感年事已高,遂移居香港,息影飲食業江湖,一代酒樓王便聲沉影寂了。
資訊來源:(摘自越秀區《越秀商業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