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佛國于阗的終結——于阗與喀喇汗的戰争始末(四)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并非嚴謹的曆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雨無言

七、高潮:喀喇汗國的慘敗

面對于阗軍的再度反擊,哈桑可能先在喀什噶爾整頓了一下軍隊,而後又一次率兵到達英吉沙。此時的哈桑,仿佛受到了勝利女神的眷顧,他接連取得了英吉沙、科克牙爾、艾斯克薩城堡之戰的勝利,沉重打擊了于阗軍隊的勢頭。這一次,他又在英吉沙,與于阗軍展開對壘。

哈桑在英吉沙與異教徒們僵持了幾天,将他們趕到一處山坡上。可能是由于數月間不停地征戰,這次的喀喇汗軍,已經沒有了以往的銳氣。被逼到絕境的異教徒由山坡上反攻,喀喇汗軍隊開始呈現出頹勢。在戰鬥中,哈桑的另一個兄弟胡圍音·博格拉汗捐軀。戰鬥繼續進行,哈桑·博格拉汗和于阗王海力哈勒馬秦交戰,到達一個兇險的沙漠戈壁灘上,穆斯林陷入了缺水的困境。此後,戰況向不利于喀喇汗軍的方向發展。伊斯蘭曆吳述月初十日,哈桑的弟弟艾山·博格拉汗率領五千士兵攻入敵陣,與于阗将領喬克提熱西提作戰,卻再也沒有回來。吳述月十八日,穆斯林軍隻剩下三萬人,哈桑·博格拉汗要求他們全力戰鬥。最終哈桑·博格拉汗以及艾拉努爾(《博格拉汗傳》說她是阿裡·阿爾斯蘭汗的母親,另有傳說稱她是阿裡·阿爾斯蘭汗的姐姐)等全都戰殁,為伊斯蘭教獻身。這些喀喇汗國的汗族成員以及二萬五千名穆斯林士兵,永遠躺在了英吉沙附近的戰場。薩圖克·博格拉汗的孫兒們,至此全部戰死疆場,喀喇汗國遭到自建國以來,最慘烈的一次失敗。

佛國于阗的終結——于阗與喀喇汗的戰争始末(四)

[1]喀喇汗王朝世系

直到今天,這些戰鬥的幾處遺址仍然有人去探訪。相傳,阿裡·阿爾斯蘭汗戰死在今疏勒縣與英吉沙縣交界的阿拉甫流沙地帶——奧當麻紮,而艾山·博格拉汗、哈桑·博格拉汗(斯坦因轉引穆斯林史料說他為于阗将領努克提熱西提所殺)兄弟則在今英吉沙縣西邊5公裡的蘭幹村殉教。

佛國于阗的終結——于阗與喀喇汗的戰争始末(四)

[2]疏勒于阗間的幾處遺址

八、定局:玉素甫的複仇

哈桑·博格拉汗等人陣亡後,異教徒們又一次進入了喀什噶爾,城内的穆斯林四散奔逃,進入戈壁沙漠。在相繼殲滅阿裡、哈桑的軍隊後,于阗軍取得了之前從未有過的勝利。

眼看喀喇汗國的東南地區就要徹底淪陷了,就在這時,之前遵從父親指令前去馬達因城搬救兵的玉素甫·卡迪爾汗,終于率大軍趕到了。

父親戰死的噩耗,不久後就傳到了時在馬達因城的玉素甫·卡迪爾汗耳中,他強忍住哀痛,向伊瑪目們禀報了此事,得到了四位伊瑪目(伊瑪目納賽丁、伊瑪目紮依爾丁、伊瑪目穆依丁、伊瑪目坎外米丁)調集的四萬士兵,在四伊瑪目的陪同下,于公元999年反攻喀什噶爾。喀什噶爾城内的異教徒們得知這個消息,立馬逃跑了。喀什噶爾人民帶了很多禮物去安集延山歡迎玉素甫·卡迪爾汗。

後來,玉素甫·卡迪爾汗來到了哈桑·博格拉汗與于阗軍作戰的英吉沙戰場,埋葬了這裡所有的喀喇汗汗族成員和穆斯林士兵,其中也包括他的父親。玉素甫萬分悲痛,他給這些犧牲者宰了五百隻羊、二百峰駱駝、二百頭牛、五百匹馬以悼念他們。玉素甫率軍經過乃孜爾,派人在這些陣亡将士所在地看守。此時,玉素甫在心中暗暗發誓:複仇!複仇!一定要為自己的父親以及這些死去的将士們複仇!複仇之火在他的心中越燒越旺,他以喀什噶爾為基地,積極備戰,準備展開對于阗的反攻。

在此後一段時間内,于阗和喀喇汗國之間可能仍發生過幾次摩擦。據今英吉沙縣克孜勒鄉闊爾幹村村民所說,在玉素甫傳回喀什噶爾前,曾在這裡修建了一座要塞,并派十個穆斯林看守此地。後來,于阗軍進攻這個要塞,這十個穆斯林勇敢應戰,最後壯烈犧牲。

公元1006年,玉素甫·卡迪爾汗帶着四伊瑪目和四萬四千名士兵進攻于阗。這是一場決定了雙方最後勝負的戰鬥。伊瑪目們向葉爾羌(今莎車)進軍,葉爾羌人投降(參見《于阗縣鄉土志》)。之後,喀喇汗軍進至葉城。于阗軍隊在葉城的庫姆熱瓦特地方頑強抵抗,仍被擊潰。之前屢次讓喀喇汗國吃盡苦頭的于阗軍隊,這次顯然沒有招架住玉素甫的複仇之火,他們丢盔棄甲,潰不成軍,或逃或降。玉素甫長驅直入,攻下葉城、皮山等地,向着于阗國都的方向進發。經過一番鏖戰,于阗國王海力哈勒馬秦投降,接受了伊斯蘭教。于阗,這個延續千年的佛國,終于在喀喇汗軍攻破國都的這一刻,迎來了終結。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同時代的史籍和出土文獻對這段時間雙方戰況的記載十分匮乏,我們隻能将目光投向後世才寫成的書面記載以及當地的民間傳說中,但由于各種傳說的互相抵牾之處很多,這些說法是否符合史實是需要打上一個大大問号的。在上文,我們主要參考《博格拉汗傳》,輔以一些民間傳說,盡量勾勒出了這段曆史的大緻輪廓,但各種資料在這裡出現了不可調和的沖突,茲列成如下表格:

佛國于阗的終結——于阗與喀喇汗的戰争始末(四)

[3]表格

筆者所作的一些改動:

1、關于喀喇汗家族世系,筆者主要參照魏良弢《喀喇汗王朝世系與在位年代表》,但該表未列出艾山、烏斯滿、胡圍音等人,《博格拉汗傳》稱哈桑、艾山、烏斯滿、胡圍音都是薩圖克的兒子。筆者糅合了兩種說法,将上述四人都視作薩圖克的孫子。

2、《博格拉汗傳》中,有哈桑·博格拉汗給阿裡·阿爾斯蘭汗收屍的情節,但這一情節與本傳後面叙述玉素甫·卡迪爾汗給哈桑·博格拉汗收屍的過程有一些雷同之處,是以筆者省略了一些情節。

3、在上文中,筆者将《博格拉汗傳》裡阿裡殉教及哈桑為其複仇之事的發生時間移到了哈桑經略中亞以後,且為了使故事前後情節符合邏輯,删去了《博格拉汗傳》裡哈桑經略中亞之前,玉素甫的相關活動。

參考資料

[1]于阗滅亡的時間有衆多說法,如公元1001年、1006年、1009年、1017年等,此處筆者取公元1006年的說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