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門米餅、臘味、黃酒......絕佳美味飄來年的味道

作者:惠州釋出

過了臘八,年味越來越濃。民以食為天,為了讓團聚的時光年味更濃,為了撫慰遊子内心不盡的相思,為了讓日子塗抹上更多的幸福元素,心靈手巧的人們,在春節前忙碌起來。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人們世代相承、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美食無疑是其中一種。龍門有41項縣級以上非遺,其中的制作技藝項目大部分指向美食。龍門胡須雞、西溪筍、長灘米粉、鐵崗米酒……絕佳山水,提供了絕佳食材,釀就了絕佳美味,春節美食更是凝固着家的溫暖、年的味道。

龍門米餅、臘味、黃酒......絕佳美味飄來年的味道

臨近春節,不少龍門人家打米餅,小朋友迫不及待地嘗鮮。

米餅

舊時春節禮品 如今知名手信

龍門米餅,又稱龍門年餅,是龍門人舊時過春節的禮品。每到年關,龍門人便以家庭為機關,炒米、和餡、打餅,在熱鬧的氣氛中迎接新年。

龍門米餅選用優質大米、本地花生為主要原料,以鹽、糖為佐料,精制而成,皮薄餡多、爽脆可口、鹹淡适中、清香宜人,廣受人們歡迎。

龍門米餅像是縮小版的月餅,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間或有少許魚仔形,寓意年年有餘。龍門人做米餅用的模具上刻的通常是牡丹花或是一些吉利的詞彙,如“福”“雙喜”等,寓意着對親友的美好祝福。

米餅,成為春節期間款待和贈送親友的良品。與現在商業化的糕點相比,米餅的造型比較粗糙,制作也比較簡單,卻承載着一代代龍門人美好的春節記憶。

如今,龍門過春節制作米餅的傳統隻在個别鄉村存在,制作米餅的情景,更多出現在作坊、加工廠,而且一年四季皆可見。在龍門縣城、永漢、平陵、藍田等地,都可見龍門米餅的身影,不管是深巷中的家庭作坊,還是寬敞明亮的加工廠,常飄出米餅香。

以往隻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的手工糕點,如今随時可見、可嘗,成為龍門最著名的小吃之一。

泡完溫泉、遊完泳,吃幾塊龍門米餅墊墊肚子、補充體力,成為無數遊客到龍門遊玩時的體驗之一。而走進龍門土特産店,龍門米餅也随處可見,它們成為手信,帶着香甜裝入遊客的行李箱。

改革開放以前,龍門米餅的品種較為單一,主要是花生白糖餅。如今,龍門人緊跟時代的步伐,根據現代人的口味,研發制作出了營養更為豐富、花樣更為繁多的黍米餅、薏米餅、綠豆餅等。龍門米餅,從過年食品成為日常小吃,無疑是受到人們生活水準提高和旅遊業發展的影響。龍門米餅主要銷往珠三角城市,并遠銷海外。2015年2月,龍門米餅制作技藝入選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盡管時代變遷,龍門米餅仍舊不失為送禮佳品,它攜帶的永遠是一個好寓意。

龍門米餅、臘味、黃酒......絕佳美味飄來年的味道

美味大籠糍。

大籠糍

香甜又軟糯 寄托新希望

除了米餅,大籠糍也是龍門人的春節食品,既可作為走親訪友的“手信”,又可作為點心招待客人,寓意“團圓美滿”“幸福甜蜜”。

龍門縣龍江鎮大籠糍制作始于明代初期,它是年糕的一種,春節時期人們用于祭祀或送禮。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這三天是做大籠糍的傳統日子。開籠一般在農曆正月初二。2015年2月,大籠糍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去,在山間田裡勞作了一整年的農村人家,到了寒風凜冽的臘月,方能挨着鄉鄰坐下,曬曬太陽聊聊天,回味那些或遠或近的時光,也有閑暇去搗鼓春節美食。

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七,春節的腳步聲漸近,親人都在團聚的歸途,龍江鎮的農村婦女忙碌的一天開始了:洗籠、淘米、摘芭蕉葉……給家裡人品嘗一塊熱氣騰騰的大籠糍,是她們身為母親、妻子在春節期間要完成的首要任務。

碩大的糍籠裡,承載的既是大自然對農家人的饋贈,也沉澱着村民對豐收、團圓的喜悅之情。正因如此,在制作大籠糍的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講究親力親為與齊心協力,制作十分費時耗力,全家齊上陣是經常出現的畫面。

大籠糍主要材料是糯米粉。地處石灰岩地區的龍江鎮盛産水稻,在當地人眼裡,親手種植的糯米不僅味道香郁醇厚,還蘊藏着村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糯米經過泡軟晾幹、研磨成粉等步驟後,搓揉糯米粉則是大籠糍制作過程中最關鍵的步驟。搓粉期間采用“搓、抽、拉、拍”的手法,手法要熟練,力道要适中。按照“起堆自潰”“慢連自落”的标準檢測粉團是否搓好,這道工序才算完成。由于搓粉的整個過程持續時間較長,是以需要相當的體力才能制作出韌度适中、香味濃郁、口感獨特的大籠糍。

大籠糍傳統的食用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将大籠糍切片,蒸煮後,蘸糖水享用,香甜軟糯;二是切片後,放鍋裡煎成金黃色,蘸上糖漿或鹽吃,口感爽滑,很有嚼頭。

大籠糍展現着人們對過去一年勞動成果的肯定,也寄托着人們對明年能取得更好收獲的美好願望。收獲頗豐的人家會将自己的大籠糍做得更大、更厚,以炫耀自家去年的驕人成果。

龍門米餅、臘味、黃酒......絕佳美味飄來年的味道

龍門三黃胡須雞。

三黃胡須雞

生活在密林 個個好“身闆”

“無雞不成宴”,說的是廣東人的吃雞文化,不論請客吃飯還是在家團聚,一定會有雞肉作為主角。春節的團年飯自然也少不了雞。

龍門三黃胡須雞,又稱龍門雞,具有胸寬、身橫、腳短和“黃毛、黃腳、黃嘴、下颌有一撮胡須”的“三黃一胡”的特征,每隻雞體重1公斤左右為上品。20世紀50年代前王坪、龍華、沙迳、平陵和北部幾個鄉鎮多養龍門雞,60年代中期國家外貿部把龍門劃為養雞基地縣。據資料記載,1967年龍門雞出口6.18萬隻,遠銷世界各地。到20世紀80年代,三黃胡須雞和西溪筍、蜂蜜、草菇并稱為龍門縣四大出口特産。

如今,龍門三黃胡須雞是廣東四大名雞之一,近年入選“龍門十大旅遊手信”、國家農産品地理标志認證産品。民間文學《龍門胡須雞傳說》講述龍門胡須雞的來曆,龍門三黃胡須雞也于2019年4月列入龍門縣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為什麼龍門胡須雞如此出名呢?首先,龍門山好水好空氣好,良好的生态為龍門胡須雞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環境,讓龍門胡須雞赢在了“起跑線上”。其次,正宗的龍門胡須雞,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主要是吃谷糠為主,也經常在山上林間或園地中啄食蟲子、白蟻。除了睡覺時間,它們幾乎都在外面活動。每天喝的是山泉水,走的是山地。由于運動量大,個個都練就了一副好“身闆”。是以,龍門胡須雞與其他三黃雞比較,肉質更加細嫩,表皮光滑,沒有多餘的脂肪,味道鮮美。

白切雞、鹽焗雞、窯雞、竹筒燒雞……到龍門來旅遊的遊客嘗過龍門三黃胡須雞後,啧啧稱贊道:“靓!鮮甜!不肥膩!嫩滑爽口!”

而龍門人的春節餐桌,也少不了這道美味。尤其是白切雞,皮黃肉白,清清爽爽,雞味濃郁,配上特制蘸料,特别誘人。又或者閹雞,其性溫而不燥,肉嫩且味美。

龍門米餅、臘味、黃酒......絕佳美味飄來年的味道

地派臘味。

臘味

吸納天地靈氣 肥瘦互相滲透

優美環境,山珍河鮮,使得龍門像古縣志描述的那樣——它是一艘波斯船,俯仰皆寶,絕對能滿足每位食客挑剔的欲望。心靈手巧的龍門人,因地制宜,制作出衆多富有本地特色的美食,冬季的臘味也成為春節期間的美味佳肴。

龍門臘味中的臘鴨、臘豬腩、臘腸、臘魚等遠近馳名。古時龍門各鎮鄉村,由于遠離圩市、購物不便,在冬至到來之前,人們将自養的鴨、豬宰殺、臘制,以便貯藏、待客,風味獨特,肥不膩口。

根據龍門縣文化館的田野調查資料顯示,龍門臘味采用獨特的調味配方和傳統的制作工藝,需經過選料、腌制、晾曬等工序。龍門臘味選料講究三分肥、七分瘦為佳;臘味腌制用料除冰糖、鹽、60度白酒外,還有八角、桂皮、陳皮、丁香等香料;腌制時要先把糖、鹽、60度酒均勻塗抹在腌制品上,再放入瓦罐内腌一夜。早上6時至7時起水,晾幹,用鹵抽上色,最後挂在幹燥通風的曬場自然晾曬風幹,待臘味的肉變為暗紅色、肥肉呈乳白色,散發淡淡臘香味,即可判定晾曬完成。

深谙臘味之道的師傅知道,臘味是否成功,要看老天的臉色,陽光、北風都是關鍵。在适宜的環境中,一塊塊臘肉、一條條臘腸,慢悠悠地吸納着天地靈氣,肥肉和瘦肉互相滲透,生物酶與蛋白質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最後變成美味。

将龍門臘味切片,很有嚼頭,臘香撲鼻,一實一軟,醇厚滋潤,令人回味無窮。如龍門籍詩人鄧志雄在《龍門臘味》雲:“臘鮮巧曬在冬前,杆尾篙頭風自然。待到肉幹明透亮,筵中人詠盡詩篇。”

2019年4月,龍門臘味制作技藝列入龍門縣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經過多年的傳承,龍門臘味已經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機食品。過年來到龍門,不管城裡還是農村,人們總能聞到那陣陣臘肉香,口中的味蕾像通電似的,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嘗一番。

龍門米餅、臘味、黃酒......絕佳美味飄來年的味道

龍門農民畫畫家王漢池作品《釀酒》(部分),描繪了釀造黃酒的過程。

黃酒

飽含母愛味道 散發濃濃鄉愁

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曾風靡大江南北,勾起了中國人對傳統美食的回憶與熱情。片中這樣描述中國黃酒的味道:“黃酒綿長而厚重,中國人可以從這一種飲品裡,同時品味出柔和剛兩種境界。”

江南水鄉紹興,以黃酒出名。與之相比,龍門人釀的黃酒,色深味濃,香甜醇厚,更能代表嶺南人的堅韌。

龍門黃酒,是一種用糯米特制的黃酒,也常被稱為“娘酒”,是客家地區深受大衆歡迎的民間飲品。2019年4月,龍門黃酒制作技藝列入龍門縣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龍門客家人習慣在過春節前釀造黃酒,贈送給親戚朋友,而對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娘親釀造的黃酒,飽含母愛的味道,是世上最美、最香的酒。

龍門客家人喜歡喝黃酒,因“酒氣清香,其價又廉,不時需之”,他們的生活離不開“娘酒”,黃酒成為客家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酒文化又具有豐富的内涵。黃酒,除了是一種佳釀,更展現了客家的文化特質。儒家重“孝”。“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客家人的酒文化中,“孝”是其突出的特點,春節的宴席上,年輕人一定是主動地先為父母和長輩倒酒。

中國人品黃酒,喜歡溫着喝,覺得火的熱度可以讓酒中的酶催生出一種稻的香氣,入口更加綿順。龍門男人喝黃酒,更喜歡直飲,從酒缸裡倒出,盛在碗裡,酒香飄散在空氣中,帶着一絲糯稻的香甜,入口更自然順爽,正如東坡詩雲:“曉日著顔紅有暈,春風入髓散無聲。”

黃酒的妙用,在龍門還展現在産婦的飲食上。一直以來,客家女人坐月子有個傳統,“黃酒煲雞吃足一個月,赤腳插秧挑水沒問題”。一鍋“娘酒”煲雞,慢火熬煮,不加一滴水,酒味慢慢滲入雞中,水分漸漸收斂,生姜與紅棗的佐伴,去除了雞的腥味,催發了酒的甜味。從古至今,是産婦最好的補品。客家先民從移墾的艱辛生活中深深體驗到人丁繁盛的重要性,無論對外抵禦侵犯,或是對内發展生産,人多是第一優勢。他們把最好的佳釀獻給勞苦功高的婦女。是以,客家人喜歡稱之為“娘酒”。時至今日,客家女人坐月子時吃黃酒做成的菜系已經深入當地百姓的平常生活,黃酒被人們看作是滋補佳品。

龍門黃酒不僅具有客家獨特的風味和保健作用,而且成為一種展示客家禮儀和聯絡感情的贈品,更是旅遊開發推廣的産品。今天,龍門土特産店各種酒類品牌琳琅滿目,但淳而不烈的黃酒,是不少人的心頭好,春節裡的黃酒雞湯,慰藉了多少人的鄉愁。

來源:惠州日報

采寫:侯縣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