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軋鋼勞工到制冰師,劉博強的“冰火”轉變

劉博強今年43歲,在首鋼工作24年了。随着北京進入冬奧時間,他的工作場地從熱氣騰騰的軋鋼工廠中的房間,轉向冷氣十足的冰壺場地,他也實作了從軋鋼勞工到制冰師的轉型。

如今,冬奧會的腳步臨近,劉博強希望為服務保障冬奧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我相信,憑着中國工匠的韌勁,我會做得更好。”

從軋鋼勞工到制冰師,劉博強的“冰火”轉變

劉博強正在“打點”。受訪者供圖

從鋼花到冰塊

劉博強在首鋼幹過軋鋼工、焊接工、維檢工。在鋼花四濺的工廠中的房間裡,他就見證過“工匠精神”。多年後,他把這種精神延續到首鋼“四塊冰”的工作中。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工匠精神,就是把自己這一行幹到極緻。”劉博強回憶說,他剛到首鋼工作時還是個毛頭小夥兒,當時的第一任班長就是首鋼的“四化尖兵”,也是工廠中的房間軋鋼最快的人。其他人軋一塊鋼用時一分鐘,這位班長隻用55秒。

“别小看這5秒,一個班下來,他能比别人多軋好幾塊鋼,産量最高。這不是一天兩天能練出來的,要特别認真和仔細,才能搶回這幾秒鐘的時間。”

受這位班長影響,劉博強幹活也不怕髒累。有一次,他鑽到軋機後面更換油管,擰開一個直徑30厘米的螺絲,幹完活兒出來,身上、臉上沾滿了油漬,同僚完全認不出他。那時的他不曾想到,未來的工作環境會發生天壤之别。

2016年冬奧組委進駐首鋼北京園區後,老廠區的精煤工廠中的房間、運煤工廠中的房間陸續改造成國家冬季運動訓練中心“四塊冰”——花樣滑冰、短道速滑、冰壺和冰球四個場館,用于國家隊訓練。

此前,劉博強沒關注過冰上運動,隻在做空調維檢時學習過一些制冷原理。但他還是出于好奇,報名參加了制冰和掃冰教育訓練。2017年7月,劉博強前往首都體育館學習,開啟了他的制冰之旅。

“打點”制出完美場地

“制冰不是往地上潑點水就完事了,這裡面的門道兒很多。”為了多學一點,劉博強休息日也不閑着,跑到首體幫師傅們幹活兒。

3個月後,劉博強帶着學到的掃冰手藝回到了首鋼,當時他還接觸不到核心的制冰步驟,但已将制冰機的使用操作規程默默地記在了筆記本上。

彼時,首鋼的場館已經陸續啟用,早上7點,運動員開始訓練,劉博強4點就要起床,5點就要抵達冰場清理完畢。下午4點,運動員結束訓練,他又回到冰場繼續修冰,幹到晚上10點,到家已經11點了。不久後,勤快的劉博強被分到冰壺館輔助制冰。

與其他場地相比,冰壺場地對平整度和滑度的要求更為苛刻。劉博強解釋說,一般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對場地平整度的要求是,任意3平方米區域高度差不超過2毫米,但冰壺場地平整度極細微的差别,都會對冰壺走向造成嚴重影響。

同時,冰壺賽道和普通的冰場不一樣,并非是光滑的表面,而要有一層“小凸起”,專業術語叫“冰點”,目的是增加賽道滑度,友善冰壺滑行控制和刷冰。人工制作冰點的過程叫“打點”,是一項技術難度很高的工作。

冰壺賽道長45.72米、寬5米,從頭到尾打一次“點”,規定時間是45秒,慢了或者快了都不行,考驗的是力度、熟練度和精準度。

不甘于掃冰,劉博強向冰壺館的制冰師借來“打點”壺,每天堅持高強度的練習,右胳膊比左臂粗了一圈,終于形成了肌肉記憶。

在國外制冰師的指點下,劉博強的制冰技術日益增進,他期待自己能參與冬奧會制冰工作,為冬奧會貢獻力量。

從軋鋼勞工到制冰師,劉博強的“冰火”轉變

劉博強推着冰車修冰。受訪者供圖

■ 對話:我跟洋師傅學習“武功秘籍”

新京報:你如何看待自己的這次“轉型”?

劉博強:北京申辦冬奧會成功後,冬奧組委進駐首鋼園區,園區開始産業轉型。不僅是産業轉型,我們“首鋼人”也要轉型。我們趕上了這個好時候,恰巧我對制冰也很感興趣,是以就有了學習和參與制冰的機會。

新京報:制冰都有哪些步驟?

劉博強:制冰包括凍冰、修冰、融冰等步驟。光是凍冰,就有澆冰、刮除冰面雜質、噴白、劃線等多道工序,也有很多要求。

比如冰壺要求冰厚3厘米,冰球要求冰厚5厘米,短道速滑要求冰厚3.5厘米至4厘米,花樣滑冰的冰則要凍到5.5厘米至6厘米。因為花樣滑冰運動員有很多跳起和下落的動作,如果冰不夠厚,冰刀就有可能紮到冰面下的水泥地裡,導緻運動員受傷。

新京報:據說全世界範圍内,最頂級的制冰師不超過20人。你是如何在短時間内“速成”制冰師的?

劉博強:我剛到首鋼冰壺館工作時負責清理冰面,真正負責制冰作業的是加拿大頂級制冰師吉米的團隊。為了能盡快上手,我背着40多斤的“打點”壺在馬路上練習“打點”,練了好幾個月。

一次偶然的機會,吉米因團隊缺人臨時安排我“打點”,成功之後,吉米這才讓我正式上冰。後來我的很多經驗,都是從他那裡學來的。為了和他更好地交流,我起初還認認真真學了幾個月英語。

有一段時間,我都不願意離開他。因為平時按部就班的工作,很多問題是看不到的。但當問題突然出現的時候,吉米會靈光一閃,利用豐富的經驗快速解決問題。我每次都很驚歎原來還可以這樣處理,就快速記錄下來。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記錄了兩三本“武功秘籍”。

新京報:你真正可以“獨當一面”是什麼時候?

劉博強:吉米是首鋼冰壺館的主制冰師。去年遇到了突發情況,他年過九旬的母親病了,他便提前解除合同回國了。然而,由于合同結束,他團隊裡的中方人員也結束工作離開了。當時,首鋼冰壺館制冰的任務落在了我一人身上。

去年11月,國家隊在水立方訓練,挑戰隊在另一塊冰場訓練,兩個隊回首鋼冰壺館比賽。以往是吉米給我安排工作,我不用考慮太多,照做便是。這次挑戰賽是現場直播,我又負責六輪比賽中第一輪(周)的制冰工作,壓力非常大。

頭一次做主制冰師,我有點惶恐,因為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情況,要把所有事情都考慮到,但更多的是興奮,我終于要把3年來學到的内容都用上了。我把之前總結過的經驗拿出來看,反反複複琢磨。冰面的品質會影響運動員的比賽。最終,運動員的回報也讓我覺得很欣慰,他們說,冰面非常穩定。

新京報:作為制冰師,你需要做什麼來維持冰面的穩定?

劉博強:制冰期間,我要随時檢查制冰系統的數值,觀察室内外濕度和溫度,記錄冰場的厚度、平整度和滑度,對冰場進行維護。

如果比賽過了中場,冰面的滑度和弧線發生變化,也就是場地不穩定的話,對運動員的影響是很大的。其中,冰面溫度肯定會随着運動員的運動、觀衆的多少、季節的變化等發生變化,是以我還要判斷冰場的實時情況,調整制冰系統的參數。

比如室内燈的開放時間也會影響冰面溫度,是以提前一兩天,我就開始觀察和測試室内燈對場地的影響。另外,修冰和“打點”也要做到盡善盡美。

新京報:現在你經常在冰場工作,會覺得冷嗎?

劉博強:目前,冰壺館恒溫在12攝氏度至15攝氏度,冬天還是挺舒服的,我穿上羽絨服在裡邊不覺得冷,一幹活兒還會微微出汗。

但是夏天比較難受,因為溫差太大了,室外三十五六攝氏度,濕度也高,一身汗粘住了衣服,再進室内冰場,汗一下就沒了,特别容易傷風。是以我常備着霍香正氣水。

新京報:對于冬奧會,你有何期待?

劉博強:無論最終以什麼樣的方式參與冬奧會,我都覺得非常榮幸,這段經曆也将成為我珍貴的回憶。我希望通過舉辦冬奧會,大家可以總結更多的制冰經驗,提升制冰技術,更好地服務保障大陸的冰雪運動。

另外,在和運動員打交道的過程中,我目睹了他們訓練的辛苦,我由衷地希望中國的奧運健兒能突破自己,取得好成績。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危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