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的興起,源于網際網路的誕生。經過20多年發展,網絡文學已步入了成熟期。據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釋出的《2020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顯示,網絡文學全網累計作品約2800萬部,活躍的簽約作者有60多萬人。龐大的作者數量與快速增長的作品數量,表明網絡文學是當下中國文藝創作中特别有活力的一個組成部分。
網絡文學距離主流化還遠嗎
由于個别粗制濫造的作品進入市場,同質化、套路化等“标簽”被貼于網絡文學上,一段時間以來,網絡文學一度被指缺乏思想内涵。是以,網絡文學雖然在市場上火熱,卻難以得到傳統文學的認可。同時,網絡文學主流化問題一直受到關注。
同傳統和主流文學相比,兩者的差別首先在于刊登的載體不同。其次,網絡文學多以類型文學的形式出現,節奏更快,更多地重視故事的情節,文字不一定像傳統文學作品那樣嚴謹、講究,而且篇幅通常也不會太長,不會動辄百萬字、幾百萬字。
而網絡文學主流化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處理供求關系和讀寫關系。供求關系和讀寫關系顯示出網絡文學同時具有商業性和文學性兩個特征,兩者之間如果是共生關系,網絡文學就會在不斷創新的征程中,産生新的美學價值。
對于網絡文學而言,固然其具有商業性的特點,但是網絡文學畢竟還是文學作品。文學是時代的産物,文學會随着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也是客觀規律。任何一種文藝樣式要想深得民心,獲得多數人的認同,其價值觀、審美觀必須經得住時代的考驗。是以,随着網絡文學的不斷發展,網絡作家創作水準的不斷提高,網絡文學出現的問題、弊端也将逐漸弱化。
除了社會力量的持續激勵,更為重要的是,傳統文學也對網絡文學的發展、引導和支援起到積極的作用。是以,近十年網絡文學中現實題材創作崛起,改變了過去網絡文學以玄幻小說為主的局面,促進了題材和類型的多樣化發展。

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數字資訊室主任祝曉風在近日召開的“文學照亮美好生活——2021探照燈年度書單釋出暨閱文名家系列研讨啟動會”上所言,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網絡文學正在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網絡文學已被視為當代世界文化産業的“四大奇觀之一”。網絡文學已經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一張文化名片。
從發展的角度看,網絡文學的主流化不僅是網絡文學自身的需求,而且也是時代的需求和曆史的必然。
在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看來,“網絡文學精神上和價值觀上的主流化,它應該是有力的、非常突出的、鮮明的反映着我們這個時代和民族的根本價值觀,反映着我們的精神。”
是以,如果越來越多的網絡文學作品開始觀照現實并映照時代特征,表達當代中國的故事,以現實題材傳達主流價值觀,書寫中國的偉大成就。相信,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兩者之間的界限将不會像現在這樣明顯,網絡文學主流化也将是當代文學發展的大勢所趨。
網絡文學要出精品需接地氣
既然網絡文學主流化已是大勢所趨,那麼,網絡文學不僅就要經得起時間考驗,還要跟上國家文化複興、文化出海之路,這既對所有的從業者提出了挑戰,也給這個行業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抵制抄襲與“三俗”隻是最基礎層面的要求,接下來更進一步的是要引導網絡文學走精品化路線,最終能夠推出代表國家高度與民族高度的名著。
文學對現實生活的幹預,主要是通過讀者的閱讀來實作的,讀的人越多,作品産生的影響才會越大。是以,文學作品要想成為精品還應該通過作品引起讀者的共鳴,進而影響其價值觀。
文學之是以能映照人心,在于它建構了一個能引起時代共鳴的“情感共同體”。其價值底色,依托于中國傳承千年的傳統文化理念,也彰顯于和時代的連接配接和關切。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程武認為,“我們在曆史仙俠中動容于家國天下,在未來科幻中反思自我和人類命運,從現實題材中凝視小人物的平凡日常。所有這些宏大意義和微觀故事的結合,正是網絡文學所具有的溫度和力量。在傳承中發展,在創新中生生不息,這是現代文學之于古典文學的時代意義,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網絡文學之于傳統文學所能發揮的意義。”
正如程武所說,雖然有些網絡文學是曆史架空題材,但是作品中會有友情、愛情等方面的故事,涉及團隊精神、家國情懷、人生境界等精神層面的問題。這種作品既樹正氣,又不乏有趣,帶給讀者的精神影響就會是積極正面的。這些作品不僅給了讀者以夢想,也強化了幸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往往能撥動讀者的情感之弦,幫助讀者樹立正确的價值觀,激發讀者的内在潛能,激起讀者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氣。
也許,有的作者會認為自己的作品過于小衆,市場反響不好,是以會對自己的文學創作抱有懷疑态度。但在《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看來:“要熱情關注與扶持創新性,鼓勵創造力、想象力與探索力。有的作品可能就是小衆的,有的作者可能眼下還沒什麼名氣,但隻要表現出了探索的銳氣,勇于回應時代之問,有直指人心的問題意識,就應該得到推舉和扶持。”
當然,作品如果跟上了時代發展的步伐,其所獲得的發展空間将會更大。而作者也不可能永遠脫離現實,生活與時代所發生的轉變直接或間接都會對創作者産生影響。是以,近年來,網絡文學感受到了時代精神的召喚,人們對時代發展的自豪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在網絡文學中不再缺席,反而成為創作者創作的背景與出發點,轉變由此發生。
據統計,2020年中國網絡文學全年新增簽約作品約200萬部,現實題材占到了60%。從近5年的作品來看,那些閱讀量和評論量巨大的作品,有不少都是弘揚家國情懷、彰顯奮鬥精神、書寫人間真情的,作品所展現的曆史觀、民族觀、國家觀都是正确而為社會大衆所認同的。網絡文學創作者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向中華文化的回歸、對時代精神的回應,正在從不自覺走向自覺,他們的作品也是以赢得了更廣泛的讀者。“大浪淘沙始見金”,時代潮流滾滾向前,那些與時代同行的作品與創作者最終走向了無比廣闊的大海。
網絡文學作家要關注現實多回頭
也許在部分人眼裡,網絡作家門檻很低,都是編故事騙人。但是,實際上,網絡作家要想出作品、出優秀作品,不僅僅靠才氣、想象和勤奮,還要具備獨到的創作,這就要求作家有非常深厚的涵養和獨到的創作理念。隻有樹立正确的曆史觀,才能擁有曆史的溫度,隻有擁有深切的人文情懷,才能講好精彩的故事。
作為網絡文學蒸汽朋克題材的開創者之一,“愛潛水的烏賊”的代表作《滅運圖錄》被視為網絡文學古典仙俠作品中的代表作,其另外兩部作品《武道宗師》《詭秘之主》不僅榮獲多個行業重要獎項,還被國家圖書館永久典藏。
在他看來,網絡文學是在網際網路的浪潮下應運而生的時代産物。好的網絡文學作品一定是源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的。作家必須從現實中汲取養分,在小說裡盡量還原一個栩栩如生的世界,讓讀者覺得就跟真的發生在自己身邊一樣,這種現實感、真實感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他在寫作經驗時還談到。“我們中國人喜歡家庭溫暖、家庭情感,處理事情的手法、态度上更柔和,也會更趨向内斂。是以我希望通過提取個人以及身邊人典型的性格、典型為人處事的做法,通過東方式的哲學柔和地把主角形象建構出來。”
文學作品是時代的産物,同時又能反映時代的風貌。是以,我們不難看出,網絡文學作家在寫作過程中對現實的關切,有助于沉澱精品并逐漸成為經典。
而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徐則臣看來,想寫好當下的生活,想認識好當下的中國人。“那麼我覺得可能一個非常重要的路徑就是回頭。”他認為,“這個回頭不是簡單的複古,也不是弄一個格律、弄一個章回體,我們從傳統文學叙事資源、民間的叙事資源、文化資源裡去發現某些可以供我們處理當下生活的東西。”此外,他還表示,無論網絡文學還是傳統文學,都承擔着時代賦予的重要任務——傳承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要讓傳統文化精髓成為作品的價值基因,打造出與人民大衆情感共鳴、與時代價值共振的“精神家園”。
-END-
本期編輯:袁雲兒
本期監制:周南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