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隋朝末年瓦崗軍風生水起,李密是如何讓瓦崗寨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李密驕矜自負的性格逐漸顯露

一,内政上的失當

翟讓遭弒與舊部人員勢力遭到削弱,意指了李密在瓦崗軍的地位即已穩固,是以李密在個人行為和施政态度開始有了負向的轉變,如上段史料所述

隋朝末年瓦崗軍風生水起,李密是如何讓瓦崗寨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不體恤其下瓦崗士卒,對立下戰功的将卒也無獎勵,隻有厚待剛歸附的人士,導緻舊部的人員每個人的心中對李密都頗有怨言。李密此舉,不但造成麾下士氣不振,在施政上也出現纰漏,史載:

隋朝末年瓦崗軍風生水起,李密是如何讓瓦崗寨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李密影視形象

自隋末以來,各地飢荒不斷,瓦崗軍在李密的帶領下,占有隋朝重要的糧倉,讓其陣營擁有豐足的糧食。但是,李密并沒有好好珍惜這得來不易的資糧,開倉讓人民取糧時,并沒有制訂或規劃一套完善的制度,任由無數的糧食平白遭到浪費。面對這種情況,李密不但沒有警覺,還滿足于糧食如山,取糧者綿延不斷的盛況,并沾沾自喜的說:“此可謂足食矣”!

隋朝末年瓦崗軍風生水起,李密是如何讓瓦崗寨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瓦崗軍點将台

二,外交與軍事上的錯誤

李密自從進入瓦崗軍後,政治之路不但一直的扶搖直上,而且“海内英雄,鹹來響應”,又被四方英雄共推為盟主。種種的輝煌成就讓李密開始自我膨脹,認為自己是所有勢力中最為強大的,是以對其他割據勢力者更是不放在眼裡,史載:

隋朝末年瓦崗軍風生水起,李密是如何讓瓦崗寨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李密以盟主自居,根本不把李淵父子在内的任何人放在眼裡。李淵見李密是如此的自負,自己為了能順利的進軍關中,于是命溫大雅起草回信,采以卑辭推獎李密的方式,讓他松懈對自己進軍的心防。

隋朝末年瓦崗軍風生水起,李密是如何讓瓦崗寨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瓦崗寨文化旅遊區

除了政治上的自負外,軍事行動上亦因驕傲輕敵而種下敗因。武德元年九月,王世充取得洛陽政權的最高權力,而李密與宇文化及作戰也才剛剛落幕,李密的軍隊正處疲弱狀态,王世充不給其喘息的機會,于是趁這個機會發兵攻打。兩軍決戰于偃師。當時李密紮營于北邙山上,李密自恃必勝,因而不設壁壘防範,此舉反而讓王世充輕而易舉的潛入其營,并乘夜以輕騎埋伏于北邙山。待黎明時分,長驅直入李密陣地并縱火焚其營舍,使瓦崗軍瞬間全軍潰敗。

施政不當造成李密陣營的瓦解

(一)注意東都而無心外略

上述提及李密無心經營瓦崗,最主要是因為李密的戰略焦點集中于東都而未他顧。從當時的局勢來看,王世充取得東都的大權,使李密西進的道路不論是陸路還是黃河均遭王世充的軍隊截斷,确實嚴重影響位在荥陽的李密,瓦崗軍不但遭圍困在此動彈不得也難以對外擴張。這對李密來說,如何擊敗王世充,占領東都,改變現有的情況才是首要之事。

隋朝末年瓦崗軍風生水起,李密是如何讓瓦崗寨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唐貞觀什伐赤平王世充睜乘背将軍騎射圖折二銅花錢

但是,李密執着于占領東都,天下就易為己有的觀念。因而導緻最後的結果是自己不但沒有奪得東都,反而更讓自己礙手礙腳而難以另辟新局,反而坐失良機。例如柴孝和曾經提出不要膠着在東都周圍作戰的建議:

隋朝末年瓦崗軍風生水起,李密是如何讓瓦崗寨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柴孝和認為應該讓翟讓留守洛口倉,裴仁基守回洛倉,李密則是親率軍隊西襲長安,奪取關中。但是李密認為此策難以執行,其一為所部皆為山東人,執意西征未必能如願,其二若親自西征,深怕陣營内部會各競雌雄陷入内亂。是以僅派孝和率數十人入關中試探,成功收編當地賊衆萬餘人,顯見柴氏戰略雖顯冒進,但确有可行之處,隻可惜未能全面執行,使關中最後輕易落入李淵的手中。對李密提出建議者,不隻有柴孝和一人,還有徐洪克。徐氏是泰山道士,他曾對李密建議:

隋朝末年瓦崗軍風生水起,李密是如何讓瓦崗寨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徐洪克認為此時軍馬正是銳氣強盛,應該把握機會,沿運河東下,直取江都,進而号令天下。但是《資治通鑒》不見李密在聽聞此番建議後有什麼特别的行動,仍舊長期屯兵防守嚴固的堅城之下,并與王世充展開“前後百餘戰”,此舉不但延誤了瓦崗發展的機會,又大大的消耗自己的力量,坐失了另辟新局的機會。

隋朝末年瓦崗軍風生水起,李密是如何讓瓦崗寨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翟讓影視形象

(二)以米糧援助王世充

隋朝末年瓦崗軍風生水起,李密是如何讓瓦崗寨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李密之是以會答應王世充,出自于李密對自己過度自信。李密認為隋軍内部不但實力微弱,亦不協調,自認勝券在握,是以沒有詳加考量以糧換衣的舉動會造成的後果。而且,李密也沒料想到王世充在東都洛陽不但取得大權,而且也積極的展開與瓦崗對戰的準備,如重賞将士、修繕器械等等的舉動。是以當東都洛陽得到糧米之後,不但直接影響歸附李密陣營的人數,其數迅速的減少,也讓王世充的軍隊,其戰鬥力大幅度的提升,隋軍更有氣力來與李密對峙抗衡。是以以糧換衣的結果,反而讓李密等瓦崗勢力居于劣勢的位置。

隋朝末年瓦崗軍風生水起,李密是如何讓瓦崗寨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宇文化及畫像

(三)答應越王侗伐宇文化及

大業十四年宇文化及自江都西歸時,東都上下無不震懼,隋吏們知道宇文化及所率領的十餘萬思歸之士,鋒不可擋,于是内史令元文都提議:

東都裡的官員們無非是想要利用李密來抵擋宇文化及,同時當瓦崗軍的實力削弱時,可坐收漁翁之利。于是東都的越王楊侗赦免李密的罪過,并且冊拜李密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台、行軍元帥、魏國公。

瓦崗軍面對這種情況,照道理說李密應該以陣營的利益來規劃,采取歸師勿遏的政策,盡量避免和宇文化及接觸,以保全軍隊的實力,作為以後掃蕩隋王朝殘餘勢力的儲備力量。或者和宇文化及連成同一陣線,任宇文化及攻打東都,再坐收漁翁之利。但是,李密都沒有這樣做,反而接受東都的敕書并願意出兵攻打宇文化及。

李密之是以答應東都出兵征伐宇文化及,或許是因為李密深怕宇文化及攻破洛陽,那麼接下來不得不面對與宇文氏正面沖突的可能,對瓦崗軍來說那是劃算的事嗎?而且宇文化及回歸關中的道路,也是李密的勢力範圍。在這樣子的衡量之下,李密甯可選擇将其拒在黎陽之東。

李密和宇文化及作戰,雖然瓦崗取得勝利,卻是倍感艱辛。李密不但遭流矢射中,其軍隊也“勁卒良馬多死,士卒疲病”,瓦崗的實力于這場戰役已被大大削弱。

隋朝末年瓦崗軍風生水起,李密是如何讓瓦崗寨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古代洛陽複原圖

李密和宇文化及作戰,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就必須與東都妥協,以原則做交易。但是,這對瓦崗軍底下的人員來說,這已經違背當初他們參與起事反隋的初衷與立場。換句話說,瓦崗軍起事其方向與目标已經産生失焦。

李密的滅亡及其麾下人員的動向

武德元年九月,王世充夜圍偃師,成功擊敗李密,守将鄭頲底下的士兵背叛,以城降王世充。王世充俘獲裴仁基、鄭頲、祖君彥等數十人。于是,李密率殘餘勢力馳向洛口。但是,洛口的邴元真早已背叛李密,而且與王世充合作。李密對于邴元真的向背也很清楚,本來打算以計反将王世充一軍,沒料到卻錯過時機,再加上單雄信等又整兵各自據守,導緻李密無法發動攻擊,隻好逃亡虎牢,再轉赴河陽的王伯當。李密一離開,邴元真立即出城投降,接着單雄信也率領部下投降。

在河陽的李密,還盤算着“欲南阻河,北守太行,東連黎陽,以圖進取”。但是其下的将卒無人支援李密的想法。李密隻好夥同王伯當等二萬餘部,西往長安投降李淵。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鑒》

《舊唐書》

《新唐書》

《隋書》

《隋唐五代史上》

繼續閱讀